霸氣,用人單位不招非211高校畢業生,深大校長親自為學生撐腰
985、211高校有什麼優勢?生源好,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相對較高……對學生來説,就業平台好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優勢,畢竟很多就業單位招聘的基本要求就是985、211高校畢業生,即便招聘條件中不明確,為了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普通院校畢業生很多時候第一輪簡歷篩選都無法通過。
這樣的情況,是很多普通院校畢業生難以言説的痛,即便自己在大學裏學習很努力了,但是學校平台之間的天然差距,很難靠勤奮努力來彌補。於是越來越多普通院校的同學都希望通過考研來改變現狀,根據統計數據,報考2021年研究生的人數達到了422萬,而2017年,全國招錄的本科生人數一共才410萬,這種現象或許就是所謂的內卷,隨着就業門檻越來越高,普通院校本科生的出路越來越窄。
但研究生的錄取率畢竟有限,且隨着報考人數的增多,考研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雖然2020年研究生大幅擴招18.9萬人,但錄取率仍然維持在3.5:1左右,就以2020年為例,341萬人報考,最終錄取的人數不過100萬左右,240多萬人不得不另尋出路,所以考研只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大部分人不得不面臨直接就業的問題。
但在就業市場上,非985、211高校的畢業生吃閉門羹的時候顯然更多。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對學生而言,除了在大學裏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但即便非常優秀,首先得讓自己的簡歷進入企業招聘人員的“法眼”才行,這一點依靠學生自己似乎很難做到。
學校或許可以為學生做更多的事情,包括為學生聯繫就業單位,收集提供就業信息,對學生進行就業培訓,幫助學生修改求職簡歷等,關鍵時候,學校還可以為學生撐腰。
最近看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一些深圳大學的畢業生去某銀行應聘,該銀行的招聘人員以非211高校的學生單位不收為由,拒絕了深圳大學學生的求職申請。學校回校後向學校反饋了這一情況,深圳大學的校長非常硬氣地做了提出了兩點要求:
1、銀行對以上行為要公開發文道歉;
2、深圳大學的學生要優先錄用。
如果做不到這兩點,學校將採取兩點措施:
1、學校會直接把在該銀行的所有賬户轉走;
2、學校會告知所有學生家長,包括已經畢業的學生家長,該銀行歧視深大的學生,現在和以後都不會錄用,建議你們把所有存在該銀行的錢都轉走。
校長親自為學生撐腰,既表明了學校的態度,維護了學校的地位和尊嚴,也幫助學生解決了實際問題。更給戴着有色眼鏡的用人單位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
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截止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數為2688所,另有成人高等學校268所,民辦的其他高等教育機構784所,其中211、985和“雙一流”高校僅佔總數的3%左右,而這些高校的大學生數量之和佔全國高校大學生總數不足8%,換一句話説,就業的主體仍然是雙非高校的畢業生,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大量專門人才仍然是非985、211高校的畢業生。
但在就業過程中,不少用人單位卻只關注“雙一流”高校,甚至將範圍縮小到少部分985頂尖高校內,直接拒絕了其他高校畢業生公平競爭的機會。這樣的風氣有蔓延擴散的趨勢,清華北大的碩博生應聘去做中小學老師,去街道擔任普通辦事人員,名校的畢業生挺進體制內……至於相關單位是否真的有必要把門檻提到這樣的高度,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這個問題。
985、211、“雙一流”等主要是針對辦學治校能力和某些學科專業的評價,不是畢業生就業勝任力的評價。況且985高校並不意味着每一個畢業生都是一流人才,這部分畢業生僅僅因為出生“名門”,就相對輕鬆地獲得更多的機遇與福利,這對其他表現優秀,但僅僅因為來自非985高校的畢業生來説,顯然是不公平的,他們的“公平感”與“獲得感”嚴重受損,於是又衍生出“讀書無用”等很喪的言論。
2019年,政府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決防止和糾正就業中的性別和身份歧視。不得不説,這樣的舉措對廣大普通院校的學子來説是一個重大利好,但是具體怎樣落實,還需要相關部門、學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自己等多方面努力,必要的時候,學校出面對用人單位有些反制措施,也未嘗不是一種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