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德大使:歡迎德方加大“中國能力”建設

中新網柏林12月2日電 (記者 彭大偉)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日前表示,歡迎德方加大“中國能力”建設,希望德國的“中國能力”建設能推進中德之間的理解和合作,讓兩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交流互鑑,在取長補短、兼收幷蓄中實現共同發展。

吳懇當地時間11月30日在“中國教育網絡”線上開幕活動發表視頻致辭時作出上述表示。

吳懇説,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持續影響各國交流與人員往來。但我相信,疫情雖然可能遲滯國家之間交往的步伐,卻改變不了不同文化之間互學互鑑的願望。

吳懇表示,人與人的交流,特別是青少年交流,是中德關係發展的堅實基礎和重要動力,也是我們瞭解彼此國家的重要渠道。教育作為人文交流的重要載體,對於拉近中德兩國民眾的“心靈距離”更是必不可少。在此背景下,“中國教育網絡”應運而生,架起中德交流的新橋樑,具有獨特意義。這有利於促進中德青年交流,還將為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增添正能量。

“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這是人類歷史的常態,也是世界豐富多彩的源泉。在和平共處的基礎上積極借鑑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一種文明才能不斷獲得發展與進步。”他指出,遺憾的是,雖然人類社會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但偏見和誤解仍不時阻礙不同國家和文明間的交流合作。“因此,我們歡迎德方加大‘中國能力’建設。”

吳懇以個人經歷指出,對另一個文化的“能力”,首先就是理解、傾聽、接觸對方的意願。“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就因學習日耳曼語言文學和德國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中國‘德國能力’建設的一員。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外交生涯初期也親歷了兩德統一這一對德國、歐洲乃至世界形勢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此後,我始終關注德國和中德關係發展,努力在中國、德國和歐洲之間構建理解、交流和友誼的橋樑。”

他表示,當前,全球交流與合作的大潮中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苗頭。例如逆時而動的“脱鈎論”,將別國語言文化機構視為施加政治影響的工具等。“因此,我希望德國的‘中國能力’建設能推進中德之間的理解和合作,讓兩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交流互鑑,在取長補短、兼收幷蓄中實現共同發展。”

吳懇預祝“中國教育網絡”取得成功,成為中德加深理解的“催化劑”和增進友誼的新平台。

“中國教育網絡”(Bildungsnetzwerk China)由德國墨卡託基金會設立,以促進中德學校交流、師資培訓和在德中文教學,加強德國“中國能力”建設。德國外交部國務部長明特費林、墨卡託基金會理事長施瓦茨、歌德學院秘書長艾伯特在開幕活動上致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2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駐德大使:歡迎德方加大“中國能力”建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