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假如德國沒有希特勒,那麼二戰還會爆發嗎?説出來別不相信!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經典

假如德國沒有希特勒,那麼二戰還會爆發嗎?説出來別不相信!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世界戰爭,戰爭範圍之廣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都被捲入戰爭。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正式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協議書結束,二戰整整持續了六年時間。

在這場世界大戰中,德國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畢竟國際公認的二戰爆發時間就是德軍入侵波蘭的那一天。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最高領袖是著名的納粹分子希特勒,納粹黨也是由希特勒一手組建的。德軍之所以入侵波蘭,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或多或少和希特勒有關。那麼問題來了,假如德國沒有希特勒的話,二戰還會爆發嗎?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首先我們看一下當時的歐洲格局態勢。一戰結束後,戰勝國與戰敗國在法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而這個條約的主要目的就是削弱德國的勢力。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而以上這些還不算,條約還規定德國陸軍人數不能超過10萬人,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海軍方面,只能擁有6艘非無畏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和12艘魚雷艇,並且不得製造及擁有潛艇;至於空軍,德國人想都別想,根本不允許德軍擁有空軍。更為嚴重的是,戰勝國還要求德國賠償1320億馬克的賠償款。而這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並且間接導致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

《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各方反應不一。英國人對條約比較滿意,法國人則完全沒有滿足,他們認為對德國的懲罰太輕,不足以防止德國東山再起;意大利和日本兩個戰勝國則是一副憤憤不平的姿態,這兩個國家認為自己也出了力,但卻連一杯殘羹都分不上,於是便決定用實力説話,慢慢地走上了武力擴張的道路;至於美國方面,其政府代表成員則批評《凡爾賽條約》嚴重違背了民族自決和國家平等的原則,對德國來説過於苛刻,拒絕簽署凡爾賽條約並拒絕加入國際聯盟。

1929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英美紛紛增加關税壁壘保護本國利益,這種行為極大程度阻滯了國際貿易。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日子則更加難過。不僅要應付金融危機,還要給戰勝國賠償戰爭賠款。此時的德國民眾,內心的不滿已經達到了極點。

就在此時,一個被德國人尊崇位英雄的人物出現了,此人就是希特勒。希特勒稱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是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和戰爭賠款的結果,是共和國和歷屆政府毀滅了德國的一切。此後在1933年2月27日的晚上,他帶領他的信徒策劃了一件大事,派人在德國國會大廈放了一把火。通過一系列的運作,希特勒一戰成名,直接當上了德國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