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英到底做了什麼,讓葉挺兩次憤而出走,周恩來親自調解
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開始了合作抗日,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軍長是葉挺,副軍長是項英,也是實際上的政委。
葉挺是北伐名將,領導了南昌起義,是我軍創始人之一,在軍中地位很高,而且為人正直,意志堅定。
項英是老紅軍,威望高、人脈廣,尤其是在主力紅軍長征後,率領南方八省游擊隊艱苦奮戰,堅持了長達三年的游擊戰爭。
按理來説,一位是為人正直的名將,一位是艱苦奮鬥的領袖,兩人合作領導新四軍,新四軍的前途當不可限量。
但實際上,新四軍在江南的發展很不盡人意,尤其是在項英的領導下,過多部隊被部署在皖南雲嶺地區,失去了開拓根據地的好機會,葉挺與項英之間也是矛盾重重,葉挺甚至兩次憤而出走。
那麼,葉挺和項英之間到底有什麼矛盾呢?
【葉挺第一次出走】
首先,在項英看來,葉挺身上有國民黨高官的不良風氣。
葉挺少年得志,又在國外生活多年,難免有些高官的作風,出行往往攜帶副官、警衞等數人,且愛騎馬照相,不願步行。而項英則不同,他是一名老紅軍,艱苦樸素是他一生的習慣,且平時日曬雨淋,看起來像一個老農民一樣。因此,兩人在生活習慣上格格不入,互相看不順眼。
第二點,葉挺當時並非共產黨員,對於項英來説,保證我黨對新四軍的絕對領導是中央交給他的任務,也是他的底線,自然不能放鬆。1939年周恩來赴雲嶺調解項英和葉挺的矛盾時,也再次提及中央給項英的任務。
綜上兩點,讓項英對葉挺很不放心,自然也不夠尊重葉挺,從而導致了葉挺的兩次出走。
第一次出走是在1938年10月,此前葉挺曾前往武漢,籌集新四軍軍費,並和周恩來進行商談,説明了項英獨攬大權,自己處境艱難的情況,同時希望成立新四軍委員會,以後軍中工作由委員會集體領導決定,這樣就可改變項英“一言堂”的現狀。
可是,新四軍委員會成立後,實際上並未發生多大作用,因委員會以項英為首,葉挺為副,其餘五人陳毅、張雲逸、周子昆、袁國平、鄧子恢,也大多以項英馬首是瞻,陳毅倒是很尊重葉挺的軍長地位,並且多次勸説項英,但效果甚微,從而造成了葉挺的第一次出走。
葉挺第一次出走的導火線,是葉道志事件。
葉道志是一名老紅軍,早在1928年就參加了革命,1934年就因戰功升任第92師師長,按照他的資歷,建國後至少授中將,但是卻在1938年被錯殺了。
原來,全面抗戰爆發後,葉道志奉命前往新四軍工作,擔任第四支隊副團長、特務營營長等職務,但葉道志一方面不滿其職務過低,另一方面,紅四方面軍出身的他,與大多是南方人的新四軍有些格格不入,大家説的也都是方言,葉道志聽不懂,內心的苦悶和工作上的不適,讓他想要離開新四軍,回到八路軍。
但是,工作調動需要程序,還要上級層層審批,葉道志等不及了,也沒有想得那麼多,就獨自離開新四軍北上了。
當時,項英正在延安開會,葉挺主持新四軍的工作,得知葉道志未經請示擅自離開部隊時,葉挺大為光火,軍部也很快定性其為叛逃,就這樣,葉道志被槍斃。
等到項英回來後,得知了這件事,對葉挺不通知自己就下令槍斃葉道志的情況,非常不滿,因此在日後的工作中,更加排擠葉挺,使得葉挺深感“身為一軍之長,卻連部隊調動都難以知曉”,思之再三,葉挺決心離開新四軍。
葉挺出走後,前往廣東,在餘漢謀的幫助下組建了東江游擊隊,大有一去不返之意。
【周恩來親自調解】
針對這個情況,周恩來迅速做出緊急部署,向中央彙報了這個情況,同時電請葉挺速來重慶,解決問題。
當時,國內的輿論對新四軍也很不利,蔣介石聽聞葉挺出走後,隨即下令要裁減新四軍的編制,同時打算從黃埔系中抽調一人前往新四軍,接任軍長一職。
毛主席連忙給周恩來發電報,做出了兩點指示性意見:“第一,需勸回葉挺復職,必要時由恩來陪同葉挺回新四軍軍部;第二,新四軍委員會此後以葉挺為首,項英為副,由葉挺負責軍事工作,在堅持黨對新四軍的領導下,由項英實際負政委之責。”
應該説,這樣的安排是合理的,既可充分發揮葉挺在軍事上的長處,又可維護統一戰線,同時保證黨對新四軍的領導,堪稱一舉三得。
得到指示後,周恩來和葉挺兩人在重慶進一步會晤,周恩來力勸葉挺回新四軍復職,葉挺也提出了恢復黨籍的想法,但周恩來説:“你不恢復黨籍,更有利於開展工作,對工作的貢獻更大。”並表示自己願陪同葉挺一起回去。葉挺聽後,表示同意。
就這樣,在1939年2月23日,葉挺回到了闊別4個月之久的新四軍軍部所在地雲嶺,周恩來也陪同前往。
當晚,周恩來與項英私下會晤,一方面傳達了毛主席的話,同時也對項英進行了思想教育工作。
項英首先向周恩來提出了自己對葉挺的兩點顧慮,即生活作風問題和非共產黨員的問題。周恩來勸解他説:“葉將軍在生活作風上並無問題,不過與你艱苦樸素的作風相悖而已,這完全算不上問題,至於葉挺為何不是共產黨員,那是我黨在大革命失敗後,左傾錯誤思想主導下犯的錯誤,這也不能怪在葉挺同志身上。”
隨後,周恩來又對項英説:“我要批評你幾句,你首先是沒有大局觀,而且不能貫徹執行黨的命令。黨的命令説得很明白,由葉挺主軍,項英主政,你現在大權獨攬,對於新四軍的發展沒有好處。更何況,現在是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時期,擠走了一個葉挺,又來一個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你將何以自處?”
周恩來的這次談話,對項英還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項英此後進行了反思,同意成立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等機構,在新四軍東進擴建革命根據地的問題上,項英也做出了讓步,大體上將軍事指揮權移交給了葉挺。
但儘管如此,周恩來還是不放心,在皖南短暫停留時,又相繼與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參謀長周子昆等人談話,曉以大義,傳達黨的指示,並希望他們能做葉項兩人和睦相處的推動者。
在一次晚宴上,周恩來又帶領新四軍主要將領向葉挺敬酒,對葉挺表示了極大的尊重。
周恩來的推心置腹、體貼入微,讓葉挺大感温暖,後來,葉挺還評價周恩來道:“周公總是那樣地關心人,瞭解人,幫助人。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了!”
周恩來在雲嶺短暫停留後,隨即回到重慶面見蔣介石,並向延安做了彙報,至此,葉挺第一次出走的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葉挺第二次出走】
經過周恩來的這次調解後,項英逐漸做出了一些改變。首先,他對葉挺的個人習慣保持了尊重,比如在黨內生活會上,很多人對葉挺騎馬挎槍、帶着照相機的小資行為提出了意見,項英均表示這是葉軍長的個人習慣,不必干涉。
新四軍經費不足,生活艱苦,項英還專門給葉挺安排了小灶,並讓葉挺經常前往國民黨第三戰區,藉此向軍中説明,葉挺將軍的小灶是為了應付第三戰區的需要。
當時葉挺是非黨員身份,按理説不應該參加黨內的一些會議,但項英為了尊重葉挺,經常讓其列席會議,發表意見,還下令所有的軍事電報和指示,都一律讓葉挺過目。
葉項之間的和睦共處,尤其在雲嶺反掃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1939年,日軍集結一萬多人,進犯雲嶺新四軍軍部,項英讓葉挺放手指揮,葉挺指揮新四軍六個團,利用雲嶺地區的地形地勢,與日軍周旋數日,最終在運動戰中全殲日軍一部,取得了一場大勝!
這次作戰,項英完全站在了一個政委的位置上,對前線指揮毫不干預,不僅如此,在葉挺回來後,項英還專門組織了歡迎會,慶祝葉挺凱旋,雙方十分融洽。
但誰知,葉挺與項英和平共處不過數月時間,卻又因“高敬亭事件”而再次交惡。
高敬亭是新四軍第四支隊大隊長,為人居功自傲,自私自利,一方面,他抵制上級派給第四支隊的政治工作幹部鄭位三、蕭望東、戴季英等人,同時,又違抗軍令,抵制東進,對於葉挺發佈的命令總是虛與委蛇,且駐紮在淮南鐵路一帶,大肆收編土匪,擴大部隊,有自立之嫌疑,這對講究軍紀的葉挺來説,斷難相容。
而導火索則是高敬亭麾下團長楊克志、政委曹玉福率領第七團大部官兵叛逃事件,兩人在投靠國民黨後,還登報宣傳反對新四軍,在輿論上對新四軍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對於高敬亭的問題,葉挺和項英兩人看法有不同,在項英看來,高敬亭是三年游擊戰爭的有功之臣,自然要以批評教育為主,在叛逃事件發生前,項英還致電高敬亭,鼓勵他克服困難,迅速東進,説:“同志均熱烈希望你們、信任你們能向這一前途邁進。”
而葉挺則持不同看法,在他看來,違反軍紀就要嚴懲,因此,在“反高鬥爭”大會上,葉挺宣佈了對高敬亭的處置,即“對高敬亭要嚴肅處理,要槍斃”。
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遠在延安的毛主席得知後,也非常生氣,給新四軍發電報質問説:“我們讓高敬亭回延安,你們為什麼殺他?速查清原因報中央!”
在今天看來,葉挺要對高敬亭的死負主要責任,但在當時,如果高敬亭不死的話,第四支隊的很多幹部可能也無法保全下來,這對革命隊伍來説可能是更大的損失,而且當時中央已派遣徐海東前來接任第四支隊司令,押高敬亭回延安路途遙遠,也難以押送成功。
但是在項英看來,葉挺如此處置有些激進,而且獨斷專行,沒有考慮更多的影響,因此,項英再次收攬大權,葉挺又成了有力無處使的老虎,只好第二次出走。
【最終釀成悲劇】
葉挺第二次出走後,周恩來正在蘇聯治病,因此葉挺的這次出走時間較長,有大半年之久。一直到1940年夏天周恩來回國後,才開始處置葉挺出走的問題。
周恩來先是拍電報給逗留澳門的葉挺,希望他回到重慶面談,同時讓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速來重慶,讓他一定做好統戰工作,調解好葉挺和項英的矛盾,準備接回葉挺。同時,周恩來又向項英連發幾封電報,再次重申分工問題,即“以葉挺負責軍事,項英負全局工作,實際擔負政委之責”。
但是,項英此後對軍權依然沒有大的放手,以至於在皖南事變前後,先是顧慮重重,不願離開,後來又佈置了三路縱隊平行推進的做法,否定了葉挺提出的由主力團在前的品字型配置方案。
皖南事變發生後,項英也沒有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又讓部隊逗留茂林,結果給了國民黨軍合圍的機會,最終釀成了慘案!
應當説,項英與葉挺這兩位新四軍領導者的矛盾,就是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中損失過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試想,如果項英能放權,由葉挺真正負責軍事,不光是在打仗方面對新四軍有利,而且因葉挺在國民黨軍中的地位,也可以更好地為新四軍爭取一些利益,藉機壯大新四軍。
可惜,由於項英在認識上的一些錯誤,最終讓新四軍遭到了慘重的損失,自己也在皖南事變中遇難,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