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晏殊:做人圓融,是一個人最大的福氣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經典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國學一刻(guoxueyike)

明代文學家陳繼儒在《小窗幽記》寫到:執拗者福輕,而圓融之人其祿必厚。意思是性格執坳的人福分很輕,而性格圓融的人福氣大。

在現實生活裏,我們也看到,性格直來直往,比較固執的人,容易得罪人,難以相處,福氣輕薄;而性格圓融的人,和風細雨,左右逢源,容易成功。

兩種性格比較,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擁有圓融的性格。但是,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變得圓融呢?其實一千多年前,晏殊用他五十多年精彩的從政經歷,為我們詮釋了圓融處世之道——人做好,事做對,話説美。

説起晏殊,有些人可能比較陌生,但提及這幾句詩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想必沒有人會不曾知道。

晏殊,江西人,生活在現代人都想穿越的朝代——北宋,不僅是一名優秀的詞人,還是宋真宗、宋仁宗時期的名臣,曾官至宰相,有“太平宰相”之稱。


1

圓融,在於人做好

老子言:“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大丈夫行為處事秉性厚實之道,不要做浮華之事。厚道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底線。

晏殊正是以其誠實厚道的做人品質,贏得皇帝的讚賞和重用。

當年,十四歲的晏殊進京參加科考,可謂是天才少年。

在科考時,考場有來自全國各地頂尖的考生,但晏殊一點都不怯場,從容應答,落筆一氣呵成,最終成績名列前茅,被宋真宗嘉賞,賜同進士出身,並進入殿試面試。

在殿試時,宋真宗親自作主考官主持面試。輪到晏殊,宋真宗一看,一個娃娃臉的少年竟然從容淡定地站在眾人面前,讓他很感興趣。

宋真宗讓大臣將題目拿給晏殊。晏殊看了題目後,發現是之前學習並解答過的。

晏殊心裏想,這樣直接做題,固然高分,但是無法顯示出自己的水平,像提前知道答案一樣,與作弊無異。於是晏殊對宋真宗説,這題之前學習複習時做過,希望重新出一道題目。

晏殊此語一出,眾人唏噓不已,覺得他太傻太糊塗,得了便宜不偷着樂,還直接説透,把唾手可得的機會往外推。

而晏殊卻一臉真誠,鎮定自若地站在朝堂上,等待皇上賜題。

宋真宗覺得這娃娃少年很獨特且老實厚道,也想看看他真實水平,於是命人立即重新出題。

晏殊再次拿到題後,略作思考,引經據典,借鑑歷史,立足當下,遠瞻未來,答辯言語引得滿堂喝彩。

殿試過後,宋真宗認為晏殊有着誠實的品質,是一位難得的人才,於是賜他秘書省正事身份,並留他在秘閣讀書深造。

晏殊從此踏入了仕途,開始一步步走向巔峯。

晏殊在考場上的誠實厚道,表面上是傻行為,實際上展現了他做人的高貴品質,為自己建立了好形象,也贏得皇帝的讚賞與尊重。

做人誠實厚道,何嘗不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因為在生活中,做人誠實厚道,看似吃得是虧,實際收穫的是大福。

2

圓融,在於事做對

有人説,聰明的人看得懂,精明的人看得準。

無疑,晏殊是一位精明的人,在大事面前總能把握好方位,把事情做對。

宋仁宗年幼即位,劉太后奉遺詔聽政。朝廷上出現了大臣相互勾結,拉幫結派。每個派別的人都想控制政權。派系之間的鬥爭紛擾不斷,危及到國家政權。

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都想獨自見太后,向太后奏事。兩人競相爭寵,表現自己,希望能專擅朝政。

大家面對這種局面,都不敢出聲。因沒有人出來主導局面,導致少年皇帝和太后這對母子也無計可施,手足無措。

晏殊這時挺身而出,提出“太后垂簾聽政”,太后垂着簾子接見他們,他們隔着簾子向太后説話,這樣太后誰也看不到,無須爭來爭去。

此策略一出,宰相與框密的紛爭馬上停止,朝政局勢一下子得到了穩定。雖然表面上是簡單掛個簾子,但這代表皇權的迴歸。晏殊的提議,一下子叫醒了那些在權力紛爭中,左搖右擺的人。混沌的局勢,立馬見晴朗。

晏殊在國家大事上精明,懂得辨是非,明形勢。知道國家危難,正是需要有人站出來,為皇上和太后説話站隊,為其他人做表率的時候,所以當仁不讓,選擇國之大義。

後來,太后因為穩定朝政有功,將晏殊提拔升官。晏殊在因為做對事,為他仕途再添色彩。

成大事者,懂得事做對。因為事做對,於己於人,都有好處,不僅能伸張正義,也能給自己的人生加分。


3

圓融,在於話説美

中國有句老話“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好的話語讓人心暖,不好的話語讓人心寒。

在官場上,人際關係錯綜複雜,分門立派,有時候稍不注意,一句話得罪人,甚至得罪一個幫派或一個團體的,從而為自己在仕途上埋下障礙。

晏殊當然也深諳這官場的潛規則,懂得説話技巧的重要性。

宋朝初期太平安定,百姓富足,於是朝廷上下一派歌舞昇平,百官仕人都忙着宴飲遊樂。

由於晏殊沒錢,只能待在家裏勤奮讀書,苦心鑽研。

宋真宗知道晏殊的獨特行為後,認為他勤讀書,不喜遊樂、品性好,遂讓晏殊做太子老師。

晏殊感謝皇上的提拔,但也真心地説:“我不是不喜歡宴樂遊玩,實在是家裏沒錢。”

晏殊此話,除了誠實道出實況外,也把自己與喜遊樂的皇帝、百官放在同一陣營,拉近彼此關係,並澄清自己不是特立獨行之人,也向大家表明以後有宴會也可以約我的態度。

晏殊在官場上説話,善用共情技巧,與同事關係融洽,對後輩學生,他也是設身處地為他們説話。

晏殊有位學生叫黎簡,是晏殊的同鄉。

一年夏天,晏殊回鄉省親,眾多官員上門求見拜訪,就不見黎簡前來。晏殊侄子看着不滿,對晏殊説:“黎簡得到重用主要因為叔叔的提攜,現在叔叔回家來,他竟然面都不來露一下,太過分了!”

晏殊聽後笑笑説:“那是你不瞭解黎簡了!黎簡不來,是為了避嫌,若來會讓人覺得我在拉幫結派,他是在為我着想。況且現在有蝗災,他應該忙着應付這事呢。他現在把工作做好,不正是給我這老師添光嗎?”

晏殊站在黎簡的角度説話,解釋黎簡不來的想法,也表明更喜歡自己看重的人能在本職崗位上以出色的成績給自己添光,從另一個角度説,馬屁少拍,用工作成績證明給世人看,自己沒看錯人。

晏殊待領導同事、待學生説話巧妙,讓世人看到晏殊處事靈活變通的一面。

確實,誰人不喜歡聽好話?話説得美,人人愛聽,人人受用。

在官場上生存,會説話是一門學問,話説得美更是一門技術。因為話説美,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可以錦上添花,也可以功成順達。

歐陽修曾評價晏殊説:“富貴優遊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歐陽修認為晏殊五十年平順榮華,主要是因為他明哲保身。

然而,與其説晏殊明哲保身,不如説他在官場上深諳圓融處世的智慧。晏殊的處世智慧,都總結在他所寫的《解厄鑑》中。他認為自己一生的順遂和成就,並不是上天賜予的,而是掌握好為人處世之道。

正因為晏殊深諳處世之道。在仕途上,他少年得志,一路平順,位及宰相,後六十五歲病逝,仁宗親往祭奠,極盡尊榮;在文學上,開創婉約派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之初祖”,實現仕途與文學雙豐收,在歷史長河上是極少見的完人。

人生路上少有順境,要想一帆風順,沒有秘決,只有像晏殊那樣,做一個圓融的人,有好的心態,人做好,事做對,話説美,處處才能開出圓滿之花!

END

作者簡介:一個喜歡看古代文學、歷史,追尋歷史人物足跡的寫作人。國學一刻,讓文化走進生活,讓國學温暖你心,轉載請聯繫國學一刻(ID:guoxuey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