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門罕戰役中,一個小小的玻璃瓶,為何卻成為日軍的救命稻草

1939年5月11日到9月16日,日本關東軍和蘇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罕地區爆發了激戰。此戰最終以日軍的慘敗告終。而在戰鬥中,日本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蘇軍的重炮和成羣的坦克。

説起來關東軍在這次戰鬥中也下了很大的本錢,不僅投入了4個炮兵聯隊和日本唯一的裝甲部隊——日本陸軍坦克第一旅團,還從日本本土調來了第三重野炮旅團,從虎林要塞和旅順抽調了3個重炮中隊,但是依然和蘇軍差距巨大。

諾門罕戰役中,一個小小的玻璃瓶,為何卻成為日軍的救命稻草

在這些簡陋的反坦克武器中,日軍發現因為蘇軍坦克手大多喜歡高速行駛,發動機往往過熱,很容易被簡易燃燒瓶擊中起火,反坦克效果較好,因此大量給士兵配發了簡易燃燒瓶。

根據實戰經驗,日軍還總結出了簡易燃燒瓶的最佳配置,也就是瓶子裏裝三分之一的沙子,然後加上汽油,以士兵擦槍用的棉布作為燃芯,這樣的效果最佳。

諾門罕戰役中,一個小小的玻璃瓶,為何卻成為日軍的救命稻草

首先來説交戰區域的風比較大,因此經常會遇到無法點燃燃芯的情況。戰鬥中常常有日軍士兵冒死衝上去,結果無法點燃燃燒瓶,被蘇軍打死的悲劇。

其次則是因為日軍的汽車比較少,因此儘管日軍的補給線只有蘇軍的三分之一,但是寶貴的運力只能用來運輸炮彈等重要物資,前線想找到足夠的玻璃瓶來製作簡易燃燒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日軍各參戰部隊都派出了不少軍需官去後方尋找玻璃瓶。比如説日軍26聯隊的指揮官須見大佐就讓軍需官根上少佐趕去海拉爾收集玻璃瓶。根上少佐經過一番折騰,總算發現剛好從日本本土運來了一批瓶裝蘇打水,於是設法要了1200瓶。

這批瓶裝蘇打水帶回26聯隊以後,每個士兵都接到命令,在喝完水以後必須把瓶子留下,因為此時的瓶子寶貴無比。

事實上把瓶子當寶貝的也不光是26聯隊。當26聯隊最後撤退前遇到71聯隊時,須見大佐向對方請求給一些瓶子應急,71聯隊“慷慨”地拿出了12個瓶子,而這已經是天大的情面了。

諾門罕戰役中,一個小小的玻璃瓶,為何卻成為日軍的救命稻草

總算此時日本對面的蘇軍還沒有經過蘇德戰爭的磨練,坦克戰術還比較粗糙,士兵的素質也比較低,經常會犯一些低級錯誤。因此在戰鬥中日軍還是靠着這些簡易燃燒瓶擊毀、擊傷了不少蘇軍的坦克和裝甲車,否則輸得還要更難看。

不過即使如此,在諾門罕戰役中遭到迎頭痛擊的日本人還是明白過來,自己根本無法和蘇軍正面對抗,從此老實了不少,放棄了找機會北上的想法,在蘇德戰爭期間安分守己。

從這點來説,蘇軍還是笑到了最後,實現了避免兩面作戰的戰略目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41 字。

轉載請註明: 諾門罕戰役中,一個小小的玻璃瓶,為何卻成為日軍的救命稻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