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質量提升才能真正緩解教育焦慮,改變家長和老師的“分分必究”
“雙減”政策頒佈和實施以來,學校、家長和培訓機構的行為都在發生變化。相關政策對職業教育將會有怎樣的影響?在新的基礎教育生態下,職業教育將會怎樣發展?這些正在和即將發生變化值得教育實踐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關注和思考,從而為下一步的改革和實踐提供更多思路。
“普職分流”引發的焦慮如何疏解?
我國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在過去若干年中持續增加,公共政策在若干年前就開始嘗試減輕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過去的思路更多聚焦減輕學校的學習負擔,以課程和教學的內容等方面作為切入點,但是,政策效果並不理想。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在學校教育降低要求、減輕負擔的同時,家長和校外培訓機構則不斷增加學生的課外學習和作業。
去年的“雙減”政策則有些不同,不僅強調學校作業等負擔的減輕、減少,也強調學校課後服務的配套,同時,從時間、內容和資本等不同維度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嚴格的管控和限制。通過多管齊下的政策措施,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體地位,限制校外培訓機構對學生的影響,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健康發展。
現實中,部分家長並不會因為學校課後服務的延長和校外培訓機構的限制就讓子女有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而是仍然想方設法增加子女的校外學習時間,這無疑重新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雙減”政策有效落實的核心挑戰之一就在於,能否以政策和行政手段抑制家長增加子女校外學習負擔的行為。
家長之所以會通過各種方式增加子女的校外學習時間,是因為,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進入更好的教育路徑。
目前,初中畢業生教育路徑選擇的關鍵點在於高中階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分流。在當下的社會環境和氛圍中,職業教育是多數家庭不願意優先選擇的。人們為了避免子女進入職業學校,而儘可能地增加他們的學習時間。因此,“雙減”政策能否有效落實、學生負擔和家長的焦慮能否切實減輕,在更加根本、更長遠的意義上取決於職業教育的質量和社會認可度能否實質性地提升,從而為眾多家庭提供另一條願意主動選擇的教育路徑。
職業教育曾經是初中畢業生優先選擇
儘管當下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不高,家庭不願意主動選擇,但這並非歷來如此,在一段時期內,職業教育曾經是初中畢業生優先選擇的教育路徑。
改革開放後,此前遭到破壞的職業教育體系逐漸建立。1980年代中期的教育體系改革明確提出,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體系由此發展壯大。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職業院校曾經是初中畢業生優先選擇的“香餑餑”,因為那時的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能夠向學生提供幹部身份和國有企業的工作崗位,學生畢業之後的就業前景很好;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成績很好的初中畢業生主動選擇職業教育。
然而,上世紀最後幾年,伴隨着國企改革帶來的下崗潮和隨後的大學擴招,職業教育的地位逐漸降低,人們不再願意主動選擇職業教育,普通高中成為了初中畢業後的優先選擇,職業學校招生大幅度下滑。
21世紀初,由於沿海部分地區出現技工荒等現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引起了國家的特別重視。自2005年起,國家開始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並通過學生資助體系、示範校建設、基礎能力建設和生均撥款機制等進行職業教育的體系建設。
近幾年,伴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的出台,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進入新階段,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區別於普通教育的教育類型的地位得到確立,建立起了涵蓋中職、高職和職業本科等在內的多層次的職業教育體系,其內部升學的路徑基本打通。
“雙減”政策下,職業教育機遇和挑戰並存
概括來説,職業教育的上述發展變化有可能帶來其自身地位和社會認可度的變化,從而推動家庭更多、更加主動地選擇職業教育的路徑。
首先,最重要的是職業教育的質量。尤其體現在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上,會影響家庭的教育選擇,從而對“雙減”政策的實施有重要影響。當職業教育確實能夠帶來較高質量的就業時,家長自然更有意願主動選擇職業教育作為其子女的教育路徑。
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取決於內外兩方面的因素,內部是職業教育體系本身的人才培養質量,外部則是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係和就業政策。在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下,勞動力市場對於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比較旺盛的,由於過去若干年本科畢業生人數的持續增加等原因,勞動力市場正在變得更加有利於技術技能型人才。
此外,就業政策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也有一定的影響,且相關政策正在逐漸調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21年10月發佈的《關於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要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理念,破除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切實維護、保障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合法權益和平等競爭機會”。
無疑,上述兩方面的變化將有利於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升,如果其本身的人才培養質量也能夠相應提升,伴隨着職業教育升學路徑的逐漸打通,在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和認可度將有可能逐漸改善,家庭選擇職業教育的意願有可能慢慢變強,“雙減”政策則能夠得到更加切實有效的實施。
在比較理想的情況下,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普通中小學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偏狹和片面,糾正唯分數的傾向,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均衡的發展,從而在社會層面推動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
但是,這一過程並非坦途,它至少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在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否能夠切實提高,其背後則涉及產教融合與升學趨勢、行政指揮棒與學校自主性等多種因素之間的緊張和矛盾;二是職業教育質量對家庭教育選擇的影響有明顯的時間滯後性,職業教育的質量需要若干年後才能看出,而當下的家庭教育仍然有可能選擇繼續“加碼”,從而為減負增加難度。
部分家長對職業教育的接受度正在改變
職業教育的發展會對“雙減”政策的實施產生影響,而“雙減”政策也正在對職業教育產生微妙的影響。
首先,受“雙減”政策影響,社會資本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從基礎教育中退出,他們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和投入,從政策實施以來教育行業的融資情況看,資本舉辦職業教育的意願正在提高,因此,在部分細分領域,市場化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有可能會更加繁榮,商業化的職業教育供給會變得更加豐富。
其次,“雙減”政策影響下,基礎教育階段的校外輔導總量事實上大幅度減少,選擇接受現狀、讓子女擁有更多閒暇時間的家長數量在變多,加上近年來教育負擔過重所帶來的青少年身心問題的增加,家長們對於子女教育選擇的態度有可能逐漸轉變,部分家長對職業教育的接受度正在改變,其中有部分家長開始比較主動地為子女選擇職業教育的路徑。這一變化對於職業教育而言至關重要,隨着對職業教育主動選擇的人數增加,職業院校的生源可能逐漸變好,從而更加有利於職業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
如果從當下的具體語境中跳出,以更加抽象和宏大的視野審視,人們對於特定教育類型和路徑的偏好,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着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的。職業教育並不必然是“低人一等”的,職業院校自身的行動、勞動力市場和政策的變化、教育生態的變化以及民眾態度和選擇本身的變化,都會對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及認可度產生影響。職業教育未來的前景,有可能在多種力量的作用下,逐漸變得更加美好。
作者:李俊(作者為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編輯:張鵬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