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春秋時期,晉國可以説是最強大的諸侯國,只有楚國可以與之相抗衡。但是,就晉國來説,因為公室力量的衰落,其大權逐漸被卿大夫所把持。在晉陽之戰後,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在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獲得了晉國北方的大量領土,可以説是三晉中疆域最為遼闊的一個。與此相對應的是,魏國和韓國的領土,則互相犬牙交錯,比如魏國的疆域就被分為東西兩個部分。那麼,問題來了,“三家分晉”後,分得北方大量領土的趙國,為何國力不如魏國呢?
一
首先,在三家分晉後,率先崛起的是魏國,而不是趙國。就趙國來説,在胡服騎射之前,基本上都受到了魏國的壓制。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在魏文侯在位時,魏國開啓了李悝變法,又因為擁有吳起等名將,魏國得以在戰場上壓制齊國、秦國、楚國、趙國、韓國等諸侯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由此,在戰國前中期,魏國不僅是三晉中最強大的一方,也可以説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諸侯國。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領土不輸魏國的趙國,為何在國力上反倒不如魏國呢?對此,在筆者看來,趙國之所以在國力遠不如魏國,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二
一方面,趙國得到了原先晉國北方的大量領土,自然是利弊並存的,就利益來説,大量領土意味着更多的資源,但是,在春秋時期,晉國北方長期存在北狄、鮮卑等遊牧民族,因此,趙國在獲得晉國北方的大量領土後,自然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防禦這些遊牧民族了。眾所周知,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可以集中全部的力量來應對北狄、鮮卑等遊牧民族,所以基本上是遊刃有餘的。
但是,在三家分晉後,魏國和韓國自然不會幫助趙國來防禦匈奴、鮮卑、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的進攻。基於此,趙國需要將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在北方邊境地區的鎮守上。比如在長平之戰時,趙國都不能從北方邊境抽調兵力,因為一旦抽調兵力的話,很可能會顧此失彼。
三
另一方面,趙國雖然獲得了原先晉國北方的大量領土,但是,眾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口還是主要集中在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等中原地區,對於偏北地區,一般是人口稀少之地。基於此,魏國雖然在疆域面積上不如趙國,但是,因為魏國的疆域正好是中原核心區域,所以,不僅人口稠密,而且工農業發達,文化繁榮,人才更是輩出。比如戰國七雄中的謀士良將,很多就出自魏國,而不是趙國。
因此,在三家分晉後,魏國不僅不需要操心北方邊境的防禦問題,還擁有了中原的富庶之地,如果還不能比趙國強盛,那就是魏國自己的問題了。在此基礎上,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得以在戰國初期率先崛起。
四
最後,魏國在強盛之後,反過來壓制趙國,從而讓趙國的無法快速崛起。換而言之,如果不是魏國的壓制,趙國不至於在戰國前中期沒有什麼存在感。就魏國來説,在李悝變法後派遣大軍消滅了中山國,中山國在地理位置上處在趙國和燕國的包圍中,在佔據中山國之後,魏國無疑實現了對趙國的左右夾攻,這讓趙國壓力巨大。
並且,在桂陵之戰,或者説是圍魏救趙中,魏國龐涓率領大軍進攻趙國都城邯鄲,雖然孫臏擊敗了魏國龐涓,但是,精鋭的魏武卒,還是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這讓趙國損失慘重。綜上,在戰國前中期,處在四戰之地的趙國,不僅需要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還需要應對魏國、燕國、中山國、齊國等周邊的諸侯國。正是因為長期的衰落,促使趙武靈王排除一切阻力,開啓了“胡服騎射”。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