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與知識儲備的關鍵時期。心理健康作為一切行動的基礎要素,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至關重要。日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但仍有21.48%的大學生可能存在抑鬱風險,45.28%的大學生可能存在焦慮風險。大學生的“心事”有哪些,如何呵護他們的心理健康?
難言“心事”有哪些
跑步怕累,背單詞怕忘,考研又覺得太難,幹什麼都提不起勁,躺在牀上什麼都不做更焦慮……這是大三女孩吳雨最近的情緒變化。5月25日,她來到學校心理諮詢室尋求幫助。
“近期至少遇到了三四位同學有類似的情況,學習沒有動力,生活沒有追求,也沒有感興趣的事情。”河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袁立壯認為,這種“空心病”,空的是無法把自己的期盼和具體的行動聯繫起來,簡單説就是缺乏為夢想努力的那個行動。
不同的時間節點上,誘發心理問題的因素也不一樣。
“大一新生常面臨的是,如何更好適應新的環境。從高中進入大學,生活環境、學習環境都有非常大的變化,社會活動越來越多,人際關係也比以前更加複雜。”袁立壯介紹,這些變化對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衝擊,容易使大學生感到迷惑和無所適從,如果調整不好心態,就會影響正常的學習、交往,並且出現心理問題。
大二學生常見的是人際關係問題。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主要包括同學關係、室友關係及戀愛關係等。“面對新同學、新朋友,不知道怎麼相處,無法適應集體生活,還有的學生因為性格原因遭遇排斥,容易產生苦悶、煩躁、憤怒等心理問題。”
大三大四學生常見的是學業以及就業壓力問題。袁立壯分析,目前就業形勢嚴峻,使得大學生在上學期間不得不給自己加上各種考級、考證和考研的任務。“繁重的學習任務,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容易讓人產生憂慮、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
給予心靈更多關懷
“心理健康問題,如果只是靠外界因素給予關注,而大學生本身不去重視,那無疑是隔靴搔癢。”袁立壯建議,大學生本身要對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如何正確判斷自己是心情不好,還是有心理疾病?
袁立壯介紹,生活中大多情緒問題可以“自愈”,但如果遇到自己無法排解的情緒問題時,便需要主動尋求幫助。
比如説遭遇了某一個負性事件以後,有1個月甚至3個月的時間都沉浸在負性情緒中難以脱身,這可能屬於“心理問題”的階段,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如果這種負性情緒超過了3個月並且依然影響正常生活與人際交往,那麼可能已經發展到“心理障礙”層面,就需要到精神科尋求心理治療的幫助。
據瞭解,我省各高校也在積極做好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常見的心理現象,增加學生積極求助的意願。不少高校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設有心理諮詢室、配備有心理諮詢師等,並經常組織開展心理知識競賽、手語操大賽等心理健康相關活動。
“但也有不少同學害怕面對心理問題,對心理諮詢心懷排斥,高校應採取更加積極豐富的諮詢輔導,引導學生放下戒備,大膽地邁進心理諮詢室,傾訴情感方面的種種遭遇與困惑。”袁立壯説。
袁立壯還特別提到,要充分發揮同齡人之間相互幫助的作用。大家的生活圈子相似,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想法,消除當事人的緊張感,幫助其在交流分享中緩解心理壓力,從而解決心理問題。
除此之外,家庭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同樣有着重要作用,家長應及時瞭解孩子的情況,給予其心理和情感更多支持。
“心理健康是個動態過程,是每個人一生都需要關注的話題。”袁立壯建議,社會也要創造一個包容接納的環境,讓更多的組織和個人來關注人的心靈成長。(河北日報記者 桑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