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47年前,那位高考交白卷的“英雄”張鐵生,現在過得怎樣?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經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為學一首示子侄》”古代人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朝廷需要的人才,邁入現代社會的中國使用高考、公務員考試、研究生考試、各種資治考核考試來區分人們之間的能力差距。總有人會説這種體制下的考試是不可取的,應該用更加羣全面的方式來考核人的能力,而不是一張孤零零的考卷,認為真的人才不會侷限於教室和考場。還有人認為高考設立是不夠完整的,數十年來有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一直都被人們提及,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為此展開了數十年的論點辯證。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問題是高考有着它獨有的作用,他讓社會上的每一個民眾都有機會通過這個途徑向更高的地方前進,而不是因為家庭、財力、權力而讓人在出生之時就有差距,它讓每一個人都有了能夠改變命運的機會。


但是那些被人們列舉出來的弊端也是肉眼可見,人們常説一句話:“如果環境沒有辦法隨自己改變,想要生存那麼就需要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或許制度不夠完整,但它已經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公平,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慶幸它的存在,但是在曾經那個發展相對落後,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有人曾用一張白卷想要告訴眾人紙上的內容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他就是交白卷的“英雄”張鐵生。已經經過了數十年的歲月,人們對這個人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只是一個想要一舉成名的“跳樑小醜”,還有人認為他真正意義上想要向錯誤的體制説不的人,他是對是錯其實已經無關緊要了,幾十年的歲月過去了,曾經的意氣風發少年已經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時間雖然帶走了他的歲月,也偷走了那個時代的太多東西,但是他所做的一切依然被人們記得,人們對於他的認知也將永遠的刻在歷史的鐵捲上,不論那種認知是好還是壞,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也將成為未來的歷史,過往的故事留給我們的只有思考。


公元1950年,張鐵生出生在了遼寧,他的家庭是一個城市家庭,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的命運和很多其他在城青年一樣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從小就在城市長大,洞悉着一切變化,無論是生活上的還是其他方面的東西,對一些東西有自己最為獨特的見解,但是他依然希望自己可以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因為他認為只有將眼前的事情做好才是對人生規劃最好的答案。公元1968年,剛剛成年的他加入了下鄉的隊伍,和萬千下鄉青年一起去到了基層,去到了農村,在此後的數年時光裏面他在農村接受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歷練,他自己認為以前的自己只會耍耍嘴上功夫,而那些年的體驗讓他知道了實踐和親自動手的重要性。公元1973年,23歲的張鐵生參加了農兵大學生的招生考試,對於那時候的他們來説這和高考具有一樣的性質,無論是對於誰來説能夠出色的通過這些考試都會個自己的的未來開一條好路,對於張鐵生來説這也是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一次機會。但是他卻用一張白卷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他僅僅只參加了數學和語文的考試,在物理和化學的考試中他幾乎交了白卷,並且在試卷的背後加上了一封“辯護信”。他在信中説到自己自公元1968年下鄉後,沒有一刻輕視過任何一個組織給予自己的任務,始終忠心於所有的農業工作,堅持完成了很多繁重而具有意義的工作,自己和那些整天“遊手好閒”的“書呆子”相比自己一點都不差,如果因為一場考試而讓我們這樣的人和那些“書呆子”走向了兩條道路那麼自己是不服氣的,他認為自己可以勝任一切未來的工作,並且還希望組織能夠考慮他的入學請求。


最後他交白卷的行為被公元1973年7月19日的《遼寧日報》發表了,他的辯護信也成了那天日報的主要內容,一經發表算是一石驚起千層浪,後來這個篇報道還受到了《人民日報》的轉載,很多讀者都表示對他的想法很是贊同,以及支持。在那個年代階級劃分一直都是敏感話題,而他在信中將自己看作是農民為主的底層階級,而那些“書呆子’“就是城市裏的有錢人。受到如此多人的共鳴,他自然是受到很多人的關注,那時候正是我們國家的特殊時期,矛盾叢生,而他的這種言論引得了各大教育界各路人物的討論和辯證,張鐵生自己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或許他有那樣的想法只是一時的,但是在某些人眼中他已經成了一個可供利用的棋子,最後張鐵生被鐵嶺農學院畜牧獸醫專業錄取了,或許對於他來説這是一次不錯的轉折,但是他並不知道自己將在後面道路中越走越遠,也越陷越深。47年前,那位高考交白卷的“英雄”張鐵生,現在過得怎樣?


公元1975年,在一場召開的全體會議中,他被任命成了鐵嶺農學院的領導小組副組長,以及副書記等職務。從那時候開始他的工作就從科研以及學習轉換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社會活動,他自己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了別人的棋子和打手。公元1976他曾經依靠的那個集團被組織一次性摧毀,而其中所有參與的人員都受到了追責,自此他開始了漫長的監獄生活。15年,他從26歲一直到41歲都是在監獄中度過的,正是因為自己走錯了路,他為此付出了全部青春的代價。公元1991年,他迎來了出獄,而15年的變化是他不能夠想象的,不僅僅自己的樣貌變了,周圍曾經熟悉的一切都變了。以前很多與自己交好的朋友都不見了身影,而當他出獄那一天他依然等到了一個人,那就是他的未婚妻,董麗平。一個等了他15年的女孩,張鐵生非常的感動。二人相識於大學校園,這段愛情沒有因為時光而消散。出獄後不久他們二人就結了婚,他對妻子一直關愛有加。


對於失去15年正常生活的張鐵生,周遭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各種各樣的科技、產品、工具,但是在妻子的幫助下他在一步又一步的適應着這一切,他在不久之後終於重拾信心,決定站起來,開始一段新的人生。公元1992年,他在鞍山的一家飼料公司找到了一個小職員的工作,從基層開始一步一個腳印,時間邁入21世紀,他已經成為了這家公司的股東,身價過億,而他依然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他覺得自己曾經確實是走錯了路,但是那都是自己確確實實的經歷,自己不會去迴避,自己能夠做的只有把握未來,而不是侷限於過去,過去的一切都隨風遠去了,自己也會和自己的妻子珍惜以後生活,人生的不確定太多,難免會跌倒,但是在跌倒之後能夠站起來就是一種勇氣和嘗試,既然有勇氣那麼不妨大步的走下去。他曾經寫下的那封“白卷”已經被放在了博物館,那是一個時代的印證,也是屬於他們的記憶,時間在不斷的向前走,張鐵生已經成了一個70歲的人了,過往的一切沒有束縛他,他依然對未來的一切充滿好奇和信心。或許我們對待未來和過去也要採取同樣的思考,過往不可變,值得期待的只有未來。參考資料:《為學一首示子侄》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