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呼喚新型家長文化

大眾日報記者 田可新

新政呼喚新型家長文化

近日,《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外發布,其中明確,休息日、假期不準組織學科類培訓;相關機構一律禁止上市融資、資本化運作。“減負”喊了多少年,這次靴子終於落了地。與線下學科培訓機構“涼涼”不同,家長圈中大多數對此表示歡迎。

重拳揮出,旨在治理種種教育亂象,也幫助正在“雞娃”的父母們,消解育兒焦慮。但面對新的局面,不少家長又有了新的疑慮——沒有了原來育兒“大業”中首先想到的課業輔導班這一首位選項,以後該如何帶娃?

記者在採訪時發現,正在開啓的教育新局面,僅靠政策等層面的努力是不夠的,一種與之相適應的新型“家長文化”必不可少。

撤掉椅子,統一坐下

看到“雙減政策”的出台,煙台市民陳昕(化名)第一時間轉發朋友圈,還配了一句話:“長舒一口氣,孩子可以過一個像樣的假期了。”

不少人還記得電視劇《小捨得》裏的經典台詞——這世界就像是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不得不這樣做,最後大家都從坐着看戲,變成站着看了,再就有人站上椅子了,有人把梯子給架起來了,付出那麼高的成本,卻只能得到跟原來一樣甚至更差的體驗……“現在,‘雙減’新政出台,實際就是要把梯子拿走,要求觀眾統一坐下,規範正常的觀看秩序,曾經的無助也一掃而光。”陳昕有些興奮。

“興奮,是因為被‘折騰’太久了。”陳昕坦言。拿之前計劃的暑假安排舉例,女兒一直在學的有編程、奧數、英語、作文,7月份都在集訓,孩子每週週三、週五、週日都是全天上課,週四、週六還要去學半天;到了8月份,還報了時長兩週的全日託管教學,上午8點上課,下午5點放學,主攻下學期的語文數學預習……

“看着孩子回家,有氣無力地‘癱’在沙發上,我也是一陣陣心疼。可就算這樣,她在小區中也算不上最‘忙’的,起碼插空還能到樓下跑跑,可常是孤零零的,連個伴兒都找不到。一打聽,鄰居家的孩子都去上課了。這可比平時上學還要累!”

現在“雙減”政策出台了,從國家層面出手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整頓,實際也強制讓都在拼、都在搶的父母們“被動”地慢下來、靜下來,都有一種壓力釋放的感覺。山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教師王偉靜介紹,新政後老師們也在反思:寒暑假的本來意義,是為了調節緊張的學習節奏,讓孩子們有時間得以緩衝。為什麼被利用起來,成了加碼發力的“好時候”?這樣想想,就覺得假期前這個政策來得很及時了。

為新政策大聲喝彩的還有濟南“貓爸”鄒正(化名)。與陳昕不同,他覺得,自己其實早就和“雙減”作了同樣的選擇。今年暑假,他給孩子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不久前,一家三口到呼倫貝爾大草原“嗨”了一週;全國書博會在濟南舉辦,陪孩子去參加了曹文軒、楊紅櫻好幾位“偶像”的讀者見面會;一家人還約定,每天進行一項體育運動,每週末“打卡”一座山體公園……

雖説沒有強行“雞娃”,但鄒正直言,補習班沒取消時,自己所受的心理壓力,遠遠不像表現得這樣輕鬆:“雖然我始終堅持,開眼界、見世面、強體魄,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會大幅提升,遠比一天到晚坐在那裏讀死書、死讀書強得多。不過得到的知音並不多,親戚朋友們勸説的有,質疑的有,在大家眼中我成了‘另類’。實話説,我有時候心裏也難免會打鼓,也擔心‘跑偏’了。但現在看,算是得到官方‘蓋章認可’了,自己才真正一下子釋懷了。”鄒正總結:“學科輔導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焦慮製造機’,政策對此揮刀,算是對教育的一次‘刮骨療傷’,對整體的教育氛圍進行及時扭轉。”

“掉頭”還是“轉向”

採訪中記者最深的感受:伴隨新政靴子落地,歡呼中夾雜着疑問待解,接受中帶有幾分茫然無措,在家長中存在普遍性。

在一家連鎖輔導機構的家長休息區,記者和幾位等着接娃的家長聊起這個話題,發現家長們有幾個代表性態度——

其一,“我們是雙職工,沒時間帶孩子,不把孩子送輔導班,空出來的時間該怎麼安排,還真沒想好。是不是要報網課?還是要買些題,再自己手把手教?”一位媽媽説。現在她最擔心的是,課外輔導停了,空白要讓家長頂上來——“別從拼班變成了拼媽”。

其二,“雙減”後,“拼班”會變通為另外一種方式繼續拼。一個家長説起朋友圈流傳的笑話:附近一家培訓機構重新裝修開張變成了一家飲品店,老闆是之前機構的王校長。店裏的橙汁198元,牛奶278元……顧客問為什麼賣這麼貴?王校長神秘一笑:我們的飲品雖然貴,但我們服務員的水平都比較高,都是優秀教師出身,點飲品可以免費給孩子輔導一小時。一個笑話引得家長們各自抄起手機,交流着相近的“段子”。“可是,笑歸笑,‘一對一’火起來,我不知道自己坐不坐得住。”家長們告訴記者,如今,家長羣裏隱約聽到有的輔導機構已經開始推私教課、上門課,精準滿足有要求的家長和孩子了。

其三,值得注意的是,“雙減”還讓一部分家長,把“雞蛋”放到“特長輔導班”這個籃子裏。事實上,已經有一些藝術輔導機構開始拿此次“雙減”“説事兒”,大呼素質教育的“春天來了”,斷定今後音體美等在中高考的作用將“舉足輕重”,鼓勵人們趕緊讓孩子報班、苦練特長,在新的競爭中拔得頭籌。“學琴學棋學畫,這些都不在禁止之列,如果都轉向去報這樣的班,真不知道是不是也要報。”另一位媽媽坦言自己的擔心。

顯然,相對於新的利好政策,對不少家長來説,首先想到的不是“掉頭”,而是“轉向”——採用新的輔導形式去填補習班空白。新形式的“雞娃”,仍在大家的選項之中,這顯然沒有“雙減”的題中之義。

需要新型“家長文化”

家長們的疑慮,清楚地提示我們:之前的“雞娃”亂象,相當程度正是源於此前不健康的家長圈的文化生態。當下,政策應該做的已經開始做了,如何建立與新形勢相適應的“家長文化”,勢在必行。從這個角度看,眼下新政策的出台,也為新型家長文化的探討與重建提供了一個契機。

“‘雙減’之後,最應當提升的其實是家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李聰穎説,素質教育實行這麼多年了,就像一艘船在不停地調整航道,這些年,各類的補習班一方面讓家長和孩子們疲於奔命,但同時,也正是家長心態的偏離,推動了補習班的盛行。新政策的出台,也應該促使家長們重新審視曾經的“雞娃”心態。

“對家長來説,育兒壓力主要來自於提升孩子階層的焦慮,都不接受自己子女比自己低、比別人低的情況,因此一味攀比。但其實,這裏面暗藏着很大的荒謬:只要有競爭,就一定會有高下之分。隨着近些年社會心態的成熟,家長們自己都越來越認可人生更多應順其自然、不能一味爭勝的價值觀,為何卻執念地讓孩子一定爭勝呢?這是家長們普遍的不自覺的認識誤區。明白了這一點,就很容易看到,在家長們口口聲聲一切為了孩子好的背後,其實迴避不了‘孩子替自己出徵’的自私。”李聰穎一針見血。

正是在這種心態下,名義對孩子好但實際給孩子揹負了“不可承受之重”。李聰穎告訴記者,她處理了不少案例,都是原本優秀的孩子因為父母給的學習壓力過大,出現了人格障礙。諮詢者更普遍的問題是,成績優異但直到大學畢業都不知道喜歡什麼專業,繼而找了份並不喜歡的工作,沒有過上想要的人生。

新型健康的家長文化的建立,基於科學的對孩子的愛,它的實質是一種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智慧。王偉靜告訴記者,很多在幼兒園就上過銜接班的孩子,在一二年級會出類拔萃,到三四年級可能就會有所變化,到五六年級可能會沉寂下來,反而另外一批孩子會一步步追上來。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如果超前學習的孩子沒有持續自我學習和提升的習慣、沒有追尋知識的興趣,那麼很可能在一二年級,因為“全會全知”產生了自滿自得的心理,進而出現成績滑坡。而一個班級當中的“領頭羊”,存在着一種“洗牌”的現象。“我們會注意觀察那些後來‘洗牌’上來的孩子,多是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養成了長期閲讀等好習慣。更重要的是,我們能看到這部分孩子的家長內心從容且淡定,他們知道讓子女在什麼階段做什麼事,對孩子的成績不追求一時片刻榮耀化的呈現。這使孩子能夠一步步走得很穩。”

王偉靜進一步解釋,凡是激烈的,都是不可持續的。要給教育一點耐心,孩子的整個教育成長過程,是一個終生慢跑的過程,不能急於一時求成。應當順應規律,輸送土壤、澆水、施肥,然後靜待花開。

著名作家鄭連根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良好的“家長文化”,需要的是家長做“減法”。只要少了些功利心,就減少了焦躁和憂慮。這也意味着給孩子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們的生命潛能充分發展。“子女有權利,做一個不完美的小孩。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家長的一種‘修為’。我們甚至應當感謝,是孩子讓我們也在不斷成長。”鄭連根説。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96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政呼喚新型家長文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