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取得好成績,而是把心性修好!
創新品格教育,也是心性教育。為什麼要進行創新品格教育?這是我見過的最好回答,以前在學校裏成績數一數二的同學,現在在同學中間不一定過得最好;當時在班上的後進生,現在在同學中間過得也不一定就差,這幾乎成了人們觀察總結的規律。
一個人的能力決定了他飛得高不高,一個人的心性決定了他飛得遠不遠。如果説外貌、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是人的第一張名片,那麼心性則是一生的盔甲。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不是成績而是心性。
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取得好成績,而是把心性修好。
心性:《孟子·盡心上》中講:“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陸九淵説:“心即理也”,“心性不異,即心即性。”
心,指所謂天賦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知性,指認識所謂天賦給人的本性,即仁義禮智“四端”。心性合在一起,就是性格,就是品德,就是修養,就是人格。創新品格,就是指一個人在創新中的性格、品德、修養、人格。
現代社會,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聚焦於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心性的培養。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
國學大師南懷瑾有一個師大畢業的學生。一天學生來看他,南懷瑾問道:“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什麼?”學生説:“老師!我們的教育目的是考試啊!”這句話講得很沉痛,南懷瑾與學生只好相對苦笑。南懷瑾不禁痛心疾首地感嘆説:“讀書人根本上要把品德修好,這是公認的目的。可是近幾年來,跟着西方文化轉,大家體會到的生活就是現實,不外物質。教育的目標也因而移轉,完全忽略了心性的修養。”教育方向出了問題,自然就容易結出畸形的果子。科技(創新)教育丟掉創新品格教育,同樣會結出畸形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