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厲害嗎?才能遠超其父輩,卻在大好年華之際英年早逝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曹操的孫子,曹丕的長子,與曹操,曹丕合稱(魏氏三祖),但他的文采不及曹操和其父曹丕,他23歲即位,在位13年,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於漢陽,享年34歲,正是大好年華,可惜英年早逝,因為他的託孤不當,導致朝政動盪。歷史的評價,在位期間,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其間也做了不少正事,迎宗廟,禁浮華,嚴刑法,控中樞,修宮室。可以説他的主政,讓當時的國力達到了巔峯。他還是個軍事奇才,能一眼看透數百米外的局勢。
關於魏明帝,後世的評價一直都是爭議不休,有的人認為魏明帝非常的厲害,非常的有能力,而有的人則認為魏明帝其實就是個紈絝子弟,但是我認為魏明帝這個人還是相當有能力的,也算是在曹操的後代裏面為曹家爭了一口氣的一個皇帝。
魏明帝曹叡的生母甄氏本來是袁紹次子袁熙之妻,曹叡的父親曹丕對甄氏一見鍾情遂納為妻。可是曹丕後來開始寵愛郭氏,爭風吃醋的甄氏被賜死。魏明帝曹叡的生母甄氏本來是袁紹次子袁熙之妻,曹叡的父親曹丕對甄氏一見鍾情遂納為妻。可是曹丕後來開始寵愛郭氏,爭風吃醋的甄氏被賜死。曹丕即位後,皇后就是郭氏。母親的死給曹叡幼小的心靈肯定留下了不小的創傷。有一天,曹叡和父親曹丕一起狩獵,遇見一隻母鹿帶着小鹿。曹丕射殺了母鹿,又叫曹叡射小鹿。可是曹叡哭着説:“陛下已經殺了母鹿,我怎麼能忍心再殺小鹿呢?”可以想象,曹叡父子間因甄氏之死留下了相當的感情糾葛。曹丕直到臨死才終於決定立曹叡為太子。
曹叡二十四歲即位後,馬上追諡生母甄氏為文昭皇后,又不斷向已經成為皇太后的郭氏打聽甄氏死時的情況。郭氏惶恐不安,不久鬱悶而死,也有人説是被明帝所殺。明帝得知自己的母親甄氏是被口填糟糠、發裹臉面埋葬的,遂用同樣的方法埋葬了郭氏。但是不幸的是,明帝后來也因為寵愛後娶的郭皇后(與文帝的郭皇后無關),把原配的毛皇后殺了。
曹睿在用人上可謂知人善任,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重用司馬懿。在曹操、曹丕時代,司馬懿雖然官運亨通,但是卻沒有親自指揮大軍、獨當一面的機會。是曹睿慧眼識英雄,把司馬懿這把鋒利的刀用在戰場上,從此,司馬懿有了寬廣的表演舞台。司馬懿一亮相,就千里奔襲孟達,打得非常漂亮,堪稱三國史上一個經典戰例。公元230年,由於曹真去世,曹睿把司馬懿調到西線,囑咐説:“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為了打敗諸葛亮,皇帝曹睿下發一詔書給司馬懿,指示説:“一定要堅壁清野,採取守勢以挫敵之鋒芒。敵人進攻不能得逞,撤退也捕捉不到戰機,時間長了糧食就會耗盡,又不能搶掠到物資,勢必要退走。等他們撤走時,再去追擊,這乃是全勝之道。”曹睿的軍事見解,實不在司馬懿之下。我想,如果曹睿親自帶兵打仗,或許也是一代名將。可以看出,曹睿的確是個非常出色的皇帝。他雄才偉略,有獨立且高超的見解,有洞悉事物本質的能力,知人善任,目光宏遠。
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後,魏明帝曹睿聽從孫資的建議,確定對蜀作戰的基本方針。這個方針就是:以防守代替進攻。把兵力佈置在重要的戰略據點,憑險而守,雖不足以反擊,防禦綽綽有餘。以不變應萬變,把蜀國軍隊拖垮,魏國就能日益強盛,形成絕對的優勢。
諸葛亮兵出祁山後,關中震動。這時曹睿非常冷靜、從容,他自信地説:“諸葛亮本來有險峻山地為依託,現在卻自投羅網,犯了兵家之忌,這次定要擊破諸葛亮。”於是他派遣張郃率五萬人馬馳援隴右。果然張郃不負所望,在街亭大敗蜀軍。當時魏國國力遠強於蜀國,面對弱國進攻,很多人都認為應該反客為主,進攻蜀國。但是曹睿卻能站在戰略高度,看到蜀軍北伐的種種弱弱,以守代攻,把蜀國拖垮,這是相當有遠見的。
單單從司馬懿身上就能看出來了,《晉書宣帝紀》司馬懿抗蜀有功,回朝後,直接從大將軍轉為太尉?別看職位沒變,但太尉也就是榮譽職位,毫無實權,而大將軍,是掌管國家軍事實權的,是軍事最高統帥,司馬懿按理説抗蜀有功,就算不加封賞也不應該降職吧?
再來看看遼東戰事,遼東一打響,曹睿立即又把司馬懿召回,讓他帶兵打仗去。打完回來,又沒收兵權,從這事我們足可以看出曹睿在用人方面的手腕有多高明瞭,司馬懿的才能曹睿認可,有用的時候我就用你,沒用的時候你就回家養老。對司馬懿是同時重用,又同時提防。
再來看239年曹睿兵種期間,任命曹爽為大將軍,而戰功赫赫的司馬懿呢?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説白了,清一色的虛職。曹睿知道可以用你司馬懿的能力,但絕不能給司馬懿實權。雖説司馬懿和曹爽都是輔政大臣,但畢竟實權握在曹爽手裏,這也就導致後期曹爽專政的原因了。
在文化教育方面,曹叡也有自己的見解,他曾下詔説:“尊儒學重教育,這是實行王教的根本,近來負責儒學教育的官員有的不稱職,這樣怎麼能宣揚闡明聖人之道,要用高標準選拔博士,他們的才能要能勝任侍中、常侍的職務。命名各個郡國向朝廷進舉人才,要以是否通經學為首要標準。”
對於儒家學説,曹叡十分重視。他曾下詔説:“世間風起的質樸與華麗,是隨着教化而變化的。大亂髮生以來,儒家經典傳播荒廢停止,後起之人進身取位,不通過學習儒家經典。這是由於教訓引導的不充分,還是因為被推薦任用的人不是以品德著稱的緣故呢?現在那些能夠通曉一部儒家經典的郎官,具有治理民眾的才能,經過博士考試成績達到優等的,要趕快任用。那些行為浮華不務正道的,全都罷免黜退。
魏明帝曹叡集合了祖父曹操的睿智與父親曹丕的陰狠。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對外打敗吳蜀,對內平亂利民,為後來一統天下打好了基礎。但是在位後期,縱情聲色,懈於政事以致早亡。而日後曹魏政權之被司馬氏所取代,亦與曹叡之奢淫過度以及所託非人有一定關係。
曹叡作為君主來説是十分合格的,他不僅平定了外部的戰事,還防止了內部的動亂。陳壽曾經這樣評價魏明帝曹叡:“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在曹叡獨攬大權之時,劉禪還沉浸在自己的玩樂之中。但是曹叡一生,敗就敗在他臨終託孤時選錯了人,司馬懿當時雖然痛哭零涕,滿口答應,但做出的實際舉動卻與自己的承諾相悖。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叡駕崩,年僅三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