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越王勾踐和王后雅魚,在吳國共同經歷屈辱,為何復國後雅魚要自殺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經典

和西施一樣,因為雅魚用了“美人計”,侍奉了晉國使者,但西施可以隱匿世間,雅魚作為越王后只有用死才能保全自己和越國的名節。

越後“雅魚”在經歷了大起大落後,越國興盛起來,除了死,她沒有第二條路,因此唯有以死明志。若是不自殺,到今時今日的名聲,想必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讀春秋戰國的歷史,對於吳越,眾人驚歎於勾踐的心智,一國之君成為吳王之奴僕,忍辱負重卧薪嚐膽,逆風翻盤。也驚歎范蠡的言簡意賅,但凡用計,招招致命,其中就有西施鄭旦的美人計。


與其説越王滅夫差是一羣男人為主角的大戲,其實這裏面,女人的功勞也不小。但是後世人謹記西施的那一抹“沉魚落雁”的驚容,在吳王自殺後,西施選擇遠走他鄉保全自身,從此江湖只知西施是一個“禍國殃民”的美女,卻不知道她也是一個愛國者。

同樣的,越後“雅魚”也是如此。

“雅魚”,這一個後人給越王后冠以的姓名,在真實的歷史中,越後“雅魚”幾乎沒有在春秋戰國裏的典籍裏出現。作為一個奴隸制社會下的女人,即便是貴族,最後也和秦始皇的生母趙姬一樣,冠以一個假稱(秦始皇生母沒有名字,趙姬是後人起的,寓意着趙地之歌姬)。

公元前494年,越國的世敵吳國擊敗了勾踐,因為夫差的父親闔閭曾經就因為敗於勾踐之手,後來不久因此去世。吳王夫差給勾踐開出了條件,只要投降,成為夫差的奴僕就可以免除一死。自古以來,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君主會答應這樣的要求,但是勾踐答應了。

這一年,勾踐以及自己的侍從,妻子都被押往吳國。勾踐在吳王的羞辱下,度過了三年,世人盡知勾踐心性過硬,忍辱負重,但是卻不知道,這三年的時間裏,不是完全靠忍辱負重就可以挺過去的。某一天,晉國使者到訪吳國,伍子胥提出建議,重度羞辱勾踐,看看他內心裏是不是還想着復仇。


這個建議是什麼?

伍子胥提出,讓越王后,也就是雅魚去侍奉晉國使者,時間也不長,就三天。這其實已經不是幾天的問題了,這對於勾踐來講,是生不如死的對尊嚴的鞭屍。因為了解丈夫的想法,雅魚決定去侍奉晉國使者,犧牲自己來幫丈夫度過這個難關,其實雅魚作出這一個決定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未來自刎的打算了。

這個行為出乎伍子胥的意料,伍子胥本人一直是百般提防勾踐的,但是吳王夫差有自己的國君架子,面對這種情況,他更不可能去殺了勾踐,當初以為折磨勾踐不久就能讓他崩潰,但是誰知道勾踐竟然扛下來了。春秋時期,君子的承諾比國家還重要,因此,忍氣吞聲掩飾得很好的勾踐成為了吳國滅亡的導火索。

因為在春秋時期,等級極度森嚴,即便是亡國的君主之妻,也不是一個晉國的使者可以染指的。晉國使者中了伍子胥的計謀,最後簽下了不平等的條約,而雅魚這個曾經的王后,在這個過程中僅是扮演了一個工具的角色。

勾踐被吳王羞辱的兩年時間裏,除了他是一個悲情人物以外,雅魚也同樣是。最初,勾踐不願意妻子被侮辱,一開始想要殺掉雅魚,但是聽從了范蠡的計謀,裝傻就要裝到底,才把雅魚牽扯進了這樣的命運,其實對於雅魚來説,這樣的生活的早已經生不如死了。

乃令大夫種行成於吳,膝行頓首曰:“君王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勾踐請為臣,妻為妾。”吳王將許之。子胥言於吳王曰:“天以越賜吳,勿許也。”種還,以報勾踐。勾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


其實伍子胥曾經差點改變了整個吳越的形勢,但是忍辱負重的不僅是勾踐,還有范蠡以及文種,更有越後雅魚。但話説回來了,雅魚深情大義,勾踐卻也僅僅是把雅魚當成一種籌碼罷了,一開始他向夫差提出稱臣,還提出把雅魚作為夫差的妾。這説明了對於勾踐而言,只要政治籌碼足夠,他也是願意做交換的。

因此伍子胥的計謀其實是撼動不了這個心智冷酷的男人。

兩年多時間過去了,夫差一言九鼎,放勾踐回越國,伍子胥這個時候極力反對,但是反對是沒有用的,對於夫差來講,他也不想放過勾踐,但是勾踐的品行太過令人驚歎,夫差要是出爾反爾殺了他,夫差的名聲只會臭掉,這就是為什麼夫差明明意識到放走了一個可怕的人,但都還是要放。

歸國後,勾踐經歷了這些屈辱,開始變了一個人。

他對自己都夠狠,睡在柴上,每天都要添一次苦膽,這便是卧薪嚐膽。卧薪嚐膽讓勾踐保持在理智的邊緣,他迅速發展越國,重用范蠡和文種,這個時候的勾踐,還沒有變現出後來“鳥盡弓藏”的無情冷血。同樣的,勾踐在努力,在吳國一同回來的雅魚也在努力。

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雅魚作為一國之母,帶頭領着婦女們紡織。男女合理的分工,國有法家拂士,越國迅速地恢復了起來,加上越國時常進貢了大量的貢品給予夫差,夫差是逐漸鬆懈了下來。而也是這個時候,范蠡施出“美人計”,西施與鄭旦就在這個時候為國而登場。

時間過得很快,越王卧薪嚐膽,吳王則是醉生夢死,反差之大兩國國力出現扭轉,勾踐蓄勢待發,夫差絲毫不知。

公元前476年,吳國被越國所滅,勾踐得以報得屈辱之仇。而這個時候,完成了使命的雅魚選擇了自盡。

對於雅魚的死,主流的説法有兩種。

一是貞潔説。

雖然沒有後來明清時期恐怖的道德高壓,但是並不意味着當時就沒有三從四德。雅魚身為越王后,在國家困難之際,她忍着屈辱恢復國家,但是在恢復過來後,首先不説別人會對她指指點點,她自己本身都接受不了自己的過往,她註定不可能成為那種光榮的王后,唯有以死明志。

這和西施在完成任務後,歸隱世間其實是一個道理。


二是知夫説。

所謂知夫,便是知道自己的丈夫勾踐是一個怎麼樣性格的人。歸國後的勾踐大便性情,其實范蠡也發現了勾踐到了那種“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的冷酷階段。連范蠡都看了出來,雅魚有怎麼會不知道丈夫是什麼人。在之前勾踐向夫差稱臣的時候,提出把雅魚作為夫差的妾,那個時候,雅魚就知道自己的地位如何。

與其等着丈夫找一些不堪的罵名扣在自己的頭上再處死,雅魚還不如自己識相地自殺,保全名節。

話至於此,其實越王后最後有沒有自殺,歷史的記載是幾乎沒有的。現在關於越後侍奉晉使者的故事,都是後人所撰,但話説回來了,歷史也從不是空穴來風。西施使用了美人計,在歷史上留下了姓名,而越後光是隨着勾踐一起受苦,竟然連姓名都沒有留下,這是不合理的。

因此,越王后在越國富強後,滅掉了吳國後自殺是極有可能的之事,只是因為過去太過屈辱,便被有心人故意掩埋罷了。

但不論怎麼説,雅魚自刎的故事,既體現出了在越國復國的過程中那種屬於女性的卑微以及偉大並存的矛盾形象,還有勾踐、伍子胥、夫差等人的冷血形象,這都是契合那個遙遠但是卻深刻的時代的。


雅魚之死,不僅僅是一段故事,更是一段該被後世人銘記的,那個偉大的女性的精神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