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大澤鄉陳勝吳廣的一聲怒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秦末風雲激盪,一場場戰爭接二連三上演。
其中有英雄應命、有六國復起、有梟雄悱惻、有強者橫絕、有流氓崛起。
應命的英雄,陳勝吳光,成了歷史的失敗者。
復起的六國,恢復祖先榮光,卻難逃時代洪流。
悱惻的梟雄,遊離與兩強之間,卻難逃最後的命運。
橫絕的強者,腳踏烏騅手持長戟,揹負家國命運,滅秦興楚,卻在垓下一敗塗地。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用秀美的筆,婉約的手,拂袖的嘆,寫出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名篇!
英者,英氣勃發,雄者,雄渾壯厚,以一己之力成不世之功,堪為英雄。
可是大多數時候,英雄都是橫死,項羽就是橫死的英雄,因為英雄耍不贏流氓。
而秦末漢初,最大的流氓,毫無疑問是劉邦。
一個年近半百,隨命運沉浮怒而奮起之人,卻用自己的流氓本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還有那從不缺少的伶俐和膽色,打敗所有人成了新時代的主角!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光耀千古的時代”大漢朝“。
一時的成功靠本事,一世的成功靠時代,在風口了豬也能上天,這就是時代契機的關鍵作用。
如要説,為何劉邦能成功,項羽不能成功,好事者會説出無數種論斷!
性格決定論,人才決定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可是,他們勝負之別,最關鍵的到底是什麼?
不過時代趨勢而已,當志得意滿的項羽,收穫滅秦赫赫武功,用西楚霸王的絕世權威,分封天下時!
恢復復古分封的項羽,不知復古的危害,反而沐猴而冠,回返楚地,馬放南山以為天下太平。
受封漢王之後的劉邦,深知復古不得人心,進駐關中,遂厲兵秣馬招賢納士,東出而平天下。
項羽要的是什麼?恢復戰國七雄的時代,他做霸王,這是春秋五霸的調調。
劉邦要的是什麼?恢復秦國的偉業,他做皇帝,這是秦始皇的調調。
楚漢驕雄的兩種不同選擇,讓他們踏上不同的道路,只不過一個關注了民心,另一個沒有而已。
項羽從未想過,雖説天下苦秦久矣,可是暴秦才多少年?短短十餘年的大一統,和春秋戰國時代,持續數百年的紛爭比,算的了什麼!
與民眾而言,天下苦秦雖久,但是天下苦春秋戰國更久。
最終的勝利者,也是通達人心,明與事故的劉邦。
那麼問題來了,劉邦建立的西漢,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他是脱胎於秦,還是始於楚,或者説是單純的戰國七雄結合體?
其實這個問題,古有論斷,而論斷的話語大家都耳熟能詳,那就是”漢承秦制“。
如果僅用這話解釋漢朝,那麼漢朝就是秦帝國的接班人而已。
但從動亂到大治,最後成就的帝國,如用此短短一句話,解釋託生之處,難免偏頗而又無力!
漢帝國的建立,源自楚國塑骨秦國填肉齊國注魂,三國和一成就大漢!
這話何解,當分段解讀,首先我們看楚國塑骨:(1)溯源之旅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
語源自項羽祖上,楚國上將軍項燕之口,如説戰國七雄,誰被滅最悲壯,也最可惜,那必是楚國!
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兵甲齊備,楚國,還有楚國所原生的楚文明,從不是中原文明的附庸,反而是能和中原黃河文明分庭抗禮的長江文明策源地。
古老的楚國,最早源自長江淮河流域混雜居住的先民,融合而成!
在荊楚地區形成共同語言、文化生活習性之後,形成了楚族,在周朝初年,楚國人不被中原正統所認同,楚人被稱呼為淮夷或蠻荊。
因果之間,造成了楚國對於中原文化的羨慕,心向中原的楚國無數次向中原文化靠攏,最後終於在東周初年,周成王時,被封子爵!
正式進入了周王朝冊封體系內。
可是這冊封體系進入維持的並不持久,原本指望被納入體系後,就有平等待遇的楚人,並沒有受到中原邦國平等待遇,反而備受歧視!
備受歧視後的楚人,開始了自己的抗爭,他們蓽露藍蔞,披巾斬棘,奮鬥不止!
並在周昭王時,數次抗擊周王攻擊,雖然戰鬥失敗居多,但周昭王卻因楚人抗擊而死。
“(昭王)十九年春,有星孛於紫微,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天大曈,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王陟-《竹書紀年》(2)稱霸時光
周王不將楚人當做臣子,楚國也不在忠於周王室,反而以“蠻夷”自居。
周王冊封也不在當回事,而是自用王號,在神射手熊渠(?―前877年)時代,僭越稱王,熊渠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封為句亶王、鄂王、越章王。
而自己則是王的爹,如此做派,楚人的驕傲之源出現了。
後續雖在周厲王時,因為厲王的狠毒,而自去王號,不過那也是暫時的!
東周開始後,周王威信日落,一日不如一日,沒有周王壓制,原本就強橫的楚國,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地盤。放手吞併周邊小國,迫使周邊國家對自己稱臣納貢,儼然成了立足於淮河長江流域的霸主國。和黃河文明為主的周王朝及其冊封國成分庭抗禮之勢!
楚人崛起,進而成政治勢力。
這股勢力貫穿於整個春秋時代,並不斷和中原霸主分庭抗禮,晉楚爭霸,甚至後續的吳越爭霸,其實質不過是長江黃河政治板塊鬥爭體現而已。
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就是這樣一個奇葩的存在,也因為國家實力和楚文化的影響,楚國其實很不服氣中原各國,在楚人看來,自己的文化從不落後,反而更先進!(3)滅國遺恨
六國滅秦之後楚人最不服氣,這不服氣的根源就是楚國曾經的強大,和楚國曾經的憋屈!
可楚國依然被滅,而且是淪落於西秦之手,一個比楚國更加落後的國家。
秦國用徹底的軍政改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務實多外交政策,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50萬大軍攻楚,成了秦帝國統一天下的最關鍵一戰,留下了楚國的戰敗和一個經典話語。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4)亡秦三姓、鑄漢風骨
秦始皇武力橫絕,徵天下,掃六合歸一統,成帝業,書同文車同軌也成就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可是秦始皇命不久遠,死於南巡之路,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給後續的繼承人,經過政治陰謀後,上位的秦二世又是個二世祖,不知治國為何物只知享樂的敗家子。
治國大任丟給了宦官出生的趙國餘孽趙高,一通亂搞之後,天下風氣雲變。
三個楚國人就此登上歷史舞台。
三人三個姓氏也拉開了楚國滅秦的序幕,和楚人鑄漢骨的開始。
漢朝為何能挺立那麼久?
陳勝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項羽雲:彼克取而代之
劉邦雲:大丈夫當如是也
平民出生的陳勝,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一往無前勇氣無雙,貴族出生的項羽霸氣側漏,而小流氓地主出生的劉邦,話語中既有羨慕又有霸氣。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的魔咒在此三人接力之下,成真。
他們也用自己的語言,代表了各自的階級屬性,進而在後續的爭鬥融合中成就了漢朝的風骨。
是啊,平民勇猛,貴族霸氣,統治者務實,由事才有了後續的漢朝精神。
於闇弱時光,韜光養晦,行無為而治,正是劉邦話語中務實的表現,於鼎盛之時,建功立業,戰無不勝,這霸氣側漏不正是漢武揮鞭時候的氣勢嗎?渡過闇弱和盛世之後,依然強橫依然頑強,依然讓各蠻族敬畏,不正是平民一往無前的勇氣鑄就的嗎?
獨漢以強亡,根源何在?
就在這三姓滅秦背後,就在這漢朝建立的戰爭基礎上。其次我們看秦國填肉。
於漢朝統治根基而言,雖然是楚人,陳勝,項羽和劉邦合力鑄造了漢朝的風骨。
可是最後的勝利者,劉邦,最為依賴的卻從不是楚人,而是楚國滅國的敵人,秦人。
此話何解,當從劉邦的發跡史還有漢朝的發展史中找尋答案!
劉邦的發跡史,源自率先入關,攻陷咸陽的戰功,也因此,劉邦才有了漢王的稱呼。
而漢王的封地,則在秦國故地,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後能勝出,和蕭何提議的“約法三章”,有極深的關係!
都是暴秦最擅長做的事情,治民以暴,當因暴而亡。
當劉邦聰明的反其道而行之時候,民心特別是秦國的民心,就歸於劉邦了。
而劉邦多對手項羽則驕橫而又殘忍多坑殺30萬秦國降卒,兩相對比之後,秦國民心必定無可遏制的向劉邦而去,也成了歷史必然,更成了劉邦勝利之基礎。
劉邦入關中後,實質已和項羽決裂。雖然劉邦也是楚人,但是沿用楚國旗號和楚國舊貴族出生的項羽對敵,無疑是不明智的,於是劉邦只能放棄楚國制度,改而延續秦制,進而重用秦人。
這即是政治需要,也是圖謀天下的必要條件。
正如韓信所言:"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這也是為何劉邦出漢中,攻擊三秦之地,如此順利的關鍵因素,秦國已民心歸附。
有漢中為基,更兼三秦之勢,才有了後續劉邦的成功!
漢朝的建立,秦國人居功至偉,起到了關鍵作用!
蕭何的“足兵足食”背後,都是原秦國無數百姓的助力,韓信的戰無不勝背後,秦國將士居功至偉。
“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漢書-蕭何傳》此處關中卒就是秦兵。
這也是後續,漢朝建立之後,放棄楚國古地,而選擇秦國關中作為政治中心的關鍵因素之一,楚人念項羽,而秦人喜劉邦。
這樣的情況在後續漢朝時期依然延續,漢朝初年到武帝時期,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都是秦國人,有句話説的好,叫六郡良家子,羽林將門迭出。
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漢書-地理志》
這六郡,其實都是秦國原本的領土,而六郡縣良家子也都是秦人的後裔,羽林軍和期門軍,也都是漢朝前期和中期的精鋭部隊。
漢朝能建立,進而在武帝時期大放光彩,秦人居功至偉。
秦漢已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何則?山西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漢書》
這是西漢班固對秦人,在漢朝時重要影響力詮釋,秦國北方各郡都和遊牧民族接壤,因為臨強敵,而不得不自強,所以天下強軍出秦川。獲得秦人心的劉邦,就擁有了這天下強軍。
不僅擁有了天下強軍,劉邦還從善如流的採納了劉敬的建議,將都城從洛陽遷入關中的長安(咸陽)
“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婁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變,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史記-劉敬傳》
此舉,目的是在秦國民心歸附境地之後,將政治中心也遷入秦國故地,全方位的繼承秦國的政治和軍事遺產,成就漢朝的基礎!
也就是本文所説的秦人塑肉説法的由來。最後我們看齊國注魂。
如果將國家形容為一個人,有骨有肉,這個人就可以戰起來,但是缺乏了靈魂的血肉不過行屍走肉!
沒有了靈魂的民族是殘缺的,因為靈魂才是生命力的來源。
那麼漢朝的靈魂,思想意識形態從何而來?
答案是齊國!
春秋戰國時期,可謂中原文化百家爭鳴的時代,儒道法三家都是形成與那個時代。
按照後世分析而言,有種説法是這樣説的。
三晉出法家
楚國出道家
齊國出儒家
三派學説地獄之分,後續有閒專文分析。
春秋戰國的文化中心和各種學派,無論多少長短淵遠都出自三晉大地和齊楚之間!
由此可見一件事,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後的勝利者,秦國,其實是最沒有文化底藴的國度,可是最沒有文化底藴的國度卻成了最後的勝利者,這不是對有文化底藴國度的諷刺嗎?説是也成立,説不是也對。
因為秦國後續用海納百川之勢,吸引各國人才為己所用,真正做到了取長補短。
並且用商君的變法,將所有不契合自己的文化思想摒除,只留下霸道之術,其實與當時的國際形式而言,是最優選擇。
可是沒有靈魂的國度,註定走不遠,僅用霸道治國的國家,註定活不久。
漢宣帝曾説過這樣的話: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
意思是説,漢朝的精神和魂魄本就不拘一格而是各種思想雜糅的體現。
這在整個漢朝歷史進程中,都得到了體現。
齊國在戰國時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度,他的特殊性就在於它的文化發達,絕冠諸國。
稷下學宮,就是當時各學派匯聚之地。
哪裏有法家集大成者荀子。
哪裏有道家黃老思想的代表田駢, 季真, 環淵。
哪裏有儒家學説的代表孟子,至於其他眾多的學説,那就舉不勝數了!
建議定都長安的劉敬就是漢初齊國思想家在漢朝政府中代表人物。
他不僅提出了定都長安的漢朝大計,還提出了漢初建國時候的無數謀劃,和親匈奴出自劉敬的謀劃,徒六國之民實關中,也是劉敬的謀劃。
劉敬之後,又有兩位思想家確立了漢朝初期和中期的指導思想!
一個是漢初的齊國人蓋公,他將稷下學宮最推崇的黃老學説,引薦給漢朝統治者,無為而治的道家黃老學説成了漢初,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的既定國策。
漢武帝時期,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正式掌權始,另一個齊國人主父偃出現,為了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推恩"之策,徹底解決了諸侯國問題,進一步完善了漢朝的中央集權大一統。
主父偃之後,另一個受到齊國學問影響的人物董仲舒出現了。
董仲舒其人雖為趙國人,可是他所學的《春秋》公羊學儒家,卻不是趙國的學問,而是齊國的學問!
公羊學儒家,可説是儒家的另類,這儒家沒有後世的萎靡之風而充滿了攻擊性和進取心,適合於漢武帝當政時期的漢朝政治風氣。
《漢書儒林傳》:“宣帝即位,聞衞太子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穀梁》
以上《漢書儒林傳》説的是,《春秋》公羊學儒家的出處,公羊學儒家,為齊國的學問。
從漢初劉敬的各種建議,到蓋公引黃老入漢朝,到主父偃推恩令,到董仲舒確定《春秋》公羊學儒家為漢朝的主導思想!
縱觀西漢甚至後續的東漢所有時期,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學術鼎盛的齊國,成了漢朝無數思想意識形態的策源地。
學術上的貢獻,不僅影響到漢朝,也影響後世無數朝代。
齊國為漢朝注入魂魄,可算當之無愧!綜述;一個朝代與建立之初,就必有一個朝代的基因。
這個基因,有創立者的思想,有主體依附階級的思想,也有大學問家的助力。
劉邦建立漢朝就如此,戰國後期,雖有七雄之稱,但真正持續強大的不過秦、齊、楚三國而已。
史學家總是強調“漢承秦制”其實與論調而論,並沒有錯,可是楚國和齊國對於漢朝的建立也助力良多確是不爭的事實。
也因此,漢朝的建立,幸而有秦齊楚三國。
楚國鑄骨秦國塑肉齊國注魂,三國和一才有大漢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