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其實從古至今,“貴族”都是平民們仰望的對象,是許多家族世代追求的目標,但不得不提的是它也是個參雜着鄙視、豔羨、嫉妒等許多情緒化的詞語。
一部分人稱讚着貴族的風範與成就,與之對立的是另一部分人説他們虛偽、腐朽、尸位素餐。其實都有理,但都不能全面地理解貴族。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韓熙載夜宴圖
《説文解字》中提到,“貴,物不賤也。”“族,矢鋒也,束之族族也。”簡單相加一下,“貴族”,就是一堆不賤的物品加在一起。而到了後來引在了家族的身上,也不難理解,就是一羣不賤的人共處的家族。
“賤,以貝等戔,賈少也。”很明顯,最開始的貴族就是一羣有權又有錢的人,只是後來在歷史的長河中洗滌了身上的俗味,平添了玉的光澤。
歷史上的貴族:士族大家
提到貴族,我們永遠能想到門閥士族。
“士族”的前身要追溯到遙遠的先秦時期,那時候他們還叫“士”,是一羣掌握着知識和技能的文化人,在當時有一定的特殊地位。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到了後來各個諸侯國開始爭霸,需要人才,“士”就開始大放異彩,漸漸的成為一種職業,他們都有着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較高的精神追求,這種“士”便被稱為“士人”,“士族”也便很好理解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這時,那些“士”形成的宗族便多以經術起家,入朝為官,治理天下開始寫進士族的祖訓,他們漸漸發展家族財勢,盤根錯雜,時至東漢,累世公卿。
也在這時,士族門閥開始登上舞台,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潁川荀氏就是這段時期典型的士族之一,家族的奠基人是荀淑,荀淑“笠名事理,號稱神君”,是潁川乃至全國的名士,在經歷了兩次黨錮之禍後,荀氏家族子弟潛心學習,鑽研儒術,荀淑八子,號稱“八龍”,其中以荀爽最為著名。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潁川荀氏,自荀淑奠基,到荀爽位列三公,家族中人德行高貴,聲名遠播,家族繁榮,家學相傳,這才讓荀氏從一個地方豪強成為了士家大族。
我們也可以看出,貴族,士家大族的首要是文化教養,無高尚氣節者不貴,無子孫繼學者不族。
時間推至曹操的時代,我們熟知的“苟或”大人,荀彧上場了。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難。荀彧就是在大雪天給尚處弱勢的曹操送了一個大大的温暖,學識帶來的遠見讓荀彧離開了那時的“牛人”袁紹,投奔曹操。
荀彧“居中持重十餘年”,讓曹操能心無旁騖地征戰南北,還舉薦諸多人才,王朗,鍾繇,乃至郭嘉。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有趣的是,潁川荀氏支持的人不只有曹操,他們還支持袁紹,無論二虎誰勝誰敗,都不會讓荀氏一朝敗落,再無出頭之日。
到這,我們也不難看出貴族,士家大族第二個特徵,眼光異常,能審時度勢,善識人才,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中。
當時間推移到晉王朝建立,此時的荀氏尚還活躍,只是卻不像後漢三國時期那般高潔了,他們為了權貴甚至做出了專權之事,也許你會覺得這很正常,是貴族士家大族的常態,其實不然,真正的貴族是不恥這些的。
那時的荀氏在文學上依舊風月,政治上也可以指點江山,只是他們的節操卻是江水東流,這樣的荀氏,離凋零不遠了。
八王之亂後,琅琊王氏扶持司馬睿,於江左建立東晉,潁川荀氏雖説依舊受用,卻能明顯感受出大不如前,大批優秀子弟不滿家族,紛紛出走,當荀彧六世孫荀羨病逝後荀氏衰敗。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當一個貴族,士家大族其骨子中的節操改變了,他也就不能稱之為貴族了,就算最後沒有敗落,人們也只是畏其權而不是敬其權,換句話説,沒人願意和他們交朋友。
接過潁川荀氏火炬讓東晉盛興的是“江左風流宰相”謝安。他身上有貴族的一切要求,品格高尚,繼承先祖,開拓後代,能文能武,權傾一時卻能得善終,千古風流,文人典範。
作家吳冠琪認為貴族第一位的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唯有如此,一個人才能培育出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
這種精神才是真正的貴族精神。
唐與宋的貴族
將唐宋單獨拎出來是因為兩朝之間的對立性,唐是中國最後一個貴族時代,到了宋則是寒門學子的崛起,二者之間完成了一個交替,算是那時新舊時代的交替。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貴族社會,科舉制在那時並沒有起到一個很好的限制作用,一但你出生寒門,入仕基本無望,只要你出生貴族,一輩子都衣食無憂。
只要你在唐朝是個正兒八經的貴族,只要你有引票,也就是官方的身份證明,就比如:博陵崔氏(懿)三房孫崔某,居洛陽,禁婚。身七尺,相貌俊朗。
再加上洛陽縣令和監察御史的紫紅大印,不管你有多窮,穿得有多破爛,都可以在長安城備受尊敬,還可以娶一個嫁資豐厚的新娘來養活自己,這就是貴族,這就是禁婚人家。
“禁婚”是太宗時期是限制前朝貴族的手段,也是防止本朝草莽出生的開國元勳哄抬身價和貴族聯姻形成新勢力的方式。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唐朝為了阻止門閥士族的形成也廢了不少的力氣,但又不曾一棍子打死了,因為治天下的還是貴族,儘管有些貴族確實不是個東西,但治世之才的,卻也不少,此時利大於弊。
經過近三百年的大唐,貴族又開始丟失他們不可或缺的節操了,上文也説過,一但貴族開始變壞了,喜物慾了,專權了,離消亡也就不遠了。
到了宋朝,從底層摸爬滾打上位的趙匡胤深知貴族士族的壞,再加上唐末黃巢之亂,白馬之禍,貴族基本上快死光了,不得不啓用寒門弟子。
這也就是趙匡胤的造“貴”計劃,明顯的就是“士大夫不治死罪”“同士大夫共治天下”。同時也強化了造“貴”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躍龍門的科舉制,讓寒門學子走上政治舞台,從此往後基本上是沒有“族”了,任命的,都是“貴”。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不是權貴,而是高貴,“為國為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者。
東西方的貴族
錢穆先生在研究中國古代的世家貴族時,曾經感嘆:那些世家大族,事實上是“門風多寬恕”,非常寬厚,“志尤淳厚”,勇敢擔當,他們的內在性格都是以敦厚純良作為教育子弟的最高原則。
不只是在中國,這些條列是可以推而廣之的,我們放眼向世界看去,哪怕將中國的貴族精神一絲不苟地照搬進去,也不會覺得有任何的突兀,有任何的不妥,甚至可以説嚴絲合縫。
歐洲的貴族是騎士階級,兩國之間開戰需要擺好陣形,堂堂正正地對決,對於真正的騎士貴族來説,搞突然襲擊是可恥的,貪圖權貴是可恥的,不畏強者,不貪生怕死,同情弱者,對失敗者寬宏大量。當一名騎士俘虜了另一名騎士,要待其如上賓。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和中國春秋戰爭何其相似,只是現在的人們一邊推崇着歐洲的騎士精神,卻又在説“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期的貴族必修課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即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或騎馬,文學或語文,數學算數。它既重視文事,又注重武藝;既要求人的外在行為規範,又陶冶人的內在文化修養,是均衡且合理的。
而在歐洲也有着一套相同的訓練禮節,有些貴族的孩子會在十歲左右被送到比自己高一級的貴族家中當僕童,接受禮儀教育,觀摩騎士比武和訓練。
雖説是僕童,可和貴族少爺同吃同住,不是僕童身份高,而是貴族子弟的生活條件和普通民眾沒什麼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貴族能有更好的老師,更高尚的節操,而一但失去了高尚的節操,貴族也便不能再稱之為貴族。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只不過,西方的歷史很長時間都是類似咱們中國西周那種分封制度,這讓他們的貴族可以保留的很好,但是也過於穩定,“貴族永遠是貴族”,給我們製造了西方社會多貴族的印象。
我們中國在歷史上是大一統時間比較多,改朝換代是家常便飯,雖然唐朝之後,類似門閥士族那樣的“貴族”不存在了,但因為有科舉制度,還是誕生了不少名門。
就拿北宋來説,呂蒙正家族、范仲淹家族、蘇軾家族,往近代來説,還有曾國藩家族、浙江錢氏家族,他們都是出自民間,通過學識完成了逆襲。
馬克思·韋伯説過,一個國家好的制度是能夠讓平民緩慢而又不間斷得上升為精英,那麼中國古代的制度毫無疑問是符合這一點的。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也可以看出,東西方貴族都對品行有嚴格要求,西方貴族重傳承,中國貴族重學識。
什麼才能被稱為貴族
有時看到某些人在網上大書《貴族論》,某某明星上貴族學校,真的會有那麼一點疑惑,他們知道什麼是貴族嗎?
還是説他們只是感覺那些貴族的行為舉止引人矚目,氣質優越?若是僅此,那麼也就難形成所謂的貴族文化。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貴族生活不僅僅是比普通生活更舒適,更無憂,它已然質變,是一種完全不同質量的生活,它得體,因為他們的心胸與品格,它高貴,是因為他們的目光越過金錢,能抵禦物慾,卓爾不凡。
能擔社會責任,能成時代楷模,能有風骨,這樣的人才叫貴族,這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非一朝一夕能成,所以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有人説,可以一眼區分暴發户與貴族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33 字。

轉載請註明: 影響中國歷史的“貴族”,為什麼在唐朝之後銷聲匿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