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戰役前夜的德國,焦慮緊張的背後,是德國內部的分裂與不安
對於波蘭戰役後的德國,內部自然是有喜有憂,喜的是德國以一種迅猛的策略擊敗了波蘭,而憂的則是接下來要和英法的戰爭。在這種焦慮情緒下,德國內部對於是戰是和?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分裂。此時英法的毫無動作讓德國更加憂慮,擔心會遭到一次全方位的進攻。對此希特勒要求立刻發起一次全面進攻,而德國陸軍的高級軍官們則質疑這個命令。
一、希特勒的決心
某個角度上希特勒總是走在德國陸軍總部的前面,在波蘭戰役還未完全停止的時候,他已經開始籌劃下一次的進攻。此時他還沒有對英法提出召開全面和平會議的建議,但他已經知道這種建議多半是得不到回應的。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這一方面是為了國際形象,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搪塞國內的軍官團——軍官團的成員大多害怕與英法交手,畏敵如虎是他們的一個真實寫照。所以他在10月6日向西方盟國提出了召開全面和平會議的建議,然而得到的正是希特勒所設想的,英法都公開拒絕了他的建議。
於是希特勒在10月9日頒佈了《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在這份冗長的命令中他説明了他的想法,解釋了為什麼要在西線發動攻勢——因為如果陷入與英法長期的對峙則無異於一種自殺行為,而這是希特勒所不希望看到的。在這份命令裏他宣稱:“坦克兵種和空軍,在目前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都已經達到了其他任何國家所不能達到的技術高峯。他們對於作戰的戰略潛力是受到其組織和領導的保證,那是比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優秀的。”
當然,希特勒也在這份命令裏也承認了法國人在較為舊式的兵器方面享有優勢,尤其是在炮兵方面。不過希特勒認為,這並非決定一次戰爭的關鍵,在機動作戰中,那些傳統的火炮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至於法軍的數量優勢,希特勒也認為這是可以靠新式武器所抵消的:“憑藉在新式武器方面的技術優勢,他認為法國在預備役兵源上的數量優勢也不足為懼。”唯一讓他感到擔心的就是英國,他擔心隨着時間的流逝,那麼英國的力量注入會給法國帶來一個優勢,並且法國也會改進他們在裝備方面的弱點。
希特勒在他的命令中特別寫道:“最應預防的就是敵人也可以改進其在裝備方面的弱點,尤其是在反坦克和防空兩個方面——這也就代表着一種對德國攻擊力量不利的時間損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希特勒的一種焦慮和緊張,他擔心隨着時間,情況會對德國越來越不利。
而另一方面,他也擔心德國軍人的“戰爭意志”會因為時間和英法的宣傳而削弱。正如他在命令最後所描述的:“在現有的情況中,實踐對西方國家比較有利。因此只要條件勉強可以,則應該在1939年的冬季發動攻勢。”
二、軍官團的阻止
希特勒的主張明確而堅決,他認為比利時應該被包含在攻擊範圍內。這不僅僅是為了獲得讓德軍實施機動的空間,以便於繞過法國堅固的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更為重要的也是為了預防英法聯軍通過比利時,逼近德國的工業區魯爾。希特勒認為一旦這個情況發生了,那麼英法聯軍就可以逼近德國的軍事工業中心,從而對德國的軍事潛力進行削弱或是重創。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希特勒頗有前瞻性,因為這恰好也是當時法軍總司令甘末林所倡導的攻擊方式。
然而在瞭解到希特勒的意圖之後,德國陸軍總司令馮·勃勞希契和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都十分震驚。他們和當時德國絕大多數高級將領一樣,不是很同意希特勒的想法,因為他們不相信新式武器可以抵消對方在預備役兵力上的優勢。根據陸軍傳統計算方式,他們認為德軍不足以擊敗英法。
他們指出德國所能動員的師僅僅為98個,這已經比對方少了很多,更別提這98個師裏有36個師是缺乏裝備和訓練的。另一角度,他們也擔心戰爭如果進一步擴大會成為另一次世界大戰,而結果必然德國一敗塗地。
事實上,勃勞希契和哈爾德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就當時而言,進攻波蘭的戰役已經讓德國的裝甲部隊受到了不小的損害——並非是指損失了太多的兵力,而是他們所裝備的坦克和車輛都已經受到了巨大的磨損。倘若要修復這些坦克和車輛,那麼沒有三個月是不能完成的。
另一方面,進攻波蘭也讓參戰部隊消耗了大量的作戰物資,這些作戰物資的消耗在短時間都是無法恢復的,若考慮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和戰備庫存的情況,則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彌補這種消耗。而作為一種忤逆與反抗,哈爾德拿出的作戰計劃就全是不靠譜的計劃了。
比如説他拿出的“黃色方案”的第一版《黃色方案第一號部署指令》(Aufmarschanweisung N°1, Fall Gelb)。這個計劃要求部隊要通過比利時中部發動進攻,不過與同樣要從比利時中部發動進攻的“施利芬計劃”相比的話。“施利芬計劃”是通過一次對法軍的大規模包圍殲滅戰來獲得決定性的勝利,而“黃色方案”寄望於正面攻擊,預計將以犧牲50萬名德軍士兵的代價實現將盟軍迫回索姆河的有限目標。
顯然,這個計劃不會有任何的效果,反而耗盡了德軍的進攻力量,不到1942年都沒法發動下一次。這麼一個計劃當然不會通過,而哈爾德和希特勒的暗戰,就從這份“黃色方案”開始了。
三、德國內部的分裂
在當時的德國內部,湧動着一股分裂的暗流,德國的軍民們,縱然不是納粹黨徒,也不曾為德國的勝利而陶醉,但也已經中了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的宣傳毒素了。他當時宣傳時希特勒希望能夠和平,但是英法卻決心要毀滅德國。而對於當時廣大的德國軍民而言,這是一種非常可能的情況——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就是一個例子。很不幸的是,英法政府和媒體自動的向戈培爾提供了許多可以引用的“證據”。當時英法竭盡全力的對德國口誅筆伐,將德國形容為必須被毀滅的邪惡國家。這樣一來反倒幫助了戈培爾,讓戈培爾能向廣大的德國軍民證明,英法是想要吞噬德國的餓狼。
而反過來,德國軍隊的高層卻不希望與英法作戰,其中陸軍高層更是重啓了他們在莫尼黑危機時的計劃——通過挑選一部分精鋭部隊,向柏林開進並發動推翻希特勒的政變。但是德國本土部隊總司令弗洛姆卻拒絕了合作,他相信如果將命令下達給部隊,那麼必然將遭到部隊的反抗和拒絕。
這是因為大部分軍人都是信任希特勒的,顯然這些軍人不會服從推翻希特勒的命令。這一點在數年後刺殺希特勒的女武神行動中得到了證實,一方面是德國的傳統教育排斥這種做法, 另一方面也是軍人們也瘋狂的崇拜希特勒,並不會服從這樣的命令。
至於希特勒本人也深知陸軍高層有叛變的傾向,但他此時也無力去罷黜這些將軍,首先是因為他沒有證據,其次是因為他如果還要進行戰爭,那麼他就必須得到這些將軍的幫助。所以希特勒強硬的推行了自己的策略,要求不管準備是否完成,進攻都必須在11月12日發動。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因為當時希特勒根本不知道軍隊的真實情況,也不知道德國的戰備工作是多麼的糟糕,如果貿然發動進攻的話,很可能會招致一場慘痛的失敗。
為此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則在11月5日面見希特勒,希望能夠説服他,但很可惜的是這沒有任何的效果,然而天氣的阻力,可能遠遠要比這些將軍的勸阻來的有用。在11月7日,這個命令被取消了,因為天氣發生了惡劣的變化,此後計劃又一次次的被延期,原因都是因為天氣的影響。這種延期被一直延期到1940年的1月10日,因為德國空軍的兩名軍官誤把飛機墜入比利時境內,而導致了“黃色方案”的泄露,所以希特勒對英法的進攻遂被無限期延遲。
結語
在計劃泄露後,希特勒一度想要立刻發起進攻,不過他隨即控制住了他進攻的念頭和衝動,並宣佈“黃色方案”被廢棄。這對於英法而言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多了近四個月的時間來準備。但同樣這也是不幸的,因為希特勒已經改為要採用一個全新的作戰計劃來對付英法。而這個計劃將解決陸軍總部和希特勒的分歧,藉由希特勒的意志和強硬態度,曼施坦因杜撰的“鐮刀閃擊計劃”得以被採納和實施。而這也預示着,英法乃至整個歐洲未來將陷入黑暗時刻。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山的那一邊》
《閃擊英雄》
《失去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