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納企業力量、關注數據貫通,教育界人士共商教育新基建
新京報訊(記者 楊菲菲)目前國內的信息網絡建設成效如何?如何才能打破數據孤島、促進數據的高效利用?企業在教育新基建中又能發揮哪些作用?8月6日下午,在2021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峯會數字教育專場活動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教育信息辦與網絡安全處處長任昌山、北師大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北京中學副校長周端焱、松鼠Ai創始人兼首席教育技術科學家慄浩洋以及外研在線 CEO商其坤圍繞“教育新基建下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等問題展開討論。
8月6日,在論壇上,專家們圍繞教育新基建下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展開討論。
加快推進教育專網建設,探索5G教育的新模板
今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正式出台《關於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信息網絡新型基礎設施、平台體系新型基礎設施、數字資源新型基礎設施、智慧校園新型基礎設施、創新應用新型基礎設施、可信安全新型基礎設施六大類20項重點建設方向。其中,信息網絡新型基礎設施被擺在首位。
任昌山介紹,近年來教育部把加快學校網絡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大力推進,“比如寬帶網絡校校通。經過‘十二五’、‘十三五’的大力推進,特別是‘十三五’末期教育部、工信部聯合實施學校聯網攻堅行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95.2%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
不過,任昌山也坦承,目前部分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有的學校雖然接入了互聯網,但是運轉經費有限,難以保障常態化的網絡服務的經費支出。有的學校帶寬相對較低,不足以支撐大帶寬需求的視頻直播、錄播、互動教學。”任昌山表示,未來將在這些方面繼續改進。
任昌山透露,目前教育部正在和工信部推動相關配套建設,“近期想出台5G+教育的探索,探索一些好的模式,然後再推廣。我們也在加快推進教育專網建設,指導地方有效部署,加緊推動,為學校提供高速、便捷、綠色、安全的網絡服務。希望通過這樣的管理淨化校園網絡環境,屏蔽廣告、不良網絡信息的侵擾。”
新基建平台建設須關注“貫通質量”
各級各類教育平台的融合發展,對於構建互聯互通、應用齊備、協同服務的“互聯網+教育”大平台十分重要。但在現實中,平台重複建設、各類教育平台不通、數據孤島等現象仍然存在。
“北京中學還是非常不錯的學校,目前尤其在疫情的背景下,實現空中課堂、融合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等。”在周端焱看來,雖然目前學校距離標準的智慧校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學校最重要的不是平台或者硬件,重要的是怎麼把數據貫通起來,服務於學生的創造性成長。”
餘勝泉則認為,平台建設在教育新基建建設初期非常重要,但隨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平台建設一定要跟業務模式創新緊密關聯,不能為建平台而建平台,“我覺得下一階段的平台建設不能以技術為導向,而應該是以應用教育生態創新為導向。現在應該更多關注部門和部門之間的銜接,使得數據能夠在不同業務流程中無縫流轉,只有數據流轉起來,平台才可以發揮作用。”
“新基建的建設平台,第一要務不應該是看平台數量增加多少,而是看平台貫通了多少,平台有沒有跟日常業務流相符,有沒有創造新的業務流程,有沒有提高業務流程的效率,這才是新基建要關注的方向。”餘勝泉説道。
慄浩洋對數據孤島現象感受很深,“現在中國智慧教育現狀有點像幾十年前的手機一樣,不同的手機有不同的數據線,這種情況下數據聯通是非常有問題的。”慄浩洋建議,在教育部等有關部門的領導下,建立一個涵蓋企業、學術界、政府等不同部門的聯盟,通過聯盟制定相關的平台標準從而推動智慧教育的發展。
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優化教育信息化資源供給
在教育新基建中,作為配套機制建設,教育平台的運營和內容供給同樣重要。
“無論是推動教育新基建還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我們一直強調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同時堅持避免為了建設而建設。”任昌山表示,政府不能大包大攬,而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吸引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
同時,優化教育信息化資源供給,任昌山表示,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讓學校、師生能夠有自主選擇的空間,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滿足學校和師生的需求。
餘勝泉認為,技術支撐下的運營服務才是未來新基建應重點關注的方向,“只有運營規模化,才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技術支撐下的服務才是破解基礎設施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學校技術水平有限的關鍵所在。技術支撐下的運營服務是未來新基建應重點關注的方向。”
在商其坤看來,內容供給也十分重要,教育新基建應該包含數字內容的建設,“內容教學承載的價值是巨大的。現在市面上內容不是太少,是太多,同時甄別優質內容的成本也非常高。”他認為,智慧校園應講求四位一體:好內容、好系統、好設計、好應用。
“企業有很多優秀技術人員,他們有想法,但可能對教育內部中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不太瞭解。教育系統的老師可能不懂技術。”周端焱也建議,由企業牽頭,學校和企業聯合設計符合教育規律的整體的頂層設計,“真的可以把這個事情做好。”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