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陳立羣:幫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經典

  【優秀社科工作者】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一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育專家、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學軍中學原校長,花甲之年受聘擔任貴州台江縣民族中學校長,分文不取,扶貧支教,一干就是四年。

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2020年8月卸任校長之後,本可以頤養天年,但他依然放不下貴州的孩子們,一年多時間裏25次奔波於杭州與台江之間,續寫教育情懷!

他就是“時代楷模”陳立羣,一個為教育而生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書。在他出版的專著《我在苗鄉當校長》中,我們找到了他燭照苗鄉的初衷——幫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讓教育扶貧徹底“斬斷”貧困的代際傳播。

  “授之以漁,留下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今年8月,陳立羣終於鬆了一口氣。台江縣民族中學傳來高考喜報:上二本線以上的學生698人,其中一本線以上263人,破天荒第一次有一名學生考上了清華大學。

“今年的高考成績與我當校長時不相上下。”陳立羣開心地説,“這充分印證了台江縣民族中學教師的精氣神、學生的上進心、領導班子的戰鬥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所有的幫扶總是暫時的,所有的支教總是要結束的,關鍵在於增強貧困地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功能。”這是他對支教工作的看法。如何變“輸血”為“造血”?一時治校的成效如何長久保持?他早就把當地培養骨幹教師納入了計劃。

在他的出資和推動下,台江縣民族中學實施《青年教師培養行動計劃》,針對不同教師情況推出了“小荷工程”“青藍工程”“名師工程”培養計劃,建立了“同課異構”的教學方法。

他個人出資在台江縣民族中學設立獎教金,分設愛心獎、責任獎和育才獎3個獎項,每年獎勵9名優秀教師。獎教金已陸續發放五屆,共計22.5萬元。

他還利用自己的資源和人脈,建立“走出去”培養制度,派出教師到杭州市重點中學學習……

儘管卸任了校長職務,他依然擔任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顧問、台江縣教育總顧問和台江縣民族中學名譽校長。利用貴州省教育廳成立的“陳立羣名校長領航工作室”平台,他義務授課,主動擔任台江縣初中、小學校長導師,併到貴州各地義務作報告、開講座,接受培訓的校長、教師超過1萬人次。

2021年下半年,貴州省教育廳推出“貴州省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邀請他擔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迄今為止,他帶領專家團隊去了威寧、望謨、冊亨、施秉、黃平、印江等縣的30多所學校,且大多是鄉村學校。每到一縣,他都要給全縣校長和副校長開講座,解剖台江縣民族中學的成功案例。每到一所學校,他都認真調研,給出診斷後的改進意見。

  “給孩子一點光亮,他還你一片天空”

卸任校長離開台江前,陳立羣收下了台江縣民族中學贈送的一份特別“禮物”——38名考上大學的貧困生名單。

一回到杭州,他四處奔波聯繫結對38名貧困生,逐個落實他們上大學的費用。説到這裏,他特別感謝杭州扶貧幫困熱心公益的愛心人士們,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孩子們的求學費用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人身處困境的時候,也許只需要一個機會。陳立羣出身農村,幾度輟學,選擇支教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平常心做平常事,我到台江後,學校高考成績連年提升,説明苗族孩子是聰明的。他們所需要的,就是一個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陳立羣説。

台江縣民族中學有3000多名學生,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來自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生活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來找我。”這是陳立羣對學生們許下的承諾。在擔任校長期間,他以個人名義資助的學生就有60多人,累計資助金額超過10萬元。

“尊敬的校長:感謝您對我的幫助。您就像一盞燈,照亮了我的心靈,使我的生命有了一絲光彩……”陳立羣手上有厚厚一沓學生寫給他的信。每封信都字跡工整,字裏行間流淌着真實情感。

“教師對學生是否付出真愛,他們都能感受到。”陳立羣説。5年多來,他走進了300多個貧困家庭,瞭解貧困家庭孩子的生活狀況,並給予適當資助。不僅如此,他還動員杭州的朋友們一起去家訪。去年暑假,一位企業家朋友的兒子跟着他到台江家訪,累計發放了50多萬慰問金。2001年,他在杭州市長河高級中學創辦了浙江省內首個宏志班,受宏志精神感召的學生們成立了“台江縣民族中學宏志助學基金”,已資助80多萬元。

“寒門何以出貴子?很多時候就是靠關鍵時刻有人拉一把。一個都不能少我做不到,我所能做的就是拉住一個是一個。”陳立羣説。

“給孩子一點光亮,他還你一片天空。”在《人民教育》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中,陳立羣寫道,“如果學校教育是一種喚醒和發現,我多麼希望自己就是一條盤瓠,苗族神話中神勇的龍犬,用敏鋭的嗅覺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用不厭其煩的吠聲去喚醒每一個孩子的內在潛能……”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30日 0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