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比文科生聰明,這是“傲慢和偏見”,這2個因素,才是關鍵
小劉同學,是班裏最努力學習的學生之一,她文靜內向,學習一絲不苟,筆記做的非常漂亮,甚至可以稱完美,然而,成績卻一直在班裏倒數,高三期中考試,她的數學考了50多分,英語接近120分,政史地平均70分左右,是個“典型”的文科生。
説是“典型”的文科生,可能有人不服氣,但是,從整體上看,文科生多數是因為不擅長數理化而選擇了文科,在生源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文科班的數學平均分一般比較低,但是語文和英語的平均分或者高分情況,會比很多理科班優秀。
在學生中,上帝似乎一開始就把學生分成了兩類:一類學生,學習很努力,認真聽講記筆記,按時完成作業,文科很優秀,理科不突出;另一類學生,學習不努力,上課不認真,作業全靠抄,文科很不好,理科卻不錯。這兩類學生居多,尤其到了重點高中,你會發現這個更加明顯。當然, 還有夾在中間的“狗剩”:學習很努力,文理科都很好的學霸;學習不努力,文理科都很差的學渣。
學生擅長理科還是文科,在小學和初中並不明顯,到了高中,就已經涇渭分明瞭;而在高中所有科目中,最能體現出學生擅長文科還是理科的學科,就是數學、物理和英語、語文這些學科,擅長理科的學生,物理和數學很好,但是英語不好,而擅長文科的學生,英語卻很好。至於政治、歷史這些學科,其實並不是“背背就能學好”的學科,也需要學生的理性思維,而英語,更多的依靠反覆記憶。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不同?有沒有辦法改變呢?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一、文科和理科的學習方式有何不同?
知識學習的過程,其實從本質上就是知識的“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就是通過學習已有的知識,去解決新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但是,不同的知識,解決的問題是不一樣的,有的“變體”少,有的“變體”多,越難的問題,越複雜,“變體”越多,對於人的要求越好。而文科和理科的學科難度,其實就和這個“變體”有很大關係。這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學習歷史中辛亥革命的影響,教材上給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分別給出了辛亥革命的影響,如果是初中,學生只要背誦下來,就可以考高分,因為考試題目中考查的就是辛亥革命的影響;到了高中,學生首先理解記憶下來,因為考試的時候,可能會換成讓學生分析法國大革命的影響,雖然不是直接的考查,但是學生只要理解和掌握了分析辛亥革命影響的方法,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那些死記硬背的學生,其實到了高中,學習歷史、地理、政治這些學科,也是非常困難的。
雖然高中歷史,對學生的思維要求更高了,但是相比理科來説,“變數”還是很少的,比如物理會這麼考查:初中時這麼考查,一個瓶子沒蓋蓋子,瓶子裏的水沒有了,瓶子裏的水為什麼沒有了呢?因為水分子蒸發了。高中則考查的更加抽象:一個水分子有多大?瓶子裏有多少水分子?這些水分子是怎麼跑到空氣中的?如果蓋上蓋子,水分子為什麼就不蒸發了?等等。
由此可見,無論是高中歷史還是高中物理,對於學生的理解能力的要求都更高了,所以有不少同學,初中物理雖然能考滿分,但是到了高中,依然學不了物理,當然,他學習歷史也未必能學好。但是,從整體上看,歷史的“變體”比物理少,所以記憶對於歷史還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對於物理卻不一定有用了。
其實,“變數”最少的科目,當屬於英語了,如果你能記憶高考需要的3500個單詞,再熟悉1000多個常用的超綱詞彙,你的英語基本沒有問題了,把高考英語翻譯過來,也就相當於小學三四年級的語文水平,思維含量很低,詞彙量是關鍵,所以,那些擅長記憶的學生,英語是差不了的。
在高中,數學很差,英語很好的學生,才是“典型”的文科生。
二、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別,真的是智商嗎?
看了上面的分析,很多人自然把文科好還是理科好的原因,歸結為智商,其實在學生和老師中,也是普遍這麼認可的,這導致很多人對於文科生存在偏見,甚至是“歧視”,認為學習文科不如理科聰明,那麼事實上果真如此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對於多數學生而言,智商差距並不大,尤其是重點高中的學生。雖然有些學生智商確實很高,但是這些學生也都很努力,他們往往是“頂級學霸”。
那些看起來不努力,成績卻很好的學生,往往是理科成績好,而理科成績差距又容易很大,所以被認為聰明,但是,如果他們想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非常努力的學習,他們會發現,其實那些背誦的文科,也是很難提分的,即便是提了分數, 他們的理科也沒有因此產生很大的提升,甚至還會降低了,這是因為他們之前並不是不努力,而是隱藏比較深的努力,是“用腦子”學習的。
而那些看起來很努力的學生,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把學習當成了知識記憶的過程,缺少理性思考和歸納總結的習慣和能力,久而久之,把學習變成了“體力活”,所以,他們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學生真正適合學習理科還是文科,產生的根本原因,不是智商,而是性格和學習成長環境!
這也是我總結很多學生的學習後,一直堅持的一個觀點:內向的學生,往往聽話,因為聽話,所以他們努力學習,而小學、初中的內容,對於理解的要求並不高,多數是偏記憶的知識,所以這種努力,就能很見效果,因此他們的成績就會好,而這會得到家長、老師和其他人的稱讚,這種稱讚,給他們動力,強化了他們的記憶學習方式,通過反覆訓練獲得高分,但是卻缺少了思考、歸納能力,這樣的學生, 以“乖乖女”居多。
那些看着調皮並不努力(也喜歡學習)的孩子,他們因為不喜歡循規蹈矩,喜歡“偷懶”,這種偷懶,讓他們動腦,而喜歡動腦的他們,往往能解決出難題,這讓老師很驚訝,可能會表揚他們“很聰明就是不努力”,而這種稱讚,同樣會強化他們的意識,通過解答更多難題來證明自己聰明,而不是努力,甚至為了表現自己聰明,而假裝不努力。
如果把這兩類學生“對調”,其實他們同樣是可以學好文科或者理科的,這和智商沒有多大關係,只是因為性格原因和後天的學習成長環境,固化了他們學習和思考的模式,所以才形成了適合學習不同知識的結果。
知道了這些,作為老師和家長,就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採取不同的方式去幫助他,那些調皮但是不是很紮實的學生,需要家長和老師更多的陪伴和督促,像語文閲讀、字詞聽寫、英語單詞的聽寫這樣的工作,要一直堅持多,才能彌補他在學習文科方面的不足;而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需要更高質量的陪伴,因為他們自己就很自覺,很認真,不需要大人督促。但是,需要積極鼓勵他的知識輸出,讓孩子多給大人講題,給老師講題,給學生講題,讓他在講題中,發現自己的問題,提升思維品質,如果這樣,就更有機會造就“全能”的學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