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名單來了!這些高校入選!
教育部官網消息:根據《教育部辦公廳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於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教高廳函〔2020〕16號)要求,經各地各高校自主申報、專家綜合評議等相關工作程序,形成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名單,現予以公示。公示期為2021年12月10日至12月16日。
2020年8月份,教育部、工信部聯合發佈《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2021年1月份,首批現代產業學院申報與建設工作正式啓動。
根據《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按照“分區論證、試點先行、分批啓動”的原則,培育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首批計劃在“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領域建設30個左右育人成效顯著、區域產業特色鮮明、產學研用聯動深入的現代產業學院,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智能製造、航空航天、船舶與海工裝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予以重點支持。
教育部將發佈《現代產業學院管理辦法》,規範學院建設與運行,每兩年開展一次建設績效評價。
其中明確了現代產業學院七個方面的建設任務。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面向產業轉型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需求,以強化學生職業勝任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以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深化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方式方法、保障機制等。鼓勵打破常規對課程體系進行大膽革新,探索構建符合人才培養定位的課程新體系和專業建設新標準。推進“引企入教”,推進啓發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務式、項目式、企業實操教學等培養模式綜合改革,促進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銜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協調推進多主體之間開放合作,整合多主體創新要素和資源,凝練產教深度融合、多方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提升專業建設質量
圍繞國家和地方確定的重點發展領域,着力推進新工科與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融合發展,深化專業內涵建設,主動調整專業結構,着力打造特色優勢專業,推動專業集羣式發展。緊密對接產業鏈,實現多專業交叉複合,支撐同一產業鏈的若干關聯專業快速發展;依據行業和產業發展前沿趨勢,推動建設一批應用型本科新專業,探索本科專業創新發展的建設路徑;推進與企業合作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引入行業標準和企業資源積極開展國際實質等效的專業認證,促進專業認證與創業就業資格協調聯動,提高專業建設標準化、國際化水平。
(三)開發校企合作課程
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教材編制和課程建設,設計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加快課程教學內容迭代,關注行業創新鏈條的動態發展,推動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生產流程、項目開發等產業需求科學對接,建設一批高質量校企合作課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以行業企業技術革新項目為依託,緊密結合產業實際創新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增加綜合型、設計性實踐教學比重,把行業企業的真實項目、產品設計等作為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的選題來源。依據專業特點,使用真實生產線等環境開展浸潤式實景、實操、實地教學,着力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效提高學生對產業的認知程度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四)打造實習實訓基地
基於行業企業的產品、技術和生產流程,創新多主體間的合作模式,構建基於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的實踐教學和實訓實習環境。統籌各類實踐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科技產業園、行業龍頭企業等優質資源,構建功能集約、開放共享、高效運行的專業類或跨專業類實踐教學平台。通過引進企業研發平台、生產基地,建設一批兼具生產、教學、研發、創新創業功能的校企一體、產學研用協同的大型實驗、實訓實習基地。
(五)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
依託現代產業學院,探索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設置靈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選聘行業協會、企業業務骨幹、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徑。探索實施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計劃,完善產業兼職教師引進、認證與使用機制。加強教師培訓,共建一批教師企業實踐崗位,開展師資交流、研討、培訓等業務,將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成“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開展校企導師聯合授課、聯合指導,推進教師激勵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學團隊。
(六)搭建產學研服務平台
鼓勵高校和企業整合雙方資源,建設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發揮學校人才與專業綜合性優勢,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關鍵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實現高校知識溢出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應用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強化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成果轉化、項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學科研任務,共享研究成果,產出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提升產業創新發展競爭力。大力推動科教融合,將研究成果及時引入教學過程,促進科研與人才培養積極互動,發揮產學研合作示範影響,提升服務產業能力。
(七)完善管理體制機制
強化高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機構等多元主體協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組織架構,探索理事會、管委會等治理模式,賦予現代產業學院改革所需的人權、事權、財權,建設科學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體系。充分考慮區域、行業、產業特點,結合高校自身稟賦特徵,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模式,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打造高校產教融合的示範區,實現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作者:吳金嬌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教育部官網截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