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民國局勢的他,為何也曾三次被迫下野?
文|温亦歡
蔣介石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曾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率領革命軍北伐,形式上實現國家統一,堅持不懈抗擊日寇。同時,他還叛變革命,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實行專制統治。這樣一個左右時局的人物,卻曾有過三次被迫下野的經歷。那麼,蔣介石為何下野,下野過後又是怎樣復出的呢?
北伐誓師大會
01第一次下野
1927年4月12日,正當大革命發展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荼之時,蔣介石悍然叛變革命,抓捕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與以汪精衞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分庭抗禮。為爭奪“正統”地位,武漢方面宣佈東征討蔣。
東征軍以唐生智為總司令,分三路向南京挺近。與此同時,為提高自身威望,轉移破壞革命的輿論壓力,蔣介石親自率軍進攻孫傳芳部。蔣介石一路猛攻,企圖擴大戰果,結果被反將一軍,損兵折將,出師不利。徐州丟失,蔣狼狽逃回南京。而指揮不當的“主要負責人”第十軍軍長王天培自然就成為堵住眾口的替死鬼。這一事件也成了蔣介石第一次下野的導火索。
在倒蔣過程中,桂系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四一二”反革命事件中,桂系首領白崇禧、李宗仁起了重要作用。但隨後白李二人對蔣介石的大權獨攬逐漸不滿。槍殺王天培也使得蔣介石手下包括桂系人人自危。同時,汪精衞為了取代蔣介石,控制局勢,提出雙方的統一須以蔣下台為前提。擁兵數十萬的馮玉祥與蔣介石的嫡系何應欽也在趁機逼宮。內憂外患之下,蔣介石於8月13日宣佈下野。
離開南京後,蔣介石先是回到奉化老家,接受中外記者採訪,宣揚自己一心為國的主張。而後東渡日本,與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等政要商談,爭取日本的支持,並取得四千萬日元貸款。此外,拜訪宋美齡母親徐氏,就與宋美齡結婚一事徵得其同意。與宋家聯姻後,通過宋家的特殊關係蔣介石又獲得英美的支持。
蔣介石宋美齡成婚
另一方面,寧漢合流後,汪精衞未達到掌權目的,馮玉祥等人迫於奉系軍事壓力,紛紛致函蔣介石,請求回來主持大局。1928年1月,蔣介石通電覆職。
02第二次下野
中原大戰後,蔣介石擊敗馮玉祥、閻錫山等主要反對勢力,大有掌控全國之勢。蔣本人的野心也空前膨脹。國民黨元老、立法院院長鬍漢民一直不滿於蔣介石的獨斷專行,此時二者的矛盾更加激化。
蔣馮閻三人合照
1931年2月底,蔣介石借晚宴之名將胡漢民軟禁於南京湯山,引發又一輪反蔣高潮。5月,黨內外反對派齊聚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提出“打倒獨裁”、“護黨救國”的口號,要求蔣下野。重重壓力下,蔣介石於12月15日宣佈辭去國民政府主席等職。財政部部長宋子文同時辭職,與其共進退。
接任後的孫科本以為可以大展身手,沒想到卻是一個四處漏風的爛攤子。由於宋子文辭職帶走了大量檔案,還留下鉅額債務,使得孫科財政緊張。同時,蔣介石還禁止江浙財閥對支持新政府,指示部隊多要軍費,使得本就緊張的財政雪上加霜。孫科也陷於各派的鬥爭中心。蔣介石瞅準時機,摒棄前嫌,與汪精衞進行合作。1932年,蔣介石重掌軍事大權,汪精衞擔任行政院長,負責黨內事務。
03第三次下野
解放戰爭開始後的兩年,隨着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的節節敗退,國民黨的內部分化逐漸明顯。1948年,淮海戰役中蔣介石嫡系被圍,駐守武漢,擁兵數十萬的白崇禧卻見死不救,企圖使蔣介石主力部隊遭到全殲,進而武力逼宮。長沙綏靖主任程潛、河南省主席張珍隨聲附和。
面對不利局面,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電告總統杜魯門,表示希望調整政策,轉而支持李宗仁,以挽救頹勢。蔣介石向杜魯門要求增加援助,被美國拒絕。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蔣介石無奈只好於1949年宣佈下野,蔣介石在大陸的政治生涯宣告終結。1950年,代總統李宗仁被“罷免”,蔣介石在台灣重新“復職。
蔣介石與李宗仁
蔣介石三次下野,三次復職的背後折射的是近代中國紛繁複雜的局勢。蔣處於權力中央,自然成為各方矛盾的焦點,他的上下可以説是當時局勢的風向標。同時,蔣介石本人以退為進,下野後,各種矛盾集中於繼任者身上,蔣介石也在暗地裏大搞破壞。
由於繼任者沒有雄厚的經濟軍事資本,不得不拉攏蔣介石,此時他又搖身一變,成為各方爭取的對象。通過下野,蔣介石既度過了政治危機,又憑藉自身基礎重掌大權。正是他抓住了各方矛盾,看準形勢,所以才能每次下野後又重新復職。
參考資料
卞杏英:《淺析蔣介石三次下野的緣由》
柯有華:《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