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一所百年高中和它的著名校友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經典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  1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一所百年高中和它的著名校友》的報道。

  “重慶市教育局三十四年春秋三十五年春”“漢口市政府三十五年秋三十六年春”,這是一份檔案封面上的墨書,見證了“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段珍貴的記憶。1946-1948年,在博學中學(武漢四中前身),袁隆平度過了他難忘的少年時代……

  2020年10月,武漢四中在整理學校舊檔案時,意外發現了袁隆平在博學中學的學籍檔案,保存完好。

  “我的好身體和英語底子,都是在母校打下的。”袁隆平曾如此回憶母校。他的言行也影響着一代代武漢四中學子:“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2022年1月4日,武漢市第四中學學生緬懷袁隆平院士和林華寶院士。向潔攝

情繫母校,6次返校撒播精神種子

  走進位於武漢市礄口區的武漢市第四中學大門,歷史建築與現代建築交相輝映。紅色的鐘樓旁,兩座雕像格外引人注目,分別是校友袁隆平院士和林華寶院士。

  原本的鐘樓現在成為校史館,在二樓有一間復原的教室,第三排的桌子,是按袁隆平當時在四中讀書時使用過的課桌復原的。著名的空間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林華寶,曾是袁隆平院士的同桌,留下了“一張課桌兩院士”的佳話。

  作為武漢市中心城區面積最大的中學,武漢四中這所百年老校已跨越三個世紀。

  離開母校的日子,袁隆平常懷赤誠之心,先後6次回來探望。1996年9月,他回母校時,又坐在當年的座位上。據當年接待過袁隆平院士的秦光鼎老師回憶,袁院士興致勃勃地講起當年的生活: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很艱苦,吃的是糙米飯,點的是桐油燈,一兩個星期才打一次‘牙祭’。學習緊張而有規律,早上6點鐘起牀,10分鐘後就得洗漱完畢在操場集合做操,但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氣氛仍然很濃厚和活潑。我們的校長鬍儒珍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稱得上是一位教育家。他不僅對學生在學習上的要求很嚴,而且要求品德、學習、文體全面發展,並且學有所長。因此,學校經常開展科學、自然、文娛、體育等方面的活動,我在這些方面的受益也不淺,至今我還非常愛好音樂和游泳活動。”

  “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睿智幽默的老人。”武漢四中原副校長、武漢市第十七中學黨總支書記汪波回憶,因為工作的原因,她曾多次與袁隆平院士進行面對面交流,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9年4月21日,袁隆平受邀回武漢四中參加“名校友面對面”活動。當時,老人精神矍鑠,走進自己當年上課的教室,在第二組第三排靠左的位置坐下,説:“當時我就坐在這裏,同桌是林華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隨後,當着近千名師生的面,袁院士自曝“短板”,説他讀中學時數學成績不太好,一直搞不懂為什麼“負負得正”(負數乘以負數得正數)。但同桌林華寶院士的數學成績非常好,同一道數學題,他一晚上都解不出來,林華寶只需5分鐘。那時候,林華寶雖是班上的數學尖子但不會游泳,而他是游泳好手但數學不好,於是兩人達成協議,互相當“老師”。“我划不來,我把他的游泳教好了,他沒把我的數學教好。”講述這段難忘的同窗情誼,袁老風趣幽默的談吐引來一片笑聲。

  學校複名為武漢博學中學也是袁隆平提出的建議。2009年4月,袁隆平回母校時,向武漢市領導提出了恢復老校名的建議,他説:“表面上看,校名的改動只是幾個字,最重要的是弘揚博學文化背後的精神,也就是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廣博的知識,練就百折不撓的精神。”經武漢市政府批准,2009年武漢四中110週年校慶之際,武漢四中同時掛牌“武漢市博學中學”。

  2015年6月28日,85歲的袁隆平最後一次重返母校,出席世界中學生田徑錦標賽開幕式。而此項賽事能夠“落地”武漢,還是源於袁隆平6年前的一次提議。

  2009年4月,袁隆平回武漢四中參加“名校友面對面”活動。現場,他深情講述自己在武漢讀書時曾獲游泳冠軍的故事:1947年,湖北省舉辦全省運動會。他十分喜愛游泳,便向體育老師報名,但由於個子太小,沒有入選。不服氣的他混進了預賽場地,老師勉強答應讓他試試看,結果一鳴驚人,獲得了漢口賽區(武漢市)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的冠軍,後來又在全省的比賽中摘得男子自由泳的兩塊銀牌。

  “將來要有所成就,必須先練好身體。”袁隆平告訴年輕的學弟學妹們。

  2009年10月6日 袁隆平院士向武漢四中學生頒發“袁隆平獎學金”。(官劍琴攝)

初心依舊,承繼院士精神夢想不息

  對武漢市第四中學高二(10)班學生姚奕帆來説,每天上學路過袁隆平路,經過袁老塑像前,她都感到一種默默的鞭策。就在今年1月4日,她作為全校首批2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之一,獲頒“袁隆平特別獎”。

  至今,武漢四中的學子依然把在袁隆平當年的座位上坐一坐、以優異成績得到“袁隆平獎學金”,作為兩項最高的榮譽。

  頒獎儀式前,武漢四中的師生們開展了簡樸而深情的“尋根追思”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冒雨來到桃李園,向袁隆平銅像敬獻鮮花。隨後,大家化作“袁爺爺的眼睛”,沿着袁隆平路,參觀了充滿活力的田徑館以及裝修一新的游泳館、羽毛球館、實驗室等。

  無論走到哪裏,袁隆平始終在心裏念記着博學中學的鐘樓和教堂。為弘揚博學文化,袁隆平於1995年在母校始設“袁隆平獎學金”,激勵廣大學子奮發向上。20多年來,有近千名博學學子獲頒“袁隆平獎學金”,他們在文、理、體、藝等領域多元發展。

  武漢四中校長鬍斌告訴記者,一位老人,一粒種子,成就了一段用一生踐行初心與使命的傳奇。師生們常思索:袁老留給武漢四中人的“精神種子”是什麼?他説,“袁隆平特別獎”是今年學校首次設立的獎項。不同以往,這個獎項不僅僅面向學業突出的學生,也包括在其他方面發揮積極引領作用的學生,激勵廣大學子追尋袁老足跡,秉承袁老遺志,順應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大潮,做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有幸獲得‘袁隆平特別獎’,心中備受鼓舞!”姚奕帆同學説,袁隆平院士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脊樑!她會永遠銘記這位國之巨星,立志做一粒好種子,回饋社會,報效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看到自己的學生手捧獲獎證書驕傲地站在舞台中央,“90後”地理教師丁霽雯站在台下激動不已。丁霽雯也曾就讀於武漢四中,回想起高一時獲得“袁隆平獎學金”的那一刻,至今仍覺無比榮耀。她希望自己在袁老生前學習生活過的校園裏,做一名播撒、培育“好種子”的人。

  2022年1月4日 武漢市第四中學首批獲得“袁隆平特別獎”的學生代表登台領獎。(陳阮邦圻攝)

勤樸博學,改革發展創新育人途徑

  “桃李芬芳,譽滿天下”“崇尚科學,崇尚個性”“繼承理科特色,發揚英語優勢,保持體育傳統,創建全國名校”,在武漢四中校史館,可以看到袁隆平多次為母校題詞,對母校的教育給予樸實的激勵。2019年,學校建校120週年之際,袁隆平最後一次為母校題詞:“勤樸博學,個性發展,甲子雙至,再創輝煌。”

  除了袁隆平院士,武漢四中還培養出了中國返回式衞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林華寶,著名外交家、“中國中東特使”孫必幹,農業部原副部長楊顯東,外交部原常務副部長蒲壽昌,神舟飛船測控總指揮陳長貴將軍等一批科學家、外交家、政治家、著名學者。

  豐厚的文化積澱,幾代人的不懈探索,武漢四中逐漸形成了開放創新、個性發展的辦學理念和博愛篤學、勵志力行的優良校風,不斷創新育人途徑。

  學校從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生態文明與社會實踐,心理健康與主體發展,西方文化與國際交流,科普知識與學科競賽,藝術審美與休閒健身等領域構建多樣化校本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2018年袁隆平獎學金獲得者陳君宇同學,喜歡自己動手做理化實驗,經常泡在實驗室裏,多次在全國理化競賽中獲獎,目前被清華大學保送就讀研究生。2019年中國足球協會室內足球國際錦標賽中國隊對丹麥隊的比賽中,來自武漢四中的校友鄧韜、李志恆、沈思明同時上場,力壓歐洲強隊丹麥隊。今年,李志恆、沈思明再次入選五人制國家(男子)足球隊。

  武漢市礄口區教育局負責人表示,武漢四中是踐行“五育並舉”教育理念的典型學校。礄口區教育部門也以四中為引領,在全區中小學推行知行合一、全面發展,開展“五有五藝”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深受學生喜愛、家長稱讚、社會認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