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公元175—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之子,孫權之兄。當孫策以幾副鎧甲起家,收整軍隊,贏得民心,平定江東時,其實已經算是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了。但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中,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曹操就一再的讓劉備試言當世之英雄,劉備先後説了袁術、袁紹,但都被曹操否認。
當劉備説孫策乃''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可以算得上是當代的英雄時,曹操卻對孫策十分看不上眼,説:''孫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那麼曹操為什麼不承認孫策是英雄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曹操認為只有龍才可擬世之英雄,孫策難以比龍,因此不承認孫策為英雄。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曾經説過這麼一段話:''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由此可見,在曹操的心目當中,只有真龍才可以英雄相稱。而更重要的是,曹操與孫堅同為公元155年出生,所以説如果按照年齡論輩分的話,曹操和孫堅是一輩兒的。而孫堅之子孫策,公元175年出生,比曹操小了二十歲,曹操完全就把孫策當做了小輩來對待,自然不會認可他為英雄。
更何況當時的情景中,很明顯曹操是在試探劉備。他是絕對不會承認孫策為當世英雄的。不然他怎麼向下引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結論,來試探劉備是否有匡扶天下之志呢?並且在曹操的心目中,孫策只是個小輩,在其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孫策還沒有真正的崛起,勢力還有些微弱,當時目光長遠,胸懷大志的曹操自然不把其放在眼裏。且曹操曾經與孫堅一同討伐董卓,自然知道孫堅的實力。面對其子孫策,自然清楚其有多大的實力,也不會對其多加關注。
第二,曹操認為孫策能夠成功,是因為藉助了其父孫堅的影響力,不是自己拼搏。
眾所周知,曹操是白手起家,靠自己努力拼搏才打下曹魏一片江山的。雖然曹操祖父曹騰與父親曹嵩都是大官,但是曹操並沒有藉助上一輩的勢力,反而是堅持靠自己的能力,收攬部下,壯大實力。因此來説,曹操對於袁紹、袁術這種依靠顯赫家世,而耀武揚威的人是最鄙夷的。而孫策雖然出身不算顯赫,但是他終究依靠了其父。在孫策平定江東時,其所帶的黃蓋等人馬,都是曾經追隨他父親的老部下。
畢竟這些老將曾經跟隨過孫堅,本身自然是有真的才幹與一定的號召力。也因此,孫策才能夠在起兵之初就吸引眾多英雄豪傑前來投靠。之後迅速的整合一大批軍隊,使得孫策擁有平定江東的實力。但是如果孫策和曹操一樣,白手起家,相信他平定江東,有此作為的時間會向後推遲至少數年。
而且孫策征戰平定江東時,面對的敵手多是一些地方霸主,在曹操眼裏就是一些小蝦米一般的存在,確實不值一提。而且孫策當時佔據的雖説是江東地區,但大多數地區荒涼偏僻,曹操自然對其不甚在意,對其不認可也是理所當然。
第三,孫策自身太過勇猛,而過剛則折,使得其難以承擔英雄之稱號。
在《三國志》中,曹操的謀士郭嘉曾這樣評價孫策:
“策聽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這也正應和了劉備對孫策的評價''血氣方剛''。而孫策最終的結局也與郭嘉評價的那樣,孫策被刺客刺殺而死。孫策是一員猛將不假,但他性格暴躁不知變通也是真。曹操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不對其多加關注。
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樣,曹操認為''能升能隱''之人才能被稱作英雄。但孫策顯然不是這樣的人。他雖然能征善戰,但卻缺乏智慧,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更不要説能屈能伸了。在目光長遠的曹操眼中,只有懂得保全自身,不將自己置於險境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劉備就是這樣的人,因此曹操承認劉備是英雄,但孫策一不善於曲伸,又缺乏智慧,暴躁冒進,這樣的人,怎麼會使曹操承認其為英雄呢?
由此可知,雖然孫策以幾副鎧甲平定江東,但因孫策藉助了其父孫堅之勢力,又多能少謀,不符合曹操對英雄的評判標準。因此曹操才不認為孫策乃當世之英雄。
你是如何看待孫策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