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隱姓埋名做個老百姓都是很難的。
謝謝朋友們來看老龍説歷史,不過從今天起正式更名稱為“龍觀歷史”了。本文的題目是不是有點意思呀?對,是借鑑女詩人李清照那首膾炙人口的詩作:“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回想當年,楚霸王項羽在垓下遭十面埋伏,被韓信擊敗,敗退到烏江岸邊。然而上天仍然沒有放棄他,烏江一位亭長聽説後,划着一艘小船來接項羽,但是這種小船上只能坐幾個人,項羽想起當年帶着八千江東子弟兵爭奪天下,如今卻慘敗而歸,深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先葬好虞姬,後烏江自刎,仍令人唏噓不已。從此引來後世人們的設想,假如項羽先度過烏江,再圈土重來,最終能否打敗劉邦?答案一定會是多種,但在此老龍也想説出自己的答案:不可能。也許有人會發出疑問,為什麼?有什麼理由呢?下面我就從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方面來論證回答。
首先老龍想説的天時。項羽隨叔父項梁起兵,當初的擁立楚懷,使得天下眾多人心所向,但後來弒君,又失了很多人心。楚懷王雖是個傀儡,但在當時的社會,是江山社稷正統的標準,就好比三國時代曹操沒有殺漢獻帝一樣。要知道那時的江東是屬於楚地,殺了楚懷王之後,那一片地域及周邊的百姓還會擁戴項羽嗎?縱觀歷史,老龍覺得上蒼還是很偏向項羽的,給了項羽很多機會,只是他都沒有能很好地把握住。鉅鹿之戰含有一定的僥倖成分,秦軍大將章邯被趙高逼迫得走投無路,投奔項羽而成就了項羽。劉邦先入關中,反被項羽搶了走了勝利果實。項羽攻進咸陽後,設鴻門宴,成了天下的實際統治者,上天先眷顧的他。只是他自己都沒能很好地把握這些機會。
其次老龍要説的是地利。那個時候的中國政治經濟皆以關中三秦之地為主,他卻捨棄關中而遷都彭城,這給了劉邦等眾多諸侯以翻盤的機會。楚漢之爭中的項羽是在劉邦之後進入關中大地,但確實後來者居上,打敗劉邦,取得關中之戰勝利。但後來的項羽遷都彭城,成為自己的後半程轉勝為敗的轉折點。至此,劉邦才看到了翻盤的希望,在關中佔有三秦之地上和項羽打起了拉鋸戰。即使如此,項羽仍然是攻必克、戰必勝,劉邦是處於下風,勉強苦苦支撐。由於佔有關中三秦之地,劉邦可以進行戰略擴張,可以説是屢敗屢戰,都能東山再起。這樣一來,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越敗越強,項羽卻越勝越弱,慢慢地發現在總體實力上,劉邦已經超過了項羽。決戰的關鍵時刻,劉邦匯合天下諸侯的兵力,在韓信的統一指揮下,在垓下之戰中給項羽以致命一擊,項羽徹底戰敗,這也代表着西楚霸王走到了盡頭,突圍出來的隊伍只剩下了幾百人,跑到烏江邊上的時候只二十多人。過江回到江東,又待如何呢?這時他深感到回天乏術,只有用另一種方式解脱自己。
再次老龍要説的是人和。項羽這個人缺乏政治智慧,不善用謀,剛愎自用,一味用強鬥狠,且還有婦人之仁。手下的人才既不多也不重視,唯一的重要謀臣亞父范增建議的鴻門宴殺劉邦計謀都不被採用。他走的是周朝分封列國的老路,重新造成了天下大亂。如果他延續秦始皇的治理辦法,實行秦朝的中央集權和郡縣制,一定有利於統一天下。再者説項羽輕民,從當時的大勢來看,民心是統治的關鍵。四年的楚漢戰爭,雙方的消耗都很大。但劉邦聯合各地諸侯,打着為楚懷王報仇的旗號,得民心、順民意,民心所向,項羽民心此時是喪失殆盡。人心的向背是決定誰能得天下的風向標。項羽完敗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一直有很多人為項羽自刎於烏江而可惜,但其實他不自殺又能做些什麼呢?過了烏江他就能東山再起嗎?其實根本沒有可能性。要知道劉邦的大軍正在後面追着呢,即便項羽過了烏江又能怎樣?項羽不死,劉邦怎麼會善罷甘休?所以只要項羽過了烏江,劉邦的軍隊也一定會渡過烏江去追殺,不會等項羽在江東重新集結起軍隊,而且是隻要找不到項羽,劉邦是不會停止的,肯定説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估計項羽連隱姓埋名做個老百姓都是很難的。
退一步説,讓項羽逃過漢軍的追捕,能很快在江東重新集結起部隊嗎?這個不好説,上面説了人心向背。再退一步説,他再聚集起了八千江東子弟,然而他真能東山再起嗎?同樣是不可能的。以一地之隅,能抗衡劉邦的一統江山嗎?不能!最大的可能是依靠地利多拖幾年,苟延殘喘而已。劉邦懂得順勢而為,收攬人心,廣攬人才,更可貴的是,他懂得怎樣治理天下,所以才能開創大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老龍在此引用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一句話就可以得出結論,不可沽名學霸王!簡短几個字説明了西楚霸王項羽並非得天下之人。所以,項羽不會勝利。歷史沒有如果,事實不可改變。朋友們,對於文中説的西楚霸王項羽的人和事,您説怎麼想的呢?歡迎您到評論區留言討論。動一動手指吧,為老龍點贊、轉發和收藏!關注老龍吧,每天分享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