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孩子習慣養成的黃金期
好的習慣需要從小養成,關於孩子的習慣養成黃金期,家長們可一定要抓住。
三至六歲的孩子正處於行為習慣和情緒的敏感時期,敏感時期也是孩子習慣培養的好時機,家長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時期特點,有針對性的對孩子的行為習慣進行培養。
“小米是班裏的遲到大王,媽媽對此也是無能為力。常常小朋友們都吃過早飯了,小米才急呼呼趕到教室,儘管被老師批評了很多次,都無濟於事。媽媽説小米總有各種理由導致很晚才睡着,而結果就是睡得晚早上根本起不來。”
幼兒園的小朋友上學遲到似乎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儘管老師和園方都在強調,但是在家長們的心目中,幼兒園就是“託兒所”,幫助暫時看管孩子的地方,孩子去了只是玩耍,所以在時間上面沒有什麼好緊張的,送去就行了。
一位朋友是幼兒園的老師,在她帶的孩子中間到了大班會出現一個很明顯的分化現象。一部分習慣好的孩子,入了園會非常的自覺,自己的事情可以井井有條的做好,無論是遊戲還是學習知識都是很有秩序,學習的主動性和習慣非常好。而另一部分孩子,依然不遵守規則秩序,上課依然會離開座位喊叫打鬧。
孩子習慣和規則感的養成,首先需要的是家長的重視。從孩子小時候起,就應該認真培養。早睡早起是孩子幼年時期就應該培養的好習慣。假如孩子總是很晚才入睡,養成了晚睡的“生物鐘”,對於孩子的生長也會產生影響。另一個就是時間觀念,在幼時由於我們家長的不重視,在沒有特殊原因下無論是遲到還是早退,都會造成孩子時間觀念的淡漠。除了遲到還有請假,我們在幼兒園時期總是依着孩子的心情,不想去學校就請假,那麼孩子在對待請假這件事上也會感到稀疏平常,“天太冷,不想去。”“沒睡醒,請假吧。”“今天不開心,不去了。”如此這般,孩子對規章制度根本沒有意識,毫無規則感。
幼兒時期,家長對規則和時間的重視程度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會因為孩子小以身體健康發育為主,對孩子的約束並不嚴苛,甚至以孩子意願為主,在無形中破壞的幼兒園的規則,但是家長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在時間觀念上產生拖拉的習慣,對規則也是以自我為中心。養成一個好習慣,不光是要求孩子要做到,首先作為家長,在想法和行為上就行不能過度鬆懈。
也有很多媽媽説起習慣的養成,頗為頭疼。就拿收拾玩具為例,每次都要求孩子自己玩完的玩具自己收拾整齊,孩子要麼答應的好好的,但最後百般不願意執行,更有的孩子面對父母的這一要求,直接拒絕,如果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們該如何去引導呢?
首先,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引導。我們可以用鼓勵的語言,和比賽的方式將孩子吸引到收拾玩具這件事情上面,讓枯燥的事情變的有趣起來。3-6歲的孩子正處於敏感期,她們的自我意識有了飛速的發展,這時候要求孩子做她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不要使用威脅和強迫的方式,這樣的態度一開始出現就表明在這個問題上面,你把孩子放到了“不配合”這個對立面。這種被強迫的心理暗示一旦出現,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情緒,就是不願意配合。這裏的逆反情緒並不代表着孩子故意和家長做對,而是處在敏感期的孩子一個本能的排斥。當我們知道孩子不配的的原因自然就更好去處理。
其次,給孩子機會釋放手腳。可以讓孩子自己安排,歸納和整理自己的玩具。對於自己心愛的玩具,孩子總有自己的想法,洋娃娃不一定非要放到箱子裏,她們也可以呆在過家家的卧室裏。只要孩子將自己的玩具井井有條擺放整齊,放到規定的空間裏即可。尊重孩子的想法,以溝通商量的方式做計劃和安排,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並完成這件事。
最後,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好的習慣是在鼓勵中養成的。想要讓孩子做的更好,就要多使用鼓勵。“媽媽發現今天我還沒有説,你就把東西整理好啦!”“我發現今天你沒有亂扔玩具!”“我看到你今天玩一個玩具就收一個,這真是一個好辦法!”等等... ...通過鼓勵給孩子心理上建立起自信心和自覺性,讓她們從心理上認為我就是一個收納高手,我本身就特別棒。其實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想要讓孩子表現的更好,首先讓她們的感受更糟。這是一種打壓式的引導方式,目的是用刺激孩子情緒的辦法來激發孩子的動力。明明希望孩子可以完成一件事,偏偏故意打壓或者諷刺孩子,當孩子的情緒被點燃,帶着證明自己的情緒去完成一件事情。雖然結果是達到了要求,但是過程對孩子的感情是一種傷害,打壓式的刺激不利於孩子自信感的建設,也會讓她們對父母產生質疑“我的媽媽不相信我”“我的爸爸總認為我不行”。一旦孩子對家長失去了信心,表現和證明自己的行為將變成破罐子破摔。
孩子雖小,卻有驚人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多用鼓勵的語氣跟孩子交流,抓住孩子敏感期的特點,善於引導,讓孩子從小事做起,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