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退出”國際大學排名背後:評級機構合理性存疑,付費服務影響排名公正性
↑專家指出,根據排行榜的指標來辦學,只會帶來學校辦學目標的偏移
紅星新聞記者 蔡曉儀 潘俊文 實習生 祝越
編輯 張尋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退出國際大學排名”被證實,隨後又傳出南京大學、蘭州大學陸續退出的消息。
據瞭解,目前,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世界大學排名體系主要有QS、THE、U.S.News、ARWU四家,但由於經常“數據打架”,這四家評級機構排名的各項指標和合理性也受到不少質疑。一家赴美留學機構的工作人員向紅星新聞介紹,國外排名的邏輯思維,對於中國高校和學生而言,多少是有點“水土不服”的。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紅星新聞,由於大學排名榜本身是免費的,藉助於大學排名向大學出售諮詢、認證、數據類的廣告和產品,是大部分排名機構的盈利方式。一般是在全球範圍內,給各國的頂尖大學提供諮詢服務,“探討如何在該排名榜上取得進步”。
但國內外多位教育研究者認為,評級機構的付費廣告、諮詢服務等商業化活動,也影響了排名的公正性。
【名校之“退”】
近年名次均下降,排名不作為重要建設目標
近日,網傳“中國人民大學退出國際大學排名”引發關注,隨後媒體從多個權威信源和知情人處證實了這一消息。
據報道,多位知情人表示,中國人民大學校方領導層已就退出國際大學排名形成共識並做出決定。其中,該校一有關領導透露,學校確已決定不再參加國際排名。
除中國人民大學,有消息稱南京大學、蘭州大學也已陸續退出“國際大學排名”。4月15日發佈的一則通報中,南京大學校方明確,在《南京大學“十四五”規劃》和《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整體建設方案》編制中,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建設目標。
↑資料圖。據報道,中國人民大學校方稱已就退出國際大學排名形成共識並做出決定。
蘭州大學一位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也表示,該校未參加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之前泰晤士曾專門聯繫學校,最終決定不參加。QS之前聯繫學校時,報過一年數據,後來應該沒有再跟進。”
以目前“四大國際排名”之一的“QS排名”為例,記者注意到,目前人民大學官網頁面已無2022年QS排名的最新數據。近五年來,該校的QS排名也持續走低,從2017年的420-430名下降至2022年的601-650名。
此外,目前QS官網上仍能在查詢到南京大學和蘭州大學的獨立頁面。頁面顯示,近五年南大排名逐年走低,從2017年的115名下降至2022年的131名。蘭大排名降幅也較大,已從2017年的551-600名下降至2022年的751-800。而清華、北大則均逐年上升至15-18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介紹,所謂的“退出”,是指大學宣佈不與排名機構合作、不向排名機構提供數據,而不是排行榜不再把這所大學排在榜單中,因此還能在榜單中看到相關學校的名字。至於南京大學的“退出”,根據校方的説法,並未提“退出”,只是“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建設目標”。
“大學不向排名機構提供數據,並不會影響到排名機構對大學的排名。因為大部分排名機構用以排名的數據,都是從公開渠道獲得,且可‘驗證’。排行機構根據自己設定的指標、權重,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給各大學打分,得出名次。如果大學給什麼數據,就用什麼數據,反而影響排行榜的公信力。”熊丙奇説。
【權威之爭】
各大排名結果差異大,合理性存疑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世界大學排名體系主要有4個:國際教育研究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發佈的QS世界大學排名(簡稱QS),《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發佈的THE世界大學排名(簡稱THE),《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發佈的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以及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發佈的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簡稱ARWU)。
通過在公開數據庫檢索關鍵詞,紅星新聞發現,各類排名已對中國高校辦學方式產生一定影響,不少學者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分析世界大學排名對中國高校辦學的影響,甚至有學者分析高校排名上升的案例,總結出“改善中國高校排名表現的對策”。
在中國知網中,與“世界大學排名”主題相關的文獻共702條,與“世界大學排名”“中國大學”主題相關的文獻共有56條,與“QS排名”“中國大學”主題相關的文獻共有80條。在這些主題之下,多涉及“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雙一流’建設”等具體問題。
↑國內研究人員對世界大學排名的探討。
紅星新聞注意到,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排名體系中的名次呈現出較大的差距,以至於不同排行榜“數據打架”成為外界習以為常之事。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在U.S. News的評估標準下,位於世界第525名,中國國內第48名;而在ARWU的評估中,則處於世界第601至700名,中國國內第19名。
究其原因,國際大學排名協會主席Jan Sadlak曾公開解釋稱,是因為大機構採取的指標以及權重不同,如教學指標、諾貝爾獎指標、學術指標等。
上述四大排名機構官網顯示,不同排名體系已形成了較為獨立、成熟的評價指標,並各有側重。例如,QS列出了6大評估指標,分別佔不同權重,包括學術聲譽(40%)、僱主聲譽(10%)、師生比(20%)、每位教員的論文引用率(20%)、國際教師比例(5%)和留學生比例(5%)。
通過對比四大排名體系的評估指標,記者發現,四大排名機構在如何評估同一指標時卻存在較大的分歧。比如,四種排名體系都將大學的“科學研究”情況納入評估範圍,共分出了13種不同的二級指標,而四者的二級指標、及其對應權重幾乎沒有重合之處。
↑四大排名體系評價指標對比表。引自張毅論文《世界大學排名對比分析及其對“雙一流”建設的啓示》(《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4月)
此外,QS、THE和U.S.News均重視“聲譽調查”的評估方式,其所佔比重達到了總體評估的25%及以上,在QS排名中甚至佔了50%,而這一指標在ARWU中沒有體現。THE還額外關注了大學中學術研究的收入轉化情況,但該項指標其他三種排名都未涉及。
世界大學排名方式的合理性受到不少存疑。一位美國留學機構工作人員向紅星新聞介紹,國外排名的邏輯思維,對於中國高校和學生而言,多少是有點“水土不服”的,合理性存疑。
“例如U.S. News儘量在做一個公允的排名,比如綜合排名,並非單指一所學校在教育水準上程度如何,而是至少涉及了15個評價指標。中國學生和家長可能更看重教學質量、學術聲譽、生源質量等,一所學校可能教學質量很好,但卻被“師生比”“諾貝爾獎得主人數”等指標拖了後腿,導致排名偏後。”該名工作人員介紹。
熊丙奇向紅星新聞介紹,如果認真分析各大評級機構排行榜,就會發現他們設置的指標是無法反映出學校的真實辦學情況的。“因為如果要把不同國家的不同大學,全部排出名次,那能夠用的一定就是顯性的、共有的指標,那些有特色的、偏質量的指標,是不可能體現在排行榜裏面的。”
熊丙奇指出,這就造成一個現象,目前排行榜指標基本上都是規模指標和學術指標,規模指標例如學校的老師數量、博士學位的老師佔比、研究生佔比、國際生佔比。例如師生比這一指標,在THE評估中佔4.5%,在QS評估中佔20%;國際學生及教師的比重這一指標,在THE總體評估中佔比5%,在QS評估中佔比高達10%。他認為,類似的指標主要關注師生人數規模,並沒有體現師生的質量,容易導致高校盲目追求規模和體量。
【盈利之惑】
排名免費,靠“諮詢”“認證”收費
此類評級機構如何盈利?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紅星新聞,由於大學排名榜本身是免費的,因此藉助於大學排名,向大學出售諮詢、認證、數據類的廣告和產品,是大部分排名機構的盈利方式。一般是在全球範圍內,給各國的頂尖大學提供諮詢服務,“探討如何在該排名榜上取得進步”。
例如,根據QS的六個評估指標,“在學術聲譽方面,可能會推薦更多對本校友好的學術專家參與同行評議;在僱主聲譽方面,可能會推薦更多僱傭本校畢業生的僱主代表參與僱主評價;在師生比方面,讓校方提供更有利於排名的人數統計數據等。”該業內人士介紹。
該業內人士還介紹説,參與QS組織的“QS Stars”,即QS星級認證體系,也可以讓學校在國際上獲得更高的聲譽和曝光度。
據瞭解,QS Stars是QS於2010年發佈的一項大學付費評估系統,旨在對大學的各方面實力進行客觀而詳細的測評,“使學校有機會強調其優勢”,即通過付費的方式來獲取QS Star評級,範圍從0到5星。
↑QS之星評級系統
QS官網顯示,自2010年推出以來,已有45個國家的275多所大學獲得了QS Stars評級。紅星新聞注意到,其中有包括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西北工業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在內的四所來自中國大陸的大學,其中浙大管院和西北工業大學均為五星級。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紅星新聞,如果參與星級排名,評級機構會派專人到高校作評估。根據評分不同,收費不同,如大學需要在官網和榜單等宣傳資料上展示星級評分結果,收費大概在十幾萬到幾十萬元人民幣不等。
熊丙奇告訴紅星新聞,類似QS星級認證體系的服務一般被歸為廣告費,而不稱排名費。“正規的排名機構不要求大學提供經費,但大學到底需不需要為排名而出費用?實際上,還需要根據排名機構的情況而定。”
在熊丙奇看來,排名機構本身有一定的社會關注度和知名度,在排名之外,如果校方想通過評級機構的官網進行宣傳和有關的展示,機構就會收取一定費用,此時它們就作為一種商業化的宣傳工具。
【公正之憂】
太在意排名,恐催生“錢名交易”
紅星新聞注意到,一直以來,QS聲明“利益衝突”無法影響其排名,其內部流程足以屏蔽諮詢或廣告服務對排名結果造成變動,但教育研究者仍在擔心商業化服務對排名公正性的影響。
據熊丙奇介紹,曾有媒體曝光,有的評級機構私下找校方,詢問要不要提高學校排名。評級機構向學校提供有關的諮詢——如何根據排名指標來辦學,以或明或暗的方式要學校提供一些經費贊助。“雖然這種模式被詬病,甚至存在某些利益輸送,但其實也可以説是一種付費的諮詢服務。如果不提供,評級機構還可能會暗示你的排名會受影響,這種實際上會極大影響到排行榜的公信力。”
2021年5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發佈的一項研究亦顯示,世界大學榜單評級機構從事的商業活動(包括向大學兜售諮詢、分析或其他服務)對其公正性造成負面影響。
↑UC Berkeley 一項研究對評級機構商業活動扭曲排名提出質疑。
該報告作者、高級研究員Igor Chirikov指出,對於頻繁接受和偶爾接受QS收費服務的大學對比結果顯示,五年內前者在QS世界大學整體排名和師生比得分超過後者。(為排除高校本身質量改善因素,研究還將QS和THE之間的排名波動以及官方統計數據納入考量範圍。)
法國NEOMA商學院經濟學副教授Julien Jacqmin在《Education Economics》一文也提到,投資更多廣告與更高的排名和績效指標顯著正相關。
不同的評級機構賴以盈利的商業活動也各有側重點。Igor Chirikov指出,排名機構的收入或多或少都來自於大學,從排名的大學中獲取廣告利潤併為大學舉辦某些線上活動。但不同的是,THE泰晤士高等教育和U.S.News自發地為公眾提供大量訂閲內容,因此他們對大學的依賴要比QS少一些。
熊丙奇指出,當前,多數高校過於在意自己的排名,結果就是導致以上“錢名交易”空間的存在。“如果大學理性看待這種排名,實際上就可以減少這種所謂為了提高排名的交易現象。此外,根據排行榜的指標來辦學,只會帶來學校辦學目標的偏移,產生更多的經費浪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