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有一封秘密奏摺,揭開康熙的仁君假面,學者:真是罕見的暴君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有千古一帝之稱,是中國最具有知名度的皇帝之一。在歷史上,康熙一直以寬厚和英明而聞名。在他61年的統治時間裏,康熙勵精圖治,將中國從戰亂之中拯救了出來,從而開啓了康乾盛世的序幕。
在滿漢問題上,學者們一直認為康熙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對滿人和漢人一視同仁。康熙明白,人口處於劣勢的滿人想要統治漢人,不僅要用弓馬之霸術,同時還要運用王道,特別是要安撫好漢族士大夫,讓他們心悦誠服。
因此康熙推行了一整套漢化舉措,比如尊孔,跪拜明孝陵,修史可法祠,重用漢人熊賜履陳廷敬張廷玉等人,在清朝統治集團中,刻意營造滿漢並重的”和諧“氣氛。
但是康熙對於漢人的“尊重”,是否真的出乎於內心呢?康熙真的做到表裏如一了嗎?隨着學者對清宮秘檔的不斷解讀,康熙所謂“聖君”的一面也逐漸被剝落。
1673年,清朝三大漢人藩王——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突然發動叛亂,史稱“三藩之亂”。在以往的語境裏,康熙對於“三藩之亂”的鎮壓被稱為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之舉。但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根據史料解讀,我們發現,清軍在鎮壓三藩之亂時,毫無顧忌地對百姓進行殘酷屠殺。而這樣的例子,簡直舉不勝舉。例如,江西是清軍與吳三桂軍隊作戰的主戰場之一。而江西百姓,曾遭遇清軍慘烈的屠殺。
康熙十八年,瀏陽縣知縣曹鼎新説:
“自甲寅吳逆倡亂,……以至王師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難分,老幼死於鋒鏑,婦子悉為俘囚,白骨遍野,民無噍類”。
看到這裏,筆者氣得渾身顫抖,好一個“玉石難分”,竟然把殘殺無辜良民説得如此輕描淡寫。而在清宮秘檔中,康熙的回覆則更為冷酷:
“江西於賊未到之先,地方奸徒輒行倡亂,所在背叛,忠義全無。紳衿兵民人等,或附和嘯聚,抗拒官軍;或運送糧米,助張賊勢或佈散偽札,煽誘良民;或窩藏奸細,潛通消息。輕負國恩,相率從逆。以致寇氛益熾,兵力多分,遲延平定之期,勞師費餉,揆厥所由,良可痛恨!即今田廬蕩析,家室仳離,皆其自作之孽。”
由上文可以看出,在康熙看來,江西人在三藩之亂時,幫助吳三桂轉運糧食、抗拒官軍,導致清軍遲遲無法平定叛亂。因此,江西人被屠殺、被奴役、被掠奪,都純屬活該,乃是“自作之孽”。
除了江西人以外,康熙還特別痛恨“首作叛亂”的雲南人。清軍攻入昆明後,三藩之亂平定。在昆明城內,八旗軍四處擄掠屠城,逼良為奴。對此,雲南巡撫趙良棟建議康熙:
“投誠人等不應為奴,已經擄掠在軍中的民人應予釋放”。
“剷除首惡,從者不糾”是自古以來的慣例,百姓都已近投誠了,就跟不應該將他們變賣為奴。但對於趙良棟的合理建議,康熙皇帝卻勃然大怒,他在回信中大罵:
“趙良棟乃一驕縱狂妄之人,尤屬悖逆,可謂不知禮矣!”
那麼康熙為何會大肆責罵趙良棟呢?這是因為清軍對於昆明的擄掠,主要是八旗軍做的。而八旗軍,乃是康熙以及愛新覺羅皇室賴以生存的基本盤。因此,康熙想要坐穩皇位,必須討好八旗軍。而縱容擄掠雲南百姓,必將換取八旗軍的忠誠。而趙成棟要求釋放良民,則會損害八旗軍的“生計”。因此,康熙才會勃然大怒。
在他眼中,滿洲八旗的生計,遠比漢人的生命自由更重要。而這就是康熙所謂的“滿漢一體”。
而根據其他清宮檔案發現,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康熙的某些手段更讓人無法接受。康熙十八年康熙曾傳諭張勇等西北漢將:
“自古漢人逆亂,亦唯以漢人剿平,彼時豈有滿兵助戰哉。”
當時,由於戰況不利,張勇等人希望康熙能派八旗軍增援,卻被康熙以“漢人叛亂需由漢人剿滅”理由搪塞。
很顯然,康熙心疼自己八旗禁旅受到損傷,因此讓漢人軍隊作為炮灰。在川陝、湖廣、廣西等路,均以漢人綠營兵作為前驅衝鋒,滿洲軍則“相繼進剿,接運糧餉”。對此康熙曾對滿洲大將圖海坦言,這場戰爭是漢人將士替滿人破賊。
後世治史者,往往稱讚康熙敢於放手使用漢人,而實際上康熙只不過是為了讓漢人當滿人的墊腳石。果不其然,三藩之亂平定後,康熙公然宣稱:
“幸賴上天眷佑,祖宗威靈,及滿洲將士之力,逆渠授首,奸黨悉除,地方平靖。”
康熙幾乎將所有的功勞,都安在滿洲兵頭上。對於浴血平叛的漢兵,康熙卻隻字未提。很顯然在康熙心目中,三藩之亂哪是什麼維護祖國統一的反分裂戰爭,而是滿人和漢人的戰爭。而他所宣揚的滿漢一體,不過是厚顏無恥地胡言而已。
康熙縱容滿洲八旗屠殺、掠奪百姓,用漢人與漢人互相屠殺,完全暴露其虛偽、殘忍的真面目。與其説是仁君,還不如説是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