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考試出上聯“孫行者”,多數人交白卷,僅一人得滿分,他是誰
中國人對清華大學都非常熟悉,即便沒有親身走進去過,也聽了無數遍。作為十年寒窗苦之後,同學們最想進去深造的頂級學府,它的魅力實在難以抵擋,但作為頂尖級的院校,高要求又讓芸芸眾生望洋興嘆。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校名“清華”源於校址“清華園”地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
如今的清華大學已經成為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勳章獲得者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在國家表彰的20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有8位是清華校友。
在清華大學,有一個人名氣很大,被稱之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他就是陳寅恪,一位百年難得一見的才子,也是令人敬佩的國學大師。
同時,陳寅恪也是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他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之所以提到陳寅恪,是因為他作為出題人,為入學前的學生出了一道題,還着實難倒了很多平日裏不可一世的學霸們。
雖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陳寅恪出題卻乾淨利落,言簡意賅。他只出了一個上聯,而且還只有短短三個字:“孫行者”。
這要是給我們看,那確實摸不着頭腦,這是對聯?我們平日裏接觸到的對聯,那可都是長長的兩句,畢竟春節要貼春聯,都不陌生。
而且在《鐵齒銅牙紀曉嵐》,《唐伯虎點秋香》這些電視劇和電影中,也見識過文人們對對聯,這好像完全不一樣。
筆者才疏學淺,斗膽查了一下對聯的歷史淵源。這對聯看似簡單,其中門道還真不少,包括有“難聯”,“合字聯”,“頂針聯”,“拆字聯”,“同韻聯”,“無情對”,“疊字聯”等等。
這正是驗證了那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短短三個字的上聯,一般人認為這根本不是對聯,卻不想這就是對聯中的“無情對”。
“無情對”,要求上下聯每個字都要相對,但是內容要做到“絕不相干”。這裏上下聯雖然可以天南地北胡侃,但最終也要符合對聯的條條框框,而且仔細分析之後,還得有一定聯繫,對仗工整是最起碼的標準。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無情對”確實很經典,比如上聯:“三星白蘭地”,下聯則是:“五月黃梅天”,你品,你細品。是不是看起來互不相干,但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再比如上聯:“三竺六橋九溪十八洞”,下聯:“一茶四碟二粉五十文”。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在文人手中可謂是玩轉得如魚得水。
言歸正傳,陳寅恪的這個上聯一出來,很多人都直搖頭,成了典型的狗咬烏龜,無從下口。
但有一個人卻給出了十分經典的答案,下聯是這樣的:“胡適之”。來細品一下,孫行者和胡適之其實都是人名,大家都明白。“胡”對“孫”,都是姓;“適”對“行”,都含到達之意;最後兩個字都是虛詞,所以對仗很工整。
答出這個下聯並得到了滿分的人,就是周祖謨。他祖籍浙江杭州,是非常有名的語言學家。11歲入北京師範學校,後轉入成志中學。
193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附中高中男部,1932年畢業後,同時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和清華大學英語系,這水平實在是太牛了。
對於中文系的考題,其實很多都沒有固定的答案,給的答案也只是參考性的。比如陳寅恪給出的參考下聯為:“祖沖之”。相比之下,這個答案貌似更加厲害,但周祖謨能夠對出自己印象中的下聯,獲得滿分也在情理之中。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