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代狀元的後人隱居深山狀元府,守護着祖宅無水無電乞討度日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經典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琵琶記》
眾所周知,在古代科舉制度下,狀元的身份非同凡響。作為古代寒門子弟翻身的唯一方式,科舉制度意義非凡。曾幾何時,多少學子為了在科舉制度中嶄露頭角,不惜苦讀無數個日夜。對於古代學子而言,狀元堪稱少年時的夢。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倘若可以拔得頭籌,他的前途和未來可想而知。要知道,古代時期科舉狀元的含金量要遠遠高於如今的高考狀元,他相當於全國第一。所以説,能夠獲得狀元的人,都是當時公認的人才。

毋庸置疑的是,古代的狀元,無論是身份還是地位,都是天下學子中的佼佼者。那麼,古代狀元的後代,他們生活的又該當如何呢?是否可以蒙受祖上的榮光?
其實,這一切還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分析。正如這位清朝的狀元之後,卻淪落為流浪漢的牛詩靜,他的故事剛好向世人詮釋狀元之後的人生。
一、一舉成名天下知
據相關資料記載,牛師靜的祖先曾經出現過兩位進士及第的顯赫人物。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牛家先祖的地位可見一斑。尤其是,牛師靜的先祖牛風山曾考取道光十三年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高中狀元。可以説,牛風山的前途無量,可謂是榮耀一時,直到後來,牛風山更是一路攀升,官至清朝武將總兵。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考上狀元可謂是光宗耀祖,普通的學子可以因為高中狀元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常情況下,高中狀元也就意味着實現人生的騰飛。並且,這個騰飛將會帶領整個家族實現質的飛躍。
當時,高中狀元的牛風山為人隨和,在中狀元返鄉之後從不騎馬,見到街坊四鄰笑臉相迎,見到長輩也是先磕頭問好,展現出非常的謙虛的樣子,可以説,牛風山在當地深得民心,堪稱是一個優秀的父母官。

原來,明月坡牛氏家族在牛風山之前祖祖輩輩都是普通的農民,而牛風山是讓牛氏家族興盛起來的第一人。在牛風山進士及第後,他曾在虎牢關中帶領當地的民眾一起對抗捻軍,並且出資重新翻修虎牢關。由於牛風山貢獻突出,所以得到朝廷的讚賞,並且被封為武功將軍。
直到後來,牛風山調任至甘肅任涼州中營遊擊、追加副將軍。因訓練部隊,守衞邊疆有功,特晉升為總兵,為四世一品封贈,可世襲罔替。
然而,牛家的輝煌不只是牛風山一人締造的,除了牛風山,他的大兒子牛思瑄也是創造牛家輝煌的關鍵人物。作為牛家第二個狀元,他在書法界享有極高的地位。相傳,此人在楷書書法方面造詣極深,其文章更是得到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賞識。
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經為康百萬家裏獻牌匾,後來這一塊牌匾也被稱之為“中華四大牌匾之一”。最後,牛思瑄進入翰林院工作,擔任文職,正式開啓與父親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客觀的説,牛家在清朝後期也是非常輝煌的,他們的子孫也曾蒙受祖上的光輝。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發展,牛家的輝煌早已經物是人非。

二、狀元之家的落寞
一百多年前,隨着清朝的落沒和覆滅,狀元的含金量也是直線下降。晚清時期,清朝尚且還有一些名聲和地位,等到清朝末期,狀元便只剩下一個名頭。從一定程度上來説,當時的狀元已經不適應晚清政府的發展。也可以説,在清朝末年,即便是狀元也沒有用武之地。
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在中國存在一千多年的選官制度,宣告着結束。對於許多的學子而言,科舉制度的覆滅也讓他們為之奮鬥多年的夢想破碎。無數人因為科舉制度的取締而癲狂,甚至是無所事事。
在科舉制度廢除以後,清朝已經獲得功名的狀元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等到1911年,清朝宣統皇帝宣告退位,清朝狀元以及很多狀元,都迎來政治生涯的盡頭,畢竟新政權絕不會輕易接納前朝的讀書人。
而曾經一門兩進士的牛家,卻因為科舉制度和清朝的覆滅,也逐步走向衰落。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許多像牛家一樣的家庭,都因為清朝的覆滅而走向衰落。加上時間的推移,曾經狀元之家的輝煌便不復存在。
然而,作為曾經狀元之家代表的牛家,也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光芒。如同現在的牛詩靜,則正是落寞狀元之家的完美體現。

三、狀元之後的衰落
作為文武狀元的後人,牛詩靜自小便享受過無上的榮光,在村子裏,他一直被祖先的光芒籠罩,不管是村裏人還是外邊的人,總是聯想起來牛詩靜的祖先。在不知不覺中,牛詩靜也成為了當地的名人。
如今,在現在虎牢關西的南屯村飲馬溝裏,有一副牛風山的壁畫。而牛詩靜所居住的地方是他們祖先所建設的狀元府。當時的牛鳳山被皇帝欽點為武狀元之後,可謂是風光無限,原本村裏破舊的老房子已經無法與其身份相提並論。為此,村裏人特意給牛風山修建了一座宅院,也就是狀元府。
據悉,如今的牛詩靜已經七十多歲,但依舊過着極其普通的生活。僅僅從他的穿着打扮上來看,完全看不出他是文武狀元的後人。尤其是如今牛詩靜的生活方式,更是無法讓人理解。
一直以來,牛詩靜都居住在祖先居住過的狀元府,在這裏,牛詩靜過着沒有電,沒有水的生活。別説是狀元之後的光芒,牛詩靜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都難以達到。即便如此,牛詩靜仍在這裏快樂的生活着,似乎,從沒有任何的事情能夠影響他心中的快樂。
客觀的説,牛詩靜就像是一個乞丐,但是牛詩靜這個乞丐絕不是無所事事,以乞討為生的乞丐。相反,他是擁有國家補助的人,並且他把自己的補助全部留給需要幫助的人。然而,他所展現出來的乞討,也是別人主動贈予,主要是食物,其實也是為了突出對牛詩靜的尊敬。

作為曾經狀元的後人,牛詩靜的生活和品質都是獨具一格的。尤其是他以“乞討”為生,卻將自己的錢財捐出去的做法,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不過話又説回來,牛詩靜恰恰用這樣的生活方式展現出他獨特的一面。
對於牛詩靜本人,村裏人都非常的尊敬,把他當做靈魂般的人物。可以説,牛詩靜走到哪裏,便吃到哪裏,這也是村裏人對於牛詩靜最好的敬重。雖然方式簡單,但卻將對牛詩靜的敬重展現的淋漓盡致。
結語:
準確的説,牛詩靜作為曾經狀元的後代,他們家族昔日的榮光已經不復存在。不過牛詩靜可以從某些角度繼承家族的憂國憂民的傳統,足以見得牛詩靜的優秀之處。可以説,對於牛家而言,牛詩靜此時的狀態也是他們值得驕傲的地方。
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時間對於一個家族所帶來的影響。正所謂:“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在時間齒輪的推動下,任何人和事都會悄然消失。
參考資料:《琵琶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