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16天簽訂,這麼急的原因是?
16世紀以前的沙俄,還是一個封建的農奴制國家,領土也不大,位於歐洲,和中國相隔萬里之遠。到了16世紀後期,沙俄開始不斷向東擴張,西伯利亞逐漸落入沙俄的手裏,到1632年,也就是明朝末年,沙俄已經擴張到勒拿河流域,並且對黑龍江流域虎視眈眈。因為清朝的崛起,沙俄對清朝還不敢太過放肆,畢竟清朝統治的東北不是西伯利亞那種無人區。
《尼布楚條約》簽訂的背景
難道沙俄就這樣放棄了嗎?並不是,如果是那樣,就沒有後來的衝突。為了入侵黑龍江流域,沙俄專門建造了雅庫茨克城,作為入侵中國的主要基地。之後不斷有沙俄人滲透到黑龍江流域,收集情報。1643年,一支雅庫茨克城軍隊,共有132人,沿着勒拿河向南行駛,他們的長官為戈洛戈。入侵者越過外興安嶺,進入黑龍江流域,對當地百姓進行殘酷的掠奪,被當地人稱為“吃人惡魔”。
由於清朝正努力地向中原進軍時,一時間無法顧及沙俄的入侵。1644年,清軍入關後,戰事主要來自關內。直到康熙年間,清朝平定了三藩之亂後,終於要解決沙俄入侵東北的問題。東北地區,清朝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將軍、黑龍江將軍,管理整個東北,包括如今的外東北。面對沙俄的入侵,清朝多次警告和交涉,依舊無法改變沙俄的行為,康熙帝也認識到只有武力才能解決東北的問題。
雅克薩之戰的爆發
在交涉無果後,康熙決定採用武力解決問題。清朝的統治者為康熙,而沙俄的統治者是著名的彼得一世,也就是彼得大帝。兩位強者交鋒,比的就是對戰爭的控制和決心,以及智慧。由於沙俄的不斷入侵,佔領了雅克薩城和尼布楚等地,為了此次戰爭,康熙派人前去偵查沙俄的軍事實力,最終得出只要三千兵力,紅衣大炮二十,就能奪取雅克薩城,清軍將領是郎坦和彭春。
雅克薩之戰前後爆發了兩次,1685年,康熙命令彭春前往雅克薩城,擊敗俄軍。清軍從璦琿出發,水陸並進,在彭春的指揮下,1685年5月25日,擊敗沙俄侵略者,收復雅克薩城。俄軍撤到尼布楚,清軍加固了雅克薩城後,也回撤。沙俄看到情況後,再次出兵攻打雅克薩,再次奪得此城。康熙大怒,次年再次出兵征討沙俄侵略者,最後清軍包圍雅克薩城,使得俄軍死傷無數,到1688年徹底結束戰爭,最終沙俄同意協商解決邊境問題。
《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戰爭的失敗,迫使沙俄不得不重新面對清朝這個強大的對手。最後只能用條約來解決中俄兩國東部邊界的問題。但條約的簽訂,並沒有那麼順利,1688年,原本計劃在沙俄內的色楞格談判,後來因各種因素,於1689年,改成在尼布楚談判。俄方代表是戈洛文,中方代表是索額圖。由於喀爾喀蒙古北部的西伯利亞地區被噶爾丹佔領,導致清朝暫時無法劃定中段邊界線。
一開始,索額圖便提出以貝加爾湖和勒拿河為界,往東地區是屬於中國的,往西是沙俄的。沙俄肯定不會同意,而沙俄的要求是以黑龍江為界,清朝更是不可能同意,幾番談判無果。在半個多月的談判中,雙方逐漸亮出自己的底線,清朝最開始的底線是: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江一河,皆為中國之地。也就是説整個黑龍江流域,所有支流的經過的地方,必須是中國的。
經過多次劍拔弩張的談判,雙方最終確定了兩國東段的邊界,以格爾畢齊河,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以南,南方廣大領土,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都是中國領土。作為清朝和沙俄簽訂的第一個條約,使用的國名是:中國,中國這個國號開始登陸近代史各種條約之中。不過條約並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尼布楚地區並沒有收回來,被沙俄佔了去。
雖然簽訂了條約,但沙俄入侵中國的野心並沒有放棄,時刻準備着再次入侵,由於在西部問題,沙俄把更多的兵力放在西部,遠東地區無法保持大規模的兵力。當時簽訂條約中,清朝並不知道沙俄在西部面臨的狀況,在和奧斯曼帝國爭奪黑海出海口時,戰爭激烈,同時也在爭奪波羅的海,根本無法做到再和清朝開戰,所以拖到後面,不僅清朝急了,沙俄也急了。如果清朝再堅持一下,説不定沙俄真的會以貝加爾湖和勒拿河為界。
當時許多民族在沙俄的統治下,起義不斷,他們想要聯合清朝代表團,一起抵抗沙俄,特別是喀爾喀蒙古,在面對噶爾丹的東征時,被迫選擇進入漠南,而不是西伯利亞,可見民心所向,畢竟和沙俄相比,遠東這些民族的文化,和中國的接近,沙俄才是外來的,帶來的還是野蠻的掠奪。在談判期間,沙俄看到這也心驚,在兵力上,清朝是有優勢的,還有各民族的支持,軍民的結合,讓清軍處於優勢中。
但只有16天,條約就簽訂了,或許有人認為,雙方確定一些邊界在哪,然後就可以簽訂條約了。談判並不是這樣的,首先,己方不會一下子亮出自己的底牌,雙方會在試探對方的態度,在邊境這種重大的問題上,並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如果不是有特別的原因,肯定不會這麼急於簽訂條約,而且也不是天天的談,有的談不攏,會隔幾天再談。
清朝為什麼這麼急簽訂《尼布楚條約》?
這裏就涉及到清朝所面臨的局面。早在清朝準備反擊沙俄前,康熙剛平定三藩之亂不久,所要面臨的局勢異常複雜,西有準噶爾汗國,北有沙俄,內還有反清復明的勢力。在這種情況下,準噶爾汗國首領噶爾丹來勢沖沖。在康熙眼裏,準噶爾汗國的問題大於沙俄問題,只因噶爾丹在東征中,推進的非常快,喀爾喀蒙古根本擋不住。
急於簽訂條約後,康熙就開始對噶爾丹進行軍事打擊,1690年,簽訂條約第二年,就開始對噶爾丹進行了三次遠征,史稱:三徵噶爾丹。不過,事情總會有兩面,壞的一面,就是準噶爾汗國給清軍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好的一面,促成了喀爾喀蒙古成了清朝的版圖。由於噶爾丹不斷對喀爾喀蒙古進行軍事打擊,佔領了大部分領土。
此前的喀爾喀蒙古,只是臣服於清朝,並沒有內地官員到此駐守,是屬於一個國家的。噶爾丹擊敗喀爾喀蒙古政權,迫使他們南遷,也就是説,康熙三徵噶爾丹時,喀爾喀蒙古政權已經沒有了,當康熙三徵噶爾丹時,也就是在開疆拓土,在三次軍事打擊下,噶爾丹死去,清朝不僅收復了整個喀爾喀蒙古,還獲得準噶爾汗國一些領土,也直接變成兩個國家的接壤。從1690年到1696年,三徵噶爾丹宣告結束,清朝獲得龐大的領土。
從康熙這麼急發動對準噶爾汗國進行軍事打擊,可以看出,準噶爾汗國已經成了清朝巨大的隱患。雖然準噶爾汗國進攻喀爾喀蒙古,是為了奪得人口和領土,也沒想過要和清朝開戰。但從一個統治者角度來看,誰也不知道將來的局勢會怎麼樣,將威脅扼殺在搖籃裏才是最好的結局。但急於簽訂條約,也喪失了貝加爾湖和勒拿河為界的以東龐大領土,實在是一種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