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登基後,為何不肯立結髮妻子為後,甚至不願承認她!
古代皇帝登基後,一般會將生母尊為皇太后,將結髮妻子封為皇后。結髮妻子也就是正妻,都知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但三妻之中,正妻只有一個,其他只能稱為“偏妻”或者“下妻”。而《陔餘叢考》中考證:“小妻、傍妻、下妻、少妻、庶妻,皆妾之稱也。”因此不管男子娶多少妻妾,正妻都只有一個,她的地位是最高的。
而作為皇帝的正妻,便理所當然是皇后的不二人選。比如李淵登基之後,雖然結髮妻子竇氏已去世,但他仍然追封竇氏為皇后,李世民登基後,也晉封結髮妻子長孫氏為皇后,後來李顯、李旦登基之時,都追封了結髮妻子為皇后。
僅從唐朝來看,大部分皇帝都會封結髮妻子為後,這是不變的傳統,可有一位唐朝皇帝,卻偏偏特立獨行,那就是唐代宗。唐代宗登基後,就不肯立結髮妻子為後,甚至不願承認她,這是怎麼回事?
(唐代宗李豫劇照)
當唐代宗李豫還是廣平王的時候,就娶了崔氏為王妃。崔氏的母親是韓國夫人,而韓國夫人,則是楊貴妃的親姐姐,也就是説,崔氏是楊貴妃的侄女。有了這樣一層關係,崔氏能嫁給李豫為王妃,就不足為奇了。
韓國夫人仗着和楊貴妃的關係,沒少參與皇室的婚姻,幾乎壟斷了李唐宗室的婚姻介紹生意。當時的宗室子弟想要結婚,就必須去賄賂韓國夫人,以及她的妹妹虢國夫人,因為只有經過她們介紹的人,才能嫁給宗室子弟。
不僅宗室子弟的婚姻被她們壟斷,就算公主、郡主要出嫁,都必須由她們來介紹對象。説白了,她們就是李唐宗室的御用紅娘,不過她們收的介紹費,可比普通紅娘貴多了,要是數目不盡人意,是很難娶到或是嫁給滿意的人。
“諸王子孫凡婚聘,必先因韓、虢以請,輒皆遂,至數百千金以謝。”——引自《新唐書》
(李豫劇照)
崔氏是韓國夫人的女兒,自然將來的夫君就要是最優秀的,韓國夫人將宗室子弟挑選了一遍,最終選擇了廣平王李豫。不得不説,韓國夫人的眼光確實很好,李豫不僅是一表人才,還文韜武略,又是太子李亨的長子,將來極有可能繼承皇位。女兒嫁過去以後,説不定將來就是皇后了。
最終在她的一手包辦下,崔氏就這樣成了廣平王妃,成了李豫的結髮正妻。李豫一點都不喜歡崔氏,但是礙於背後有楊貴妃撐腰,也只能默許這段婚事,其實他們的婚姻,就是皇室最常見的政治聯姻罷了。
崔氏嫁給李豫之後,雖然是正妻,但始終得不到李豫的寵愛,因為這時李豫心中已經有人了,她就是沈氏(相傳名為沈珍珠,史書無記載)。沈珍珠雖然是妾室,但受到李豫的寵愛,她還為李豫生下一子,名為李適(音同“擴”)。
(沈珍珠劇照)
沈珍珠受寵,但家中無背景,自然只有被崔氏欺負的份。崔氏仗着韓國夫人和楊貴妃撐腰,不僅常常欺負沈珍珠,對李豫其餘妾室也十分刻薄,史書上就記載崔氏為人“性頗悍妒”。
李豫原本就不喜歡崔氏,而且李豫一直痛恨楊國忠禍亂朝綱,對楊氏一族恨之入骨,就連同更加討厭崔氏了。如今見崔氏對其他人也十分刻薄,便更加不想理她。李豫不待見崔氏,崔氏便更加氣憤,她甚至連李豫都要一起欺負,還用孃家勢力來威脅李豫。
崔氏常常這樣鬧,導致公公李亨的壓力也很大,李亨身為太子,更加不敢得罪楊氏,不然哪天他們攛掇唐玄宗廢太子,就大事不妙了。於是李亨只好勸李豫,讓他對崔氏好一點,李豫為了父親着想,也只能忍受着崔氏的囂張跋扈。
(崔氏劇照)
李豫就這樣一直忍着,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唐玄宗在慌亂之下,帶着妻兒逃竄到四川,李豫和崔氏也在其中。到了馬嵬坡的時候,眾人起兵誅殺了楊國忠,然後逼迫唐玄宗處死楊貴妃。隨着楊貴妃的去世,楊家勢力徹底衰落。
這下崔氏沒了靠山,李豫自然就不必再忍受她,不過念在結髮之情,李豫仍然帶着崔氏逃亡。只不過沒有孃家撐腰,崔氏就再也囂張不起來了,她自己也變得十分鬱悶,漸漸身體也垮了。
崔氏跟隨李豫一路逃亡,後來李豫跟隨父親到了靈武,李亨在眾人的擁護下,在靈武登基為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等回到長安之後,崔氏就去世了。
“初,妃挾母氏之勢,性頗妒悍,及西京陷賊,母黨皆誅,妃從王至靈武,恩顧漸薄,達京而薨。”——引自《舊唐書》
(崔氏與李豫劇照)
寶應元年,唐肅宗李亨去世,李豫繼位,是為唐代宗。
唐代宗登基後,並沒有像唐朝歷代皇帝那樣,追封崔氏為皇后。崔氏生有兒子李邈,史書記載其:“好學,以賢聞。”然而因為母親的關係,他失去了皇帝嫡子的身份。唐代宗最後立沈珍珠的兒子李適為太子。由於之前戰亂的時候,沈珍珠與唐代宗失散,於是等他登基後,一直在派人尋找沈珍珠下落。
結果直到去世,也沒有找到沈珍珠,後來李適繼承皇位,是為唐德宗。唐德宗也用盡一生時間尋找母親,可惜仍然無果。
結果直到去世,也沒有找到沈珍珠,後來李適繼承皇位,是為唐德宗。唐德宗也用盡一生時間尋找母親,可惜仍然無果。(崔氏與李豫劇照)
李豫和崔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然而這本就是一場政治聯姻,所以不存在幸不幸福。其實雖然李豫不滿楊氏一族,但如果崔氏能夠收斂一些,用真心去温暖李豫,説不定還會得到對方的憐惜。可她偏偏要用最強硬的手段,親手將丈夫越推越遠,只能説這樣的結局,也是她一手造成的。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