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908年的南山寺古柏和殘塔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經典

■高小我專欄 ■

1908年,俄屬芬蘭探險家馬達漢考察秦州時,這樣描述南郭寺:

城南數里遠的地方,有一座寺廟建築羣——南山廟,廟旁有一座因地震而倒塌了的寶塔遺蹟,應該建於唐代時期。寺院裏有兩棵歪斜的粗大柏樹,可能也是同一時期的。寺廟的大殿裏有一尊塗漆泥塑大佛,裸露着肚子。奇怪得很,菩薩被塑成一個張嘴大笑的人,臉上帶着一種無法形容得意洋洋的表情。但四尊圓瞪着大眼、面目猙獰的人物,看上去沒有一點兒得意洋洋的樣子。這四尊佛像供奉在兩壁佛台上,每人的左腳下踩着一隻翻肚子躺着的蛤蟆或一個人,被踩的人當然更沒有得意洋洋的表情了。在一側殿裏,有一尊大卧佛,但比我在甘州看到的卧佛要小很多……離南山廟一小段路,那裏有一座古墓,一位唐代的將軍——李廣(應為西漢名將),死後葬在這裏。

馬達漢這裏提及的南山廟即南山寺,今名南郭寺,他描述院內迎面見到的彌勒佛,説其得意洋洋的表情“無法形容”。“四尊圓瞪着大眼、面目猙獰的人物”則是四大天王。

在南郭寺,馬達漢拍攝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兩棵歪斜的粗大柏樹”,這就是南山古柏。資料載,南山古柏又名春秋古柏,栽種於春秋時期,同根分為三枝,北側一支較短的已經枯死,其餘南北兩側各一枝完好存活,經C14測定,得知此樹樹齡為2500年,與中國的孔子、印度的釋迦牟尼屬同一時期。詩人杜甫於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來南郭寺時,就稱其為“老樹”,詩曰“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明末清初書法家、詩人王予望有詩:“出門有興便貪山,老柏青蒼護酒顏。已是雙株看不足,翩翩鶴影又飛還。”吟詠的便是雙株老柏,並且枝頭還有白鶴等瑞禽。

從馬達漢拍攝的照片看,南山古柏早在1908年就已經分作南北傾斜的兩株樹了,一枝向南一枝向北,成倒八字的長勢。

1908年,南郭寺古柏。

值得注意的是,馬達漢為南郭寺隋塔殘塔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這是隋塔最早的影像。隋塔此後再次被拍攝時,一直要等到1920年。

塔,又名浮屠,是梵文的音譯,起源於古印度。據佛教典籍記載,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火化出許多晶瑩明亮、五光十色、擊之不碎的珠子,稱為舍利,於是,弟子建塔供奉,永志感念。

南郭寺卧佛殿院中就有舍利磚塔一座,俗稱“隋塔”,是隋代廣建寺塔時的產物。這座塔共七級,通稱七級浮屠,古語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即指七級舍利塔,言其功德之大。

在中國歷史上,隋朝廣建佛塔,隋文帝楊堅在位二十四年,“前後營造寺塔五千餘所”(范文瀾《中國通史》)。史學界認為,中國所有帝王中,分佈舍利、建塔立寺、寫經造像、延僧講習,無過於隋文帝者。其分舍利建塔之舉,更為特殊。隋文帝直接選擇了印度的護法之王——佛教大力歌頌的轉輪法王——阿育王為榜樣,是以阿育王的氣魄來“弘法護教”的。仁壽元年(公元601年)6月13日,隋文帝60歲生日的這一天,下詔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阿育王所建84000塔,是在一日同時修起的,隋文帝仁壽元年的起塔,也是“限10月15日午時,同時下石函。”詔書指定“秦州於淨念寺(麥積山)起塔”。建塔的式樣均按“所司造樣,送往當州”的標準樣式建造。各州建塔及奉迎裝藏佛陀舍利時,天空大地種種瑞相層出不窮,《法苑珠林》中對此記載頗詳,稱“秦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木開花。入函,光照聲贊。”靜念寺也就是今麥積山瑞應寺。

南郭寺隋塔即是隋朝廣建佛塔的產物。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正月,隋文帝第二次頒詔分舍利於秦州、陝州、恆州、杭州等53州建塔,安葬舍利,儀式規模一如前式。詔書講“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也就是説,麥積山屬第一次分舍利並註名建塔的寺所,而南郭寺地處州治,而且是已具規模的古剎,符合建塔條件,屬第二次未注寺名者範圍,是由州所定的建塔寺所。據《天水城建志》及有關史料記載,秦州南郭寺建塔時間是仁壽二年(公元602年)農曆四月八日。《秦州志》記載:南郭寺隋塔建於“隋文帝仁壽二年,為七級舍利塔。”據南郭寺塔梁記載,塔竣工於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四月八日。也就是説,此塔建造時間達15年之久。

1908年,南郭寺殘塔。

隋塔建成後幾經頹廢,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由寺僧惠寶修建磚塔二級”,修建時惠寶稱他見塔上鑲嵌一塊小石碣,碣上鐫刻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隨即抄錄上報官府,原詩碣又砌藏於塔內。這座隋塔後經幾次坍塌與修復,宋代發現的李白詩碣已不知去向。傳此詩即為李白所作《南山寺》詩,其中有“東泉澄沏底,西塔頂連天”句。“西塔”指塔的方位,即大雄寶殿西側、卧佛殿之前。不論此詩是否屬於偽作,作者寫這首詩時肯定是看到了古塔雄姿。

天水處在中國兩條地震帶交叉點的附近,據統計,歷史上曾遭受7級以上地震9次,因此,南郭寺隋塔受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鞏昌府判官謝鑑參觀南山寺,發現寺院缺兩座配殿,“遂生歡喜心,願補其缺。”此時,秦州知州姜光胤“驅五馬飛馳而至,且攜酒飲我,於是同趺坐老樹下”,探討修配殿之事。此時的隋塔是什麼情況呢?“甚傾圮頹敗,而巍然鉅觀之意猶存”(文見謝鑑撰《建南山寺二配殿卧石紀事碑》,下同)。也就是説,雖然看上去很頹敗,但仍然巍然聳立,成一巨觀。於是,謝鑑、姜光胤共同商量修繕隋塔事宜。姜光胤介紹此塔:“有説焉,是塔初建無可考,有宋重修,銘石俱在。而石所不載者,傳雲有讖言——重修落成之時,即微有崩陷雲。後當遇地震而得復壞,壞後即遇一節鉞元老為之復新。”

由此可知,隋塔宋以前就已經被震毀了,宋代重修,但重修的時候相傳有讖言,説塔落成之時就微微有所崩陷,以後遇到地震會毀壞,後來會遇到一位“節鉞元老”重修。節鉞者,符節與斧鉞,古代授予官員或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誌,此處是姜光胤恭維謝鑑的話。

謝鑑等人1658年重新修繕了隋塔後,又過了一個世紀,到了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直隸秦州新志》輿圖部分“州境全圖”畫出的南山寺中,隋塔又是殘的,説明這一百年當中,隋塔又受到了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損壞。此時南山寺的現狀是:“南山寺在南山之曲,將及巔,揹負幽林,前臨耤水,亦勝地也。前殿有卧佛,後有古銅佛像三尊,當院有古柏,別院有清泉,杜詩所謂‘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也,前有佛塔,亦古物。”

由以上資料可知,馬達漢1908年拍攝的“一座因地震而倒塌了的寶塔遺蹟”即隋塔已經殘缺了至少半個世紀。

令人不解的是,馬達漢拍攝的不是隋塔整體,而是塔的底座部分,這使人誤認為馬達漢的主要拍攝對象是殘塔腳下的龍爪槐。也許在馬達漢看來,此塔上部殘破,影響畫面的美觀,故不攝於畫面。

無論如何,這是隋塔留下的第一張照片,比通常所見民國九年(1920年)天水大地震後秦州城最早的照相館經營者趙仰嵃拍攝的南郭寺殘塔照片更早,所以顯得無比珍貴。

【來源:新天水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