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五國相王的標誌是什麼 五國相王的背景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五國相王的標誌

五國相王是指公元前323年魏國的公孫衍提議魏王發起的為對付秦的合縱策略,請魏、韓、趙、燕、中山相互稱王。其目的是貫徹合縱的策略,試圖以此聯合五國的力量與秦、齊、楚等大國對抗。那麼五國相王的標誌着什麼呢?

五國相王影視劇照

五國相王對魏國而言是一大勝利,自從五國國君行相王儀式以後,齊國擔心這一聯盟勢力對本國不利,於是便加以破壞。齊國藉口中山國小,沒有稱王的資格,提出聯合趙、魏廢中山國的王號。趙、魏沒有同意,依然支持中山稱王。齊國再生一計,關閉同中山國往來的通道,並提出讓中山國割平邑給燕國和趙國,請這兩國一起出兵攻打中山國。燕、趙也未中齊國的計。齊國破壞"五國相王"的聯盟的計劃終未得逞。中山國在當時來説只是箇中等國家,齊國反對中山稱王的理由就是"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之國也,何侔名於我?"還有在這以後稱王的宋國,也是個二等國家。像這樣的二等國家都稱了王,説明了周天子在諸侯國中的影響幾乎已經相當微弱。事實上,到了五國相王前後,幾乎所有的大小諸侯國都已稱王。

五國相王標誌着各諸侯國“挾天子以令諸侯”爭霸政權時代結束,國與國間的兼併時代開始,周天子共主地位徹底喪失。各諸侯們不但在實力上,而且在名號上也與周天子沒有區別了。禮義失去束縛,一切以利害為轉移。

各國的實力由於國家改革變法的不同,以及各國外部發展條件的不同,國與國之間的力量逐漸分化。雖然此時的戰國七雄中還沒有一個國家能憑自己的實力兼併其他國家,但兼併進而統一眾諸侯國已經成為幾個大國的追逐的目標。所以自此以後的戰爭更加激烈、殘酷,戰爭規模也越來越大,時間也越來越長。戰爭在此時已經不單單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了,還關係到其他國家的安危。戰爭的影響已經越出國界,各國在發展實力的同時,都十分重視外交。因為外交策略運用得恰當與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外部條件,對國家的政治軍事影響巨大。

當時各國間類似於五國相王的這種合縱連橫的政治鬥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

五國相王的背景

五國相王是指在戰國中期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這五個主要諸侯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王位的事件。那麼五國相王的背景是怎樣的呢?

五國相王故事圖片

話説五國相王發生以前已經有多個國家先後稱王,先有魏國和齊國的徐州相王,後面有秦秦惠文王自立為王,魏國和韓國的相王等等。之所以會發生這些諸侯國稱王,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是天下共主周王朝的敗落,周朝“貧且微”,再無法擔當號令天下的重任。第二,魏國的由於戰敗連連導致的國力大減,無法擔任中原政治霸主的地位,而又沒有其他國家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威望,可以號令天下諸侯朝周天子。第三,天下各國三分五裂,自立為王,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惜發動戰爭,各國鬥志鬥勇,各種連橫合眾的拉攏結盟策略橫生。

徐州相王以後,齊國對魏國停止了進攻魏國。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大增,魏國是阻擋它向東發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國不停地攻打魏國。

公元前328年,秦軍攻打魏國,奪得蒲陽。秦國國相張儀用計放長線釣大魚,向秦王提議把蒲陽歸還魏國,並派秦國公子繇到魏國當人質。

不久,張儀跑到魏國遊説魏王:“秦國如此厚待魏國,魏國不可以失禮於秦國。”魏王中計,把上郡十五縣(今陝西省楡林東南)和河西重鎮少梁送給了秦國。秦國接着又攻佔魏國河東一些地區。此時,魏國所依憑的河山之險大部喪失。秦國在與魏國的戰爭是勝利連連,聲威大增。

公元前325年,為了抵抗秦國(也為了防備齊國),魏國先與韓國互相稱王,同年,趙國新君趙武靈王即位,魏國韓國到趙國朝見新王,重結三晉之好。

秦國國相張儀在公元前323年與齊、楚的大臣在齧桑相會,欲聯合齊國、楚國,向魏國進攻。

魏國國相公孫衍在這種形勢下,建議魏王廣結各國,對抗之。魏惠王採納這一建議,於是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約集韓、趙、燕、中山5國稱王,其他四國也出於自我保護一起與魏國組成五國聯盟。

五國相就是在這些背景下發生的。由此可見,五國相王是當時魏國和其他四國的政治選擇,他們有着各自的處境而作出的國與國之間的聯盟的決定。同時,也是時代變遷的必然結果。當時,戰國七雄全部稱王,其他的不論大國小國幾乎都紛紛稱王,包括一些二流的國家。

五國相王的過程

五國相王是魏國發起的,聯合戰國中期另外四個主要諸侯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王位的事件。那麼五國相王是怎麼發生的呢?五國相王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五國相王影視劇照

話説在戰國中期以後,周朝實力已無力掌管天下,向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魏國由於連年征戰,屢次戰敗,國力大損,也無力擔當中原政治霸主,而齊國雖然逐漸強大,但是聲威無法和當年的魏國相比,亦無法號令天下諸侯共朝周天子,這些各種客觀原因的積聚,開始了天下眾諸侯開始自稱為王,互稱為王的時代變遷。

此時的天下各國,戰事頻頻,運用拉攏和孤立其他國家的連橫合眾外交政策,各種鬥智鬥勇。

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大增,魏國則是阻擋它進一步向東發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國對魏國展開了一系列的進攻。

公元前328年,秦軍攻打魏國,奪得蒲陽。秦國國相張儀先向秦王提議把蒲陽歸還魏國,並派秦國公子繇到魏國當人質。

不久,張儀又跑到魏國遊説魏王:“秦國如此厚待魏國,魏國不可以失禮於秦國。”魏王中計,把上郡十五縣(今陝西省楡林東南)和河西重鎮少梁送給了秦國。秦國接着又攻佔魏國河東一些地區。此時,魏國所依憑的河山之險大部分喪失。秦國在與魏國此後戰爭是勝利連連,聲威大振。

秦惠文君於公元前325年稱王。而魏國也加緊了外交活動,打算與眾諸侯合縱結盟共同御秦國。

公元前325年,為了抵抗秦國(也為了防備齊國),魏國先與韓國相王,結盟。同年,趙武靈王,即位,魏惠王帶着太子嗣,韓宣王也帶着太子倉到趙國,在信宮朝見新王,目的是結三晉之好。

秦國國相張儀在公元前323年與齊、楚的大臣在齧桑相會,欲聯合齊國、楚國,向魏國進攻。

魏國國相公孫衍在這種形勢下,建議魏王廣結各國。魏惠王採納了這一建議,公元前323年,會同韓、趙、燕、中山5國互相稱王。這5國中,魏、韓已先稱王,在這次集會中只是對趙、燕、中山3國新尊為王,且5國相互承認為王。其他四國出於自我保護一起與魏國組成五國聯盟。

此便是戰國中期的的"五國相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