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那些年被賣到廢品站的東西,誰能想到再看它得買票進博物館呢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經典

大家都知道,咱們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水平不是很高,人們的基本生活可能都得不到相應的保障,以及那個時候對文物保護的意識並沒有那麼的強烈,所以大家為了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就會變賣一些東西,當然咱們的文物也不能倖免。而且在那個時候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他們買的就是文物。

新中國成立初期應該就是50後那一輩的人了,在我小時候我還記得我媽給我説過,我姥姥家有很多項鍊,元寶什麼的,後來也是當時家裏窮,就賣了換錢,用來維持生活。但是那個時候怎麼可能能夠想到他們賣的廢銅爛鐵在現在來説就是收藏者們的愛好品了呢?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被賣到廢品站裏的國寶,並且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這個第一件要介紹的呆在廢品站裏的國寶,就是我們看到的是迷裏迭河謀克之印,現存於哈爾濱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他是金代完顏阿骨打時期的官印。金代的官印是非常的稀少的。其實關於這個文物還有一個小插曲。
那個時候也是有人把它賣到了廢品站,而廢品站的老闆見到之後就認為只是一個不常見的東西,就把它拿給他的孫子玩。而他的外甥女見到之後,認為這是一個文物,因為他外甥女是哈爾濱大學的歷史系的學生,所以就把它拿到了他們學校,讓她的老師張教授辨認。張教授只知道他是一個官印,但是具體是那個時代的並不知道,於是就把它帶到了哈爾濱文物局。文物局的專家看完了之後,就説這是一個金代的官印,是阿顏完骨打時期的,於是就要把它收回去。
但是這個時候,老爺子就不幹了,畢竟已經知道了是國寶,所以就死活不同意文物局的人把它帶走,後來還是他外甥女,他兒子,文物局的人三顧茅廬才打動了他,無償捐獻給了博物館。

另外還有很多在廢品站裏呆過的國寶,就比如這個是一個戰國時期的青銅鳥蓋瓠,現存於陝西曆史博物館,也是一個極為罕見的藝術品。我們都知道,在商周時期,這個青銅器是比較常見的,所以商周時期出土的大部分就是這個青銅器。
另外我們還有新石器時代陶鷹鼎,現存於國家博物館裏,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將新石器時代陶鷹鼎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足矣看出他的重要性。大家可能會疑問,新石器時代的器物怎麼會保存的這麼的完整呢?這主要還是我們老祖宗的功勞啊。但是大家知道嗎?這個新石器時代的陶鼎竟然在廢品站裏被當做餵雞的盆來使用的。

還有就是這個是西周班簋,現存於首都博物館。西周班簋內底鐫刻共計198字銘文,記載了有關周成王時代伐東夷國之事,史無記載,此簋銘文內容可補史籍的不足。這段銘文使西周班簋除了成為傳世青銅器中難得的特例之外,還因其卓越的文獻證史功用而享譽一時。
接下來是何尊和大禾人臉紋方鼎。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叫做中國,那麼中國這個詞又是怎麼來的呢?就和這個何尊有一定的關係,這個何尊現在在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館,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並遷都新都成周。這也是在廢品站呆過的,而他的發現也是偶然的情況。

它是一個叫陳堆的人發現的,在他家房子的後院,後來陳堆把這件器物又交給了陳湖,因為陳隊要出門去固原,在然後陳湖就把這件器物賣給了廢品站,後來博物館的人看到了,就報告給了博物館的館長,博物館的館長就派人來查看,後來確定了這個青銅器就是西周時期的一個青銅酒器,於是就把這個青銅器以30塊錢買回了博物館,也就成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裏第一件青銅器。
為什麼會給大家介紹這些文物呢?當看到這些文物的時候,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震撼,就是我們古人能夠製造出這樣精美的文物,而另一個感覺就是感到慶幸。我不知道大家了不瞭解廢品站的一個運營流程,他賣到廢品站以後並不等於他就完了,他會運到全國各處,進行二次販賣,然後會進行銷燬重新制作,如果沒有我們的文物學者發現這些文物的話,那麼我們可能就不會再看到他們。

相信大家看到這裏的時候,就已經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要去廢品站轉悠一圈了。大家可能都感覺聽到廢品站這個詞的話,腦海裏的第一印象就是髒亂差的代表。其實隨着這幾年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廢品站的整治有了明顯的效果。所以,現在的廢品站已經不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個廢品站了。
現在的廢品站就像超市一樣,各有各的特點。另外,還希望大家抑制一下自己內心的激動,因為這幾年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大家對文物的認識,廢品站裏已經很少會出現文物了。所以,廢品站雖然是個變廢為寶的好地方,但是,大家如果沒事別去瞎轉悠了,小心被老闆趕出來。雖然沒有了文物,但是老物件還是有的,就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東西,現在孩子們看不到的縫紉機,爺爺抽的大煙鬥,奶奶用的織布機等等一系列東西,如果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領着你們家的小寶貝去感受一下七八十年代的美好。

當然説了這麼多,初心並不是給廢品站打廣告,而是希望大家能夠正確的對待文物,以及在看到文物的時候有一個正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