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們為什麼要參加“西部計劃”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經典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這是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口號。自2003年團中央等四部委開始聯合實施西部計劃以來,這個口號已經被30餘萬名大學生志願者用青春去踐行。今年,西部計劃要開啓它的第18個年頭。

參與西部計劃的絕大多數的志願者都曾被問到同樣的問題:為什麼要去?面孔不一、性格各異的年輕人們對於自己的西部計劃“初心”給出了林林種種的回答。

説到底,西部計劃是站在十字路口上的一種選擇,關於“我”走出校園去向何方的千萬種選擇中的一種。每一個剛剛揮手告別母校的20多歲的年輕人都在考慮着 “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都有許許多多的嚮往,想去最發達的地區,希望得到更高的報酬,這是經濟學教給我們的最基本的決策邏輯。但同時,我們也需要去思索,我們的國家、民族在召喚着什麼樣的人,以及在這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力跑中,我們要扮演一種什麼樣的角色。恰好,西部計劃這種選擇,是一個可能的、能將國家命運與個人前途的緊密結合的奮鬥座標。

這種選擇是一種時光奔騰中“接續奮鬥”的出發。過去的十七年中,在祖國西部發展建設的宏偉篇章中,在一個個欠發達區縣逐步發展起來的前行進程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無數西部計劃志願者奮鬥的身影。他們跨越了大山、江河、沙漠、荒原而來,他們用自己微小卻熾熱的努力,將青春的熱血信仰熔鑄成基層建設的堅實依靠,把國家的發展方向變成了肩上的使命責任,代代接力。青春給予到每一個人時是吝嗇的,但因為年復一年這些到西部來的青春腳印,所以我們看到的古老的土地上奮鬥者的身影才是永不磨滅的年輕。已有前行者,更待後來人。西部計劃這種選擇,呼喚着伸出手接過這17年來始終熊熊燃燒着的火炬的果敢,也期待能踮起腳把這份光亮送到更高處的擔當。

這種選擇是一種琳琅世界裏找尋與祖國同頻共振的心跳的堅定。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這一年,選擇參與西部計劃的志願者們將既是西部所有貧困區縣脱貧摘帽的見證者,更有可能本身就成為這一偉大事業的參與者,用自己的雙手去托起一份嶄新的希望,在描繪美麗中國發展藍圖的大業貢獻一份自己的青春力量。志願者們常説,“用一到三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情。”為何能終身難忘?或許正因為這一段不長但足夠用力的西部計劃時光是行進在民族復興的浩蕩洪流中,在實現自身的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在讀懂自己的國家,讓自己有更明晰的成長方向。家國所繫,我之所行。西部計劃這種選擇,充盈着永不能忘卻的“我與祖國共同成長”的浪漫記憶。

這種選擇是一種黃楊厄閏處誓要把磨礪變收穫的樂觀勇敢。一個人要“做成一番事業,做好一番事業”,絕不是輕輕鬆鬆就能成的。在每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的服務過程中,所需要面對的一定不只有平坦大道,會有崎嶇、有溝壑、有險灘、有山林。西部計劃是一種奮鬥的生活,它會幫助你在一路披荊斬棘的過程中塑造自我的意志品格,有夢想有抱負的青年們會將這段基層歷練種充斥着的一切考驗,一切艱辛變成成功路上的“墊腳石”,在一次次的磨礪中去提升自我的本領、堅定心中的信仰,觸碰遠方的星辰,讓自己終能成長為“好樣的”新時代中國青年。石以砥焉,化鈍為利。西部計劃這種選擇,經歷了自會有無盡的收穫,體驗過自會知其中的樂趣,酣暢淋漓後也便明白來這一遭的價值所在。

這種選擇是一種人云亦云時依舊追尋心中樸實理想的清醒。“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鬥無悔。”這句話肯定的正是大學生志願者們在今天這個誘惑太多而信仰太少、虛偽太多而真誠太少、從眾太多而理想太少的網絡時代裏仍然堅定地願意去、敢去、能去最艱苦處,去人民中間踐行理想、矢志奮鬥的“壯舉”。這其中的理想,“不僅是隻身趕路時抬頭仰望的理想,更應該是託底扶弱時伸手彎腰的理想。”志之所定,行之所倚。西部計劃這種選擇,期待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帶着這樣的理想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趕來,這些理想定能如江海般匯聚起“愛國、勵志、求真、勵行”的能量,讓“西部計劃志願者”的這張名片更加閃光。

青年當立志,立志在四方。這個春天,西部計劃等待着選擇它的青年人,這羣年輕人們將和過去選擇成為西部計劃志願者的那些面龐一樣,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去向西部的各基層單位報到,去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帶着一片樸實的“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的真心、一份“祖國需要處,皆是我故鄉”的勇氣、還有身體力行地向着最艱苦處出發沒有猶豫和回頭的背影,去找尋“我要做什麼樣的人、祖國需要什麼樣的我”的青春答案。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在西部計劃的服務中,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的每個人,也一定都能書寫自己別樣精彩的人生。在其中成長曆練的每一分鐘,都一定不會後悔,也不會留有遺憾。(通訊員 徐貴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