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靜江府城的子城建於唐朝,全城選址在山與水之間比較平坦的位置,東濱東江,江水是從北邊向南邊流,可以直達陽朔,江面也非常寬廣,水流較快,可以航船,城的四周都是挺拔秀麗的山峯,西面與北面的山緊挨城邊,城內也有幾座山,其餘地勢平坦,府城南面緊靠南陽江。
靜江府城主要就是利用大河來作為城池的防禦設施,分別以東江、南陽江防禦東南邊。
靜江府城還利用大山來作為城池的防禦設施,夾城的北城,新城的北城均建在山腰與山頂,這樣就構成了半山城的氣勢,最後成為“山城”與平地城結合的形式。城內裏面的山,可以作為制高點,建設望樓觀察城外的一舉一動,城西山峯修建烽火台,可以加強防禦。總之,全城選址可以説是依山築城、臨水築城,城在山水之間,攻守兼備,靜江府城是南宋的戰略重鎮。
城池軍事防禦佈局
靜江府城的形狀是一組南北方向的矩形,子城方形,靜江府治就是建在這裏;內城矩形,建子城的時候在東南角佔用了一塊,這才成了枴棒形;夾城是連接到內城之外;新城則是接在最北端,西面展出舊城外二十米左右。
外城是舊城的防禦城,因而做一個長條狀,其實新城、外城以及南外城都是為了防衞子城而建,全城修築並不是很規整,主要是從軍事上考慮的。
全城在東西方向防禦較強,道路通達,所以東西兩面開門多,主要幹道是南北向的,連接兩個門,凡城門均建在主要的交通道路上。城門部位的防禦措施,在重要的城門口外部,對着城門另有一座建築,這有利於對城門部位的防守,在最重要部位的城門處還加大建設甕城,運用火器防禦。
城池內部的防禦,衙署,也是從軍事防禦的角度考慮的。全城的保衞中心是府城、府治,一切防禦設施都是為了保衞府城,府城即子城,內有府治所在地、靜江軍所在地、調用提刑司,是靜江府的核心。
內城設有轉運司及官府住宅,以及些統治階級上層居民房舍,夾城內居民較多,設立了一些大的服務機關,如桂林驛等,其他部位都是駐軍的兵營,如右軍寨等。
新城實際上是一座軍城,軍衙門南定寨、戍軍寨、武台等都設在這裏。南外城是後來增修的防禦性的外城,其中也設有一些機關衙門。西外城建有親兵寨、小教場、臨桂縣衙等,在城外正西還設有烽煙樓。城內建築採取以子城、內城為中心的佈置方式,一切重要建築都建在子城內,子城位於靜江府城的偏東南方向,因為東南方安全,城的中部、北部與西部全為駐兵與營地。
防禦性建築
甕城
靜江府城中有兩座大甕城,一為夾城北門大甕城,右邊進入;一為西外城西門大甕城,左邊進入。甕城是一種城防工程,靜江府城是防禦中心,是重要部位,需要加強,所以建設大甕城。
甕城的歷史可上推到漢代,保留到今天的有漢長城玉門關的大甕城,是最大的一座甕城,平面方形,長12米,寬12米,四壁為夯土牆,東北角有土梯,可上下。內蒙古額濟納旗的北城牆部位,也留下一個甕城,藉此可窺知漢代甕城的式樣。
唐代大甕城可以安西縣的鎖陽城大甕城為代表,有北城兩個,南城一個,西城一個,甕城開口左右不等。宋朝城市繼續建造甕城,元明清各時期的城牆,甕城就更多了。
團樓
全城的團樓共有七座,其中有南外城西南角一座,內城西北角一座,夾城西牆一座,新城西南角一座,西外城三座,全設在西城的城牆上。團樓為圓形的角樓,也叫轉樓,一般建在城的轉角處,可以説是角樓的復缽,可用來防禦三方面的敵人。
敦煌漢長城附屬建築中的大方盤中也有角樓,這説明漢代城牆建有角樓。唐代鎖陽城四角轉角部位建有角樓,西夏城池四個轉角也建有角樓,宋代書籍中已有關於團樓的記載。
硬樓
靜江府城的硬樓,實際就是馬面樓,也叫馬面,硬樓沿城牆建設,平面方形,有兩種式樣,一種突出於牆面,全城有28個;一種與牆面平行,利用城牆做樓,有10個。從硬樓上可以三面觀察與攻擊敵人。
漢代就建有硬樓,漢代壽昌城北牆,有硬樓一個。唐代鎖陽城四面城牆,都建有硬樓,東牆三個,西牆四個,南牆五個,北牆五個。宋代軍事書籍記載有硬樓,靜江府城石刻圖可以印證這些記載。靜江府城的硬樓,即在馬面上建設固定樓層,四面開窗,上為平頂。
護城河
知道為什麼叫城池?就是因為有城、有池,池大多指的就是護城河。挖土築城,必然出現城壕,城壕引水又利於戰備防禦,這就形成了護城河,靜江府城東臨東江,就利用江水作為天然的護城河。南城利用南陽江為護城河,西城和北城也都有護城河。
靜江府城與護城河之間有一道陽馬城,實際外城城牆比府城牆低小,又有磚石砌築,在軍事上有利於防衞,凡在重要的城門部位,陽馬城的城牆都圍繞城門來建設,構成一個大型的城。陽馬城同時還做出虎蹲門五座,以利防守,從過去發掘的古城看,陽馬城這樣的實例還是不多的。
街道規劃
靜江府城的街道規劃也是從城防建設着眼的, 一條大幹道貫穿全城南北,從鎮嶺門經朝宗門進至順慶門,是全城的中軸線。東西方向貫穿全城的道路只有兩條,一為東江門至平秩門,一為就日門至寶賢門。
其餘道路均為穿半城的丁字頭路,共八條,都不是直通的,全城並有小型斜路三條,總的來説,是南北向路少,東西向路多。
道路規劃的特點鮮明,靜江府城的丁字頭路最多,拐角路多,路端對着一座建築物,路彎曲,不通城外。從漢代就有這種修築城市街道的方法,到了宋代更是普遍使用,規劃這種道路主要是從軍事上考慮的,這樣,當敵人攻入城內時容易迷路,就不能及時佔領全城。
靜江府城圖標岀的橋樑很多,但沒有固定的橋樑,只有浮橋,也就是臨時性的橋, 城市之內架設浮橋,是我國古代城防工程的一項重要措施,浮橋可拆、可架、可守、可攻,十分靈活。
其他建築羣
靜江府城的子城,緊臨東江,是全城風景最好的地方,靜江府的上層人物,經常在此遊覽,所以在這一帶利用城牆硬樓的平頂,建設了一些遊覽觀賞建築。
例如雲水台,意謂雲水之間的建築;
水雲亭,觀覽東江水勢流雲的亭子;
逍遙樓,做成八角形的樓閣;
雪觀樓,建在內城城河之上,在此可觀覽江水翻騰之勢;
癸水亭,建在伏波山的北邊,城牆做成八角形,上端建設癸水亭;
凡是遊觀建築,各城樓台都突出牆面,成為一座又連牆又獨立的建築。
其實靜江府城的其他標誌性建築並不是特別多,相比東京城、長安城、洛陽城要少很多,就連一些寺院、廟宇、高塔都相當少。
總結語
靜江府城不同於其他城池,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座防禦性的城池,全城無論從哪個建築來看,都是以防禦為目的,比如城牆建築、瞭望建築、軍寨建築、衙門建築等都是如此。
整座城池是以石塊為基礎砌成,內部是夯土,這也是宋朝建築城池的基本方法。
靜江府城圖
從靜江府城的防禦能力來看,確實是城池中比較典型的,從古人對城池的城池佈局以及內部規劃,都是相當合理的,現如今只剩下遺址,唯獨剩下的《靜江府城圖》還在,這是現如今保存時間早又有特色且比較完整的大型城市地圖,對研究宋代城市建設、和軍事佈防具有重要價值。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中國城池史》張馭寰著
《古建築勘察與探究》張馭寰
【抄襲必究,歡迎關注、評論、點贊、轉發,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歷史知識,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