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雲神談二五
如果你問每一個人,問他覺得現在的教育應試嚴重還是自己小時候嚴重?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的答案是現在更嚴重。
我們都知道素質教育重要,都知道快樂更重要,教孩子學會做人更重要,但卻沒有人能夠走出來。
教育被社會裹挾着前行,陷入應試怪圈,變成軍備競賽。但,這又是全社會合力挖的一個大坑,每一個人都被迫站着看戲,儘管與坐着相比看得並不清楚。每一個人都是囚徒,陷入了“囚徒困境”。
本文字數:1530字
閲讀時間:5分鐘
品嚐到了知識改變命運甜頭(準確來説應該是高考改變命運)的“考一代、考二代”父母就想讓子女複製自己的成功道路,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那些夢想。
兄弟姊妹多的時候,家長會根據家庭情況和孩子的特點能力“因材規劃”,讓他們朝不同的職業方向發展,兄弟姊妹幾個中有人讀書,有人學手藝,有人種田,有人經商……,並不是所有的兄弟姊妹都擠獨木橋都走高考這一條華山路。
1982年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後,絕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小孩,大家都認為“輸不起”,策略都是“All in”全部壓上,從十月懷胎就開始胎教,就怕“輸在起跑線”上。
之後是千方百計進最好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環環相扣,一場接一場,一場都不能輸,一場輸了可能所有的都輸了。對於家長們來説就兩個字:難、累。
正如何帆老師所言,家長之中,“直升機父母”越來越多:他們天天在孩子頭上盤旋,對孩子的每步選擇都要親自過問。這一代家長還在進一步升級,他們已經從“直升機父母”變成了“推土機父母”:不僅要關心和過問,還要親自上陣,掃平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一切障礙。
應試教育的進度和教材都是統一的,答案是死的,學生就是靠背知識點、追求標準答案考出高分、考上大學,至於這些知識有什麼用,怎麼用,老師不會講,學生也沒有時間想。
而一旦學生走上社會,要面對的真實問題往往是條件不太完備、沒有標準答案,需要的是自己從各種可能的選擇中去尋求解決方案。這也意味着,應試教育模式和真實世界之間,存在一道巨大的鴻溝。
應試教育告訴你面對問題時一切皆有答案,且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真實世界很多問題沒有答案,即便有,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只一個答案,且無好壞對錯之分。
生物的演化告訴我們,某一個方面的性狀得到獎勵,得到正向反饋,就會不斷的加強這方面的性狀,而其它方面卻會被削弱。
我們常説的“讀憨了”、“高分低能”就屬於這種情況:從小學開始我們就不斷的強化應試技能,一切以分數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中考、高考),這樣就漸漸形成了考試本能和應試策略,而其他方面的能力則逐漸減弱,甚至消退(例如家務能力)。
現在的應試教育就像一列瘋狂奔馳的列車,大家都知道不能這麼跑,可無法改弦易轍,也不敢踩緊急剎車。這麼多年來,每一次教育改革,本意是希望減少教育負擔,但改革的結果,莫不是教育負擔更重,而且一次比一次重。
應試教育何時會終結?
何帆老師説不撞南牆不回頭,到撞到牆的那一天,他的預判是20年後。
這一天就是現在的90後00後10後當了父母,勇敢地走出應試教育的囚徒困境,不再讓子女去複製自己的高考道路(他們的經歷證明:此路並非坦途,上了大學前景也並非一片光明)。
再加上我國從2016年1月1號開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到了90後00後10後當父母時,他們的子女也不再是獨生子女。
他們教育子女的理念會與60後70後80後的我們截然不同。他們的價值觀念會更加多元化,更加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去接受統一的社會標準。到那個時候,他們就會放棄這一代父母認為天經地義的教育理念。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曾經説過,新的科學真理不是靠説服反對者而獲勝的,而是因為反對者都下台了,新的一代成長了起來,新的科學真理才獲勝的。
教育理念的轉變也會遵循“普朗克規律”:應試教育的終結,不是因為曾經相信應試教育的父母改變了想法,而是因為不相信應試教育的新的一代終於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