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知名教育機構,曾對國內40位高考狀元進行家庭背景調查,結果發現他們中有85%的學生來自城市,而父母為公務員的比例遠超其他職業。
寒門再難出貴子,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才有越來越多的“家庭背景崇拜”,認為出身於高知家庭的孩子,在學習上一定是“高人一等”的。
直到這位北大副教授對自家女兒進行無情吐槽後,大家突然覺得,“心裏好受多了”。
北大副教授吐槽女兒學習很無奈,“沒辦法,天道”
俗話説,“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都説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家長的一言一行,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孩子。父母是高學歷,孩子一般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可現實就是如此“打臉”,北大一位博導、教育學院的副教授吐槽起自己的女兒來,可謂“無情”。
他和妻子都是北大畢業生,絕對的高材生,自己小時候是神童,6歲時就能背誦新華字典了,夫妻倆的智商可以説碾壓大部分的人,然而到了女兒這一代卻“瘸腿”了。
女兒學習成績平平,在給她輔導功課時,這位北大的高材生也和普通父母一樣,會有深深的無力感,頗有些無奈的意味。
看到女兒的現狀,父親仰天長嘆,“這是天道,沒辦法!”一席話説得網友哈哈大笑,表示聽完後心裏“平衡了”。
他還提醒各位父母必須認清一點現實:大部分的孩子,在大概率上都是普通人,早點認清,對於父母和孩子來説都有好處。
丁教授再次發聲:我拿北大教授的女兒,和一個農民的兒子在做對比
這位北大副教授姓丁,自從他火遍全網之後,還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沒成想用這種方式火了。可事實上,他説出的恰恰是大部分家長的焦慮——如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
後來,丁教授再次發聲,也坦承了自己的“攀比之心”。他自認為已經解除了各種攀比之心,結果還是存在一個問題。
“我仍然每天在拿一個北大教授的女兒,和一個農民的兒子在做對比。”
記者接着發問,“農民的兒子就是你自己吧?”
“對!”丁教授斬釘截鐵地回答,這番對話也是讓人笑彎了腰,以往教授總是那種不苟言笑的形象,如今被丁教授徹底打破,大家也喜聞樂見。
這位寶爸説,因為總拿自己和女兒做比較,所以對孩子就會比較急躁,但一些“規制”教育不能丟,比如品行!在學習當中不會沒關係,要細緻、認真和勤奮。
糖媽一直很贊成一句話,叫人生的三個階段——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兒女的平庸。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老話透露出來的育兒觀,值得學習
這句俗語背後隱藏着很深的生活智慧,也是幾千年來的經驗之談。
聰明不要“用盡”,給別人留份餘地:為人處世,不要機關算盡,難得糊塗;別人做錯事了,多一份寬容之心,也是給自己留條後路,有大格局的人才能走得更遠;更不能仗勢欺人。
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做事情要掌握一個“度”,不能只想佔便宜不吃虧,給兒孫樹立個好的榜樣。
不要逼迫孩子“太緊”,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優秀的基因自然想遺傳給子孫後代,然而太過心急反而會“逼壞”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存在,有他們各自的志向和特長。
父母因勢利導就可以了,不要將父輩、祖輩幾代人的心願,全都壓在一代人的身上來完成。
就像電影《你好,李煥英》所説,“我的女兒,只要她健康快樂就行了”。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究是個普通人,該清醒了
日本有部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跟蹤拍攝了13個孩子,他們家境各異,有的家境普通,有的來自中間階層,家長無一例外都對他們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現實卻“夢碎一地”。
孩子們長到28歲的時候,並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來,而是一羣普通的人,在做着普通的工作,過着有人間煙火氣的“平凡生活”。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無法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至少他們應該比父母優秀。事實上,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智商中等,不會“高人一等”。
還有一句話叫做“時勢造英雄”,機遇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孩子能夠平安、快樂地過完一生,不是每位寶媽懷孕時的願景嗎?為啥生出來後就改變想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