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初心,是一生不可缺少的豪情
作者:黛珂
唐詩的河流中,從初期的“
在開元、天寶之年,有多少耀眼的詩人橫空出世。他們把酒言歡,出謀劃策,建功立業,將自己一腔熱血付與盛世,取得了令其滿意的答卷。如此看來,詩人和詩的歷史在這一時期已經上演到了高潮。不過,若是缺少了精彩的落幕,完美的劇情也會大打折扣。
中唐這幾位主演中,元稹被冠以“渣男”的惡名,延誤至今。白居易也因婚姻不幸、蓄養歌妓而時時遭人“挑逗”。韓愈與柳宗元可稱完人,品德高尚,大公無私,以古文宗師的身份成為後世學子楷模。
而説起劉禹錫,他在文章上雖不如韓愈、柳宗元那樣大有名氣,卻也極具特色。記述寫實,針砭時弊,不落言筌。至於詩作,從表意上看,與元稹、白居易不相上下,但它內在之中又隱藏着一股非凡氣勢。這股氣勢非白、元二人所具有,它來源於作者自身的精神世界。也就是這一氣勢,讓劉禹錫從諸多的詩人中脱穎而出,成為繼李杜等人後又一位詩歌大家!
劉禹錫的故事,應從唐代宗大曆六年(即公元771)説起。這一年,劉緒在嘉興任鹽鐵轉運副使,他兢兢業業,治事有序,在地區頗有名望。唯一的遺憾就是膝下無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雖然這“無後”二字有着多重解釋,但是從古人的生存觀念來看,養兒防老,這顯然已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一天早上,劉緒的妻子盧氏告訴丈夫説:“我昨日晚間做了個夢,夢見大禹賜給了我們一個兒子。”丈夫起初對這件事並不在意,但沒過多久,盧氏果然懷孕了,並於次年(772年)生下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子。彼時,劉緒想起夫人的話,遂引用《禹貢》中名句:“
喜得禹錫之後,劉緒夫婦再未添丁。於是,劉禹錫成為了家中的獨生子。雖然作為家中獨子,但古人的教育目光絲毫不差於今人。劉緒雖然家境殷實,有錢有勢,其妻又是頗有名望的范陽盧氏。然而這一切的結果,便使他對兒子的教育更為嚴格。
九歲這年,剛剛啓蒙的小禹錫在父親帶領下登上了何山妙喜寺,拜訪有名的詩僧皎然與靈澈。皎然是謝公謝靈運的十世孫,字清晝,人稱晝公。其詩歌詠山水,清逸出塵。流傳後世最廣的當屬那首《尋陸鴻漸不遇》:
通過一首詩,使陸鴻漸這位不知名的隱士從此流芳後世。皎然的詩力可見一斑。至於靈澈,只需看他那首《天姥岑望天台山》,便可窺之一二:
靈澈和皎然就如那隱藏在雲霧中的兩座高峯,有時遁匿不見,有時又華頂當空。令當時後輩無不仰止!
貞元七年(791年),和所有渴望入仕的學子一樣,剛剛弱冠劉禹錫也負笈來到了那個人人嚮往的長安。此時的長安城,因為飽受戰亂,繁華已經不比當年。大街小巷充斥在一股秋日的蕭瑟中,彷彿在漸漸地等待寒冬到來。
幾月遊賞後,劉禹錫結識了韓愈、李絳、柳宗元等一批文友。隨着他四處拜訪和行卷,朝中的一些大臣和名士也紛紛注意到了這個頗有才華的年輕人。次年,李絳、韓愈等人中了進士,劉禹錫頗為激動,想着像他們一樣進士及第,為國所用。不過,對於明年的那場考試,劉禹錫還是心存憂慮。畢竟,像韓愈這樣的文豪也是一考再考,直至三考,才得中進士。這條光明而敞亮的大道看起來並不容易過。
所幸,有一些大人物的鼓勵和支持,比如著《通典》的杜佑、太常博士權德輿。劉禹錫在京城名氣大漲,胸中也有了底氣。第二年春天的貢院考試結束後,每日遂攜酒賞花、踏青出遊,等到三月皇榜公佈,他的名字深深地烙在了上面。彼時,劉禹錫感覺自己的人生無比幸運。而和他同一天登榜的,還有柳宗元。兩人此時雖相識不久,但志趣相投,已經有過幾次詩文上的探討。此次同登金榜,若從後來的人生閲歷看,該是一種怎樣的緣分啊?!
考中進士後,劉禹錫回鄉省親。彼時,當年那個跟隨父親上山拜師的孩童已經二十三歲了。母親得聞兒子將歸來,早已為他挑選下一位知書達禮、品貌賢淑的女子。這位姑娘是河東裴氏族人,名雅卿。初聽這個温潤的名字時,你彷彿就會覺得,這是那才子佳人愛情中必不可少的符號。
劉禹錫聽從了母親安排,很快就與裴氏成婚。婚後夫妻二人相親相愛,無比幸福。此時,人生的大事已經完成兩件。不過,在劉禹錫心中,他那從孩童時期就立下的志向才剛剛步入征程。
貞元十一年(795年),在通過吏部的考試後,劉禹錫被授以太子校書之職。太子校書的工作就是為太子推薦閲讀書目。不過在推薦之前,得先進行審閲,因為太子所讀書類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的思想,甚至未來國家的決策。劉禹錫身負重任,不敢有絲毫懈怠。每日只沉溺在圖書館中,不聞他事。不久,他認識了一位思想激進的朋友。此人便是太子侍讀王叔文,後來永貞革新的首腦。
與王叔文進行一番酣暢淋漓的交談後,劉禹錫胸中那一腔熱血更加奔騰了。此時,王叔文的身邊已經聚集了一大羣鋭意改革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代表人物有韋執誼、韓泰、柳宗元、凌準、呂温、韓曄……經過多年策劃,如今萬事俱備,只欠太子李誦這場東風了。可惜在這關鍵之時卻出了岔子。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於會寧殿。此時,本該順利繼承皇位的太子李誦於數月前突然中風。這一病相當嚴重,不僅無法站立,還喪失了語言能力。這樣一來,就為宦官弄權提供了口實。
唐代的宦官專權從玄宗開始就有了趨勢,到代宗時已經手握軍權。此時的神策中尉俱文珍更是如此。他和薛盈珍等宦官以太子病重為由,要求讓廣陵王李淳繼承皇位。李淳是李誦的兒子,即後來的唐憲宗。雖然由兒子代替病重的父親繼位,看起來並未不妥。但雙方心裏卻有不同的算盤。
對宦官來説,廣陵王對他們的態度較為友好,而對王叔文等人卻十分厭惡。這其中的緣由,一方面可能因為眾為革新派人物太過積極,常常私下議事,已有拉幫結派之勢。另一方面,據聞王叔文曾向李誦建議廢其儲位,並令劉禹錫起草詔書。李淳得知焉不記恨?而若由太子繼位,情況就截然相反了。
就在王叔文與宦官諸人爭執不休時,李誦強撐着病體登上了皇位,堵住了悠悠之口。不日昭告天下,是為唐順宗。不料這時,在劉禹錫身上卻發生了一件憾事。根據他在《傷往賦》序言中所言:“予授室九年而鰥。”可見,第一任妻病逝時,他應是三十二歲左右。
順宗皇帝登基後,王叔文為首的一批有志之士立即緊鑼密鼓地開始了革新。這場計劃已久的改革從財政上開始入手。同時,他們起用了杜佑等一批威望較高的人作排面,開始了官員調配。
杜佑被任命為檢校司空,兼領度支鹽鐵使。這不過是個虛職,重要大事仍由革新派領導班子裁決。王叔文正月被順宗任命為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後,又任度支鹽鐵副使,掌握鹽鐵利權。
劉禹錫時為屯田員外郎,兼判度支鹽鐵案。凌準由翰林學士參度支,調發出納。陳諫為倉部郎中。程異為揚子院留後,亦參鹽鐵事。與王叔文相交已久的韋執誼被擢升為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負責制置文誥,管理六部,推行新令、監督執行。柳宗元為禮部員外郎,掌管禮儀、享祭、貢舉。王伾為左散騎常侍、翰林學士,與皇帝最為親近,藉此之由傳達聖意。
這些措施與後來王安石設立的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意義相似。目的就是任用一大批擁護新政的人員,通過強有力的措施推行變法。這個陣容看起來十分強大,絲毫不輸給後來的熙寧變法。不過,王叔文等人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癱在牀上的順宗皇帝。此時,欲擁立廣陵王繼位的那羣宦官們,正在精心醖釀着一場血雨腥風的改朝換代。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初四,只當七個月的卧牀皇帝李誦,下發了禪位詔書,傳位給太子李純(李淳為太子後改名純)。這一切的背後皆是由宦官操縱的。
雖然革新派派對此大為不滿,但是很快,貶謫的詔書就到了。八月五日,李純下詔,將王伾貶為開州司馬,王叔文為渝州司户,馳驛發遣,即行遞解出京。九日登基帝位。接着又下詔,將劉禹錫貶為朗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凌準為連州司馬,陳諫為台州司馬,韓曄為饒州司馬,韓泰為虔州司馬,程異為郴州司馬,韋執誼為崖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到達朗州任上不到一年,聽聞王伾病逝、王叔文被賜死的消息,劉禹錫心中騰起一股難言之痛,似乎也預感到了自己的未來。
元和元年(806),憲宗皇帝大赦天下。許多流官被徵召回京。劉禹錫的心中也蕩起一絲喜悦。然而很快,這絲喜悦之情就被無情的冰水熄滅了。八月,憲宗下詔:左降官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等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這宣佈着,這些人的前程,在憲宗一朝已基本定性。
劉禹錫初聞詔命,自然有些失望,不過,這也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他知道,憲宗李純是個斤斤計較的人,因為過去的事情,一時很難寬宥他們。但是作為一個三十五歲的中年詩人,他的路還很長。
在朗州這樣的荒僻之地,卻也絲毫不影響結交新朋友。劉禹錫很快便與刺史宇文宿,名士董頲、顧彖成了知己。他把家宅安置在沅水畔的招屈亭邊。當年屈原駕着駟車東奔西跑,後來又懷着一顆熾熱的初心投身於汨羅江中。當地百姓感念屈子風骨,希望他的魂魄能夠月下回來,遂建了招屈亭。
對劉禹錫來説,屈原自然是心中的大英雄。不過,他不會像屈原一樣投身沅水,而是選擇繼續活着。雖然朝廷捨棄了他,但他不能捨棄自己。而且他相信:這一切都是暫時的,有朝一日時機成熟,定可以再回朝堂,實現理想!
平日無事時,劉禹錫就和宇文宿、董珽、顧彖一塊兒在招屈亭喝茶飲酒。酒酣耳熱之後,隨性寫下幾句遊山玩水的詩句。待到初春之際,興致勃勃地和眾友一起去尋訪桃花源。桃花源究竟在何處?恐怕連陶淵明自己也未必知道。劉禹錫一行頗費周折,卻也沒找到那個“初極狹,才通人”的洞口。這件事雖然有點遺憾,不過,他很快就體會到桃花源中的奧秘了。
中秋之夜,刺史宇文宿邀請劉禹錫在桃花觀賞月。推杯換盞、酒過三巡後,月亮顯得格外明亮。想到遷謫來此已快一年,劉禹錫心中略有一絲苦澀,望着那可愛的月亮,不由地詩興大發。
在第一任妻子不幸病逝後,劉禹錫續娶了福州刺史薛謇之女。薛小姐雖然從小養尊處優,但就和後來的朝雲一樣,沒有因為朗州地遠而選擇放棄。相反,她的誓言就如温庭筠後來所説的,“共郎長行莫圍棋(為妻)”。薛氏以她的深情與堅韌,為劉禹錫的生命增添了一束温暖而短暫的光亮。
元和八年(813),在朗州陪伴劉禹錫度過八個年頭的薛氏,終於耗盡她生命的最後一縷光,撒手人寰。劉禹錫留着淚為她寫下了兩首悼詩。
比起同時代別的男人來説,劉禹錫這樣真性情的就少很多了。他是一個會當着旁人面前為亡妻哭泣的人。一邊哭泣,一邊還在嘴裏訴道:“十年夫妻,你陪我走過了輝煌到落寞的人生,也添下了二子一女。如今一旦離去,且不説未能看見我重歸朝堂而深感遺憾,就是眼前的生活,離開了你,又該怎樣活下去呢?我坐在空蕩蕩的屋子裏,撫摸着搖籃裏的孩子,他還那麼小,誰來給他換洗衣服啊?便是餓了哭喚,又有誰聽能到啊?……”
我常説,朝雲的離去是幸運的,因為不會再有任何一個女人看見東坡先生流落海南島的身影。我想,豁達的東坡也不願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他是懂愛的。劉禹錫不同與東坡,他雖然失去了妻子,但還有一個八十歲的老母親需要贍養。這樣的日子,實在是苦不堪言!
元和九年(814)八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逝,其子吳元濟手握重兵,公然與朝廷對抗。這個從德宗時期就顯著的矛盾,在此時終於爆發了。可是,朝堂上卻找不出一個能領軍作戰的可用之才,想到幾年前憲宗為了彰顯仁德而將程異召回,李吉甫趁此機會,建議將劉禹錫等人一併召回,讓他們報效國家,將功贖罪。同時也彰顯了主上的大度。憲宗考慮再三,聽取了這個建議。
時值秋日,劉禹錫正和竇常坐在高樓上飲酒。幾年前,董珽和顧彖兩位老友相繼去世,這讓劉禹錫的生活少了不少歡樂。元和七年,宇文宿也離開了,竇常來到朗州任刺史。竇常來了之後,百姓安居樂業,集市上的盛況相比前幾年也是大有不同了。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一切在好轉,但劉禹錫的境況卻一點兒沒變。竇常不禁感嘆道:“夢得來此已經九年了。任他世間滄桑變化,對你卻沒一點影響。想到這些,真是令人不勝遺憾啊!”
“説是遺憾,卻也是造化。天意如此,人又何必強違呢?不過,多年見不到老朋友,也不知他們變成什麼樣了?”
“他們一定和從前一樣英姿勃發!”竇常安慰道。劉禹錫持杯相敬,興致高漲,不由吟出一首絕句:
竇常細細品味着,接連拊手稱讚,這時劉禹錫已作出第二首:
在冬天來臨時,劉禹錫病倒了。柳宗元聽聞好友生病的消息,不僅從永州寄來藥方,還請擅長醫術的君素和尚來為其治病。沒過幾日,劉禹錫就康復了。
也許讓他病癒的,除了好友的關心,還與另一件大事有關。十二月,劉禹錫終於收到了等待九年的回京詔書。這對他來説,既是皇帝的寬宥,也是日夜盼望的全新開始。此時,他的心情絲毫不亞於李白早發白帝城時的激動。於是匆匆收拾行李,踏上了歸程。走到汨羅江畔,劉禹錫遇見等候已久的柳宗元。二人心中萬千,有着説不完的話。
柳宗元打趣道:“果真這次苦盡甘來了嗎?”劉禹錫豪氣干雲,望着江上波浪翻滾,毅然吟道:
柳宗元聽罷,多年積鬱的苦澀已沒了大半,立誓似地應答説:“今日重歸朝堂,勢必要將這一腔抱負盡數實現。”於是,也吟出一首七絕來:
數月已去,等到春天來臨時,劉禹錫等人已回到長安。住在故園中,看着新生一草一木,過去的歲月時時在眼前流轉。農曆二月,正是桃花初開之際。在朗時,劉禹錫曾寫過“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的風味民歌。此時若去賞花,第一個去處自然是玄都觀。劉禹錫遂與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人相約至此。
剛入桃林,便有熙熙攘攘的人羣迎面而來。那些人中多是達官顯貴,卻也不乏陰險狡詐、阿諛奉承又無半點才學之人。他們談論着這一些粗俗而輕鄙的話題。其中有户部侍郎皇甫鎛在內的幾個,竟在商議着如何收取賄賂。而這觀中道士,也因為權貴的到來,賺到了不少香油錢。
劉禹錫一路無趣,這裏與朗州相比,彷彿完全置身於污淖中。白居易説:“夢得來此怎可無詩?”白居易這兩年在朝中正得重用,劉禹錫也不顧忌老朋友面子,脱口而出:
是啊,“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一別十年,如今再度歸來,面對的卻是一個岌岌可危的朝廷和一羣爭權奪利的黨人。這怎能讓難中懷志的忠臣沒有一絲的抱怨與不屑呢?很快,他就因這首詩再度被貶,而且連累了朋友們。
元和十年三月,唐憲宗再次下旨,以韓泰出漳州刺史、柳宗元為柳州刺史、韓曄為汀州刺史、劉禹錫為播州刺史……眾人對這突如其來的貶謫一時摸不清頭腦,不過很快就清楚了。原來,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劉禹錫前幾日那首詩惹的禍!
雖然在這些老朋友中有幾人已經埋怨上了劉禹錫,但是沒辦法,他們不得不收拾東西再次上路。只有柳宗元,在接到聖旨後哀痛地向裴度請求道:“夢得有八十老母,今日一去,便是生離死別。人活一世,忠孝不能兩失。我母親已經去世,沒有什麼再分心的,請您稟告聖上,答應我與夢得換一換吧。”裴度聽罷動情地留下淚來。等他一字一句,動容地向憲宗彙報完這件事後。憲宗看了看裴度,沉默了一會兒説:“劉禹錫雖然犯法,但其母無罪。今念在其母無人終養的份上,就讓他改授連州吧。至於柳宗元,看來也是一個仁義之人,就讓他繼續出任柳州。愛卿以為這樣如何?”
苦等十年,一朝再踏貶謫之路。劉禹錫和柳宗元又要在十字路口分別了。此時他們的情義,比起第一次被貶時,不知又增添了多少倍。
柳宗元這次雖然是因為劉禹錫被貶,但他並沒有在意這些。此刻,他更珍視的是二人的情誼。這次一去,不知還有沒有再見的時候?也許自己會死在柳州吧。他不由地吟出一首送別贈詩:
劉禹錫心中如一團烈火在燒,也許是方才的酒發揮勁力了。不過,大腦卻變得異常清醒,再多的酒精都麻痹不了一條痛苦的神經。他含着淚和道:
柳宗元不忍劉禹錫太過傷感,遂説:“夢得,等以後告老還鄉了,我們便住一塊兒,可以天天談詩論文……相信這樣的日子不會遠了。”劉禹錫點點頭,道了聲:“萬分珍重!”接着便惆悵地盯着那葉扁舟,直到它徹底消失在波濤洶湧的江面上。
劉禹錫在連州任上沒多久,朝中便傳來武元衡被刺的消息。關於這件事,他不知該高興還是惋惜?不過,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反而因此加重了。從當今的形式看,朝廷很快就會與藩鎮開戰。果然,元和十二年(817),裴度親自領兵東征了,此次糧草充沛,又無監軍干擾,不僅平定了淮西叛亂,還造就了李愬雪夜襲蔡的神話。勝利的凱歌很快遍傳四野,裴度、李愬成了人人歌頌的英雄。
元和十四年(819),劉禹錫的母親以九十高齡壽終正寢。他辭去官職,回洛陽為母親丁憂。剛到衡陽,又傳來另一件令其難以置信的事——柳宗元病逝了。劉禹錫萬萬沒想到,短短十年,竟被他一語成讖了。此時再多的詩句也無法表達內心的苦楚。唯有引酒澆愁,在冬日陣陣的涼風中,為他灑淚寫下了一篇肝腸寸斷的誄文:
嗚呼子厚!我有一言,君其聞否?
……
嗚呼子厚!此是何事?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孰雲宿草,此慟何極!
……
嗚呼子厚!卿真死矣!終我此生,無相見矣。何人不達?使君終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寧忍此!知悲無益,奈恨無已。子之不聞,餘心不理。含酸執筆,輒復中止。誓使週六,同於己子。魂兮來思,知我深旨!
劉禹錫的這篇誄文,讓人不忍卒讀,不忍再讀。這份情誼,必是莊子與伯牙能夠明白了。
同年,唐憲宗駕崩,死因是丹藥中毒。這時,劉禹錫的轉折又來了。
長慶元年冬,劉禹錫丁憂期滿。經元稹的推薦,授夔州刺史。對柳宗元的兩個孩子,他悉心教導,視如己出。長慶四年(824)正月,穆宗皇帝駕崩,死因和憲宗一樣。至此,朝廷對方士加強了打擊力度。大批道士被遣散流放,京城的許多道觀荒廢一空。不久,柳宗元又被調到和州任刺史。
寶曆二年(826),劉禹錫和州任期將滿,經裴度和李程的推薦,加之敬宗對祖父時的恩怨已經忘卻,劉禹錫終於再次得到回京的聖旨。路過揚州之時,應淮南節度使王播的邀請出席宴會,席間與辭官漫遊的白居易不期而遇。這兩位多年的老友,時已鬢髮蒼蒼。只需稍稍敍上幾句,各自便老淚橫流。酒過杯空,白居易牽着劉禹錫的手臂吟道:
從貞元二十一年(805)起,流落巴楚之間,已二十三年矣。二十三年,人一生最寶貴的青春,就這樣白白蹉跎了。如此一首悲婉的詩,令在坐之人無不垂淚。只有劉禹錫依舊心懷豪爽、面不改色。不須再提虛度的過往,只願迎接來日的曙光。這便是詩人的心態。因見席間眾人頗為傷感,便和了白居易一首詩道:
劉禹錫此詩一出,縱然是如白居易,亦為之傾倒。後來白居易在《劉白唱和集解》中説:“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雪裏高山頭白早,海中仙果子生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句之類,真為神妙,在在處處,應當有靈物護之。”
寶曆二年(826)十二月,剛繼位沒多久的敬宗皇帝死於宦官之手。之後文宗登基,改元大和。劉禹錫回到京城後,任主客郎中。其職責主要是處理外賓接待事宜。春天,又到了一年桃花盛開的季節。劉禹錫策馬來到玄都觀外,信步入門,只見雜草叢生,沒有一片人影。而那當年滿天飛舞的紅花,如今卻連樹也已不在了。於是,他又忍不住生髮感慨:
這次,沒有人能夠陷害他了。朝堂是已經遍是他的好友。昔日那羣蠅營狗苟的權貴,大多都已銷聲匿跡。大和二年(828)秋,劉禹錫升任集賢殿學士。三年後,因厭倦牛李黨爭,出為蘇州刺史。雖是外任,但已經並非貶謫了。
蘇州,是山明水秀、風物清嘉的江南明珠。白居易曾在此做過刺史。劉禹錫來此,秉着造福一方的志向,為蘇州百姓做下了許多好事。後來,當地人建起“三賢祠”,供奉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三位對當地有着傑出貢獻的詩人。
大和八年(834),劉禹錫蘇州任滿,又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又任同州刺史。這年十一月,朝中發生了“甘露之變”。兩年後,文宗喪命,武宗繼位。劉禹錫此時對朝廷已經徹底失去了信心。他不再熱衷於任何事務,除了每日和白居易一起喝酒吟詩,別無他願。
武宗會昌二年(842)秋日,劉禹錫病逝於洛陽家中,官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皇上贈兵部尚書,葬於祖墳滎陽檀山原。
觀其一生,最輝煌的一頁自然應屬永貞革新,晚年雖然官運好轉,但夾雜在牛李黨爭和宦官的罅縫中,畢生理想終未實現。不過對他來説,二十多年的貶謫之路上未曾倒下,無論是老病沉痾,還是孤獨落寞,無論是雨打風吹,還是滄海橫流,他依舊懷抱着希望在砥礪前行。
這便是初心,是一生不可缺少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