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張懷民是什麼關係 蘇軾晚年怎麼樣

蘇軾與張懷民是什麼關係

蘇軾(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或和仲,號東坡居士,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及第的蘇軾在宋神宗統治時期,曾經在鳳翔、杭州等地先後擔任過職位,但是在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鬧出的“烏台詩案”中,因為被政見不同的官員指責誣陷,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

張懷民像

張懷民字夢得,和蘇軾是同時期的北宋官員,在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被貶謫到黃州,比蘇軾被貶的時間晚了三年,開始的時候居住在承天寺(現在湖北省黃岡縣南部)之中。蘇軾和張懷民本來就是至交好友,又因為先後被貶到黃州,感情更加真摯深厚起來。

蘇軾曾經做過一首《記承天寺夜遊》説的就是他和張懷民的事。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就是説蘇軾在明月當空的夜晚裏思緒萬千,突然想起了同在黃州的張懷民,便直接奔承天寺而去。正好張懷民也沒有睡着,兩個人便一起在承天寺夜遊,一邊散步一邊觀察着夜晚裏周邊的景色,從詩詞歌賦談到最後的人生理想,蘇軾感嘆悵然之下作了這首詩,同時也是想表達自己在人生低谷抑鬱之時,感嘆知音難尋從而也間接的表達了自己心中對社會問題的憂慮、對國家統治者的不滿。

而兩人遭遇相似處境相同更讓蘇軾心中升起了惺惺相惜的感覺,變法革新中兩人立場是一樣的,因為政治原因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心裏的苦悶是可想而知的。

蘇軾的海棠表達了什麼

《海棠》是蘇軾所寫的一首詩歌,詩人旨在通過“海棠”這一意象,表現出自己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海棠》全詩內容是:“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蘇軾《海棠》

這首詩歌是蘇軾寫於黃州期間,也是他遭到貶謫的第五個年頭。經過了五年時間,蘇軾看清了很多莫須有的煩惱,“從頭再來”的蘇軾寫下這首借物詠志詩,高歌自己豪邁的胸襟與氣魄。詩句開頭兩句,作者用“嫋嫋”二字,將風的狀態擬人化,隨後又用“泛”一字,將春天萬物復甦的情景動態化,讓讀者置身於生機勃勃的春色之中。

第二句中,蘇軾勾勒出了一副朦朧迷茫的場景,頗有幾分“霧裏看花”的朦朧之美。其中,用了“香霧”兩字,側面描寫出海棠盛開的樣子。正是因為海棠開的旺盛,才會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連霧氣之中都有了淡淡的味道。詩人將嗅覺和視覺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以此來展現海棠繁茂的情形。後兩句詩進一步描述了海棠燦爛盛開的場景,同時也展現出詩人喜愛海棠之情。蘇軾擔心夜深人靜之時,海棠獨自在庭院之中,會感到孤獨。詩人不忍心將蠟燭熄滅,希望能給海棠一些幽光,然它感覺到温暖。通過這兩句的描寫與刻畫,將詩人愛花惜花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

同時,詩人也以海棠自喻,展現了自己對生活的嚮往之情,雖然人生之路無限坎坷,但是這也未能讓詩人消磨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詩人也借“東風”“崇光”等鮮明的意象來體現出瀟灑豪放的胸襟和氣量。

蘇軾晚年怎麼樣

蘇軾(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因為後來曾經在田園間種田所以自己又號稱“東坡居士”。他在詩詞、書法、書畫等各個領域都有着很大的成就,也是北宋時期文學史上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文人代表之一。蘇軾性格生性豁達,為人坦率認真,他用自己的詩詞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的態度。但是這樣一個著名偉大的文學巨匠他的晚年生活卻有了很大的變故。

蘇軾雕塑

首先是從煕寧四年(公元1071年)開始,朝堂之上開始發生轉變,革新變法讓蘇軾有些難以接受,他曾經當着眾大臣的面談論革新的不足之處,因為當時他和朝中許多大臣政見不合,蘇軾只好請求外放,多次到偏遠的地區為官。

後來1080年所發生的“烏台詩案”更成了蘇軾人生的轉折點,直接被抓進牢獄幾次差點喪命,後來還是因為趙匡胤曾經説過不殺賢士這樣的話,蘇東坡這才逃過一劫。他被貶到黃州這樣的偏遠地區,有段時間竟然種田為生。到了1084年(元豐七年)才離開黃州要到汝州去走馬上任,因為路途遙遠且手中經費不足,再加上當時他的小兒子又不幸夭折,種種的打擊夾雜在一起也讓蘇軾身心盡疲,他上表請求去常州居住,這才漸漸安穩下來。

蘇東坡後來也在官場上多次起起伏伏,他漸漸的對官場和仕途已經心灰意冷,可惜在公元1097年的時候,已經62歲的蘇軾再次被貶海南。直到宋徽宗大赦天下,可蘇軾年事已高,終於還是在迴歸的途中逝世。


蘇軾的愛國詩有哪些

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不僅是才華橫溢的大文豪,同時因為受傳統的儒家文化教育,蘇軾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愛國詩人。

愛國詩人蘇軾

蘇軾寫過不少有名的愛國詩篇,比如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還有《赤壁懷古》,以及前後赤壁賦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不過蘇軾畢竟性格要灑脱一些,他不像唐代杜甫那些時時刻刻耳提面命,少年老成,他寫不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樣痛心疾首的詩句,反而他的很多詩歌都表現的比較隱晦,比如他説“西北望,射天狼”,這其實是暗指當時北宋與西夏的戰事,這種情緒是因為當時人心死定,朝廷重文輕武的局面的反映,但是在蘇軾看似放蕩不羈的詩作中,還是能感受到他為民擔憂,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的,不過這種情緒要隱藏的深一些,外人不易察覺而已。

蘇軾即使是被貶謫到黃州,過着艱苦的日子之時,也是時時刻刻注意朝廷的局勢的,他並沒有像外表那樣無拘無束,也沒有想着他一個罪臣要如何避嫌,他在與朋友的書信中,還談到朝廷對西夏戰事的看法,蘇軾其實是主戰的,他甚至想上書請命,企圖用戴罪之身上戰場殺敵,來將功折罪。不過因為當時殘酷的黨爭,蘇軾的這一願望沒有實現,但是蘇軾的一顆愛國之心沒有沒熄滅,即使自己身處逆境,也從不忘自己的擔當和使命,這大概就是蘇軾能夠穿越千年的人格魅力所在吧。

詩人蘇軾畫像是怎樣的

蘇軾的畫像到底遺傳下來了嗎?這個誰也説不清楚,但是在民間卻流傳着各種不同類型的蘇軾畫像,誰也不知道其中的真假,但是所有畫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應該是蘇軾本人比較突出的幾個感官特點。

蘇軾畫像

第一個特點是,身材魁梧高大,有的畫像着意突出表現其肩寬背闊、大腹便便。第二個特點是頭戴高高的“子瞻帽”,濃眉大眼、鼻直口方。第三個特點是臉型長且寬闊,還有一部濃密威武的絡腮大鬍鬚。 第四個特點是,大多的畫像都刻意的表現出蘇軾滿足的樣子和很豪邁的氣質。

那麼從這些圖像就可以得出蘇軾的一個基本樣子,身高大約有七八尺,這個身高在古代算是比較高的個頭了,從蘇軾的詩中也可以看出蘇軾的身高是因為遺傳下來的,在蘇軾中年後是有點發福的樣子,頭髮雖然是花白了,但是臉色還是比較的光潤。臉並不寬闊,他的眉毛並不是有些畫像上畫的那麼的濃重,但是也體現出來了一種秀氣。按照蘇軾自己所做的詩裏面來看,他並不是畫像裏邊那樣鬍子很長,看起來很高深的樣子。

那麼究竟有沒有一幅相似他本人的畫像呢?相傳當時的李公麟曾畫過一幅蘇軾的畫像。看起來是比較的相似,可惜的是並沒有傳下來。

從意義上來講呢?我們並不用在這裏糾結蘇軾的畫像,因為蘇軾本人給我們帶來的意義深遠,超過了一切。

蘇軾為什麼稱自己為閒人

蘇軾為什麼自稱閒人?在他的《記承天寺夜遊》中結尾一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閒人是由何而得,又是如何有感而發?

蘇軾畫像

蘇軾是享譽盛名的大文豪,有濟世之才一心報國,力主政治改革,但是由於他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政見相左,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純屬朝廷給他保留面子,實際上如同流放,時刻被人監視。《記承天寺夜遊》正是在那個時候寫的,閒人一説也是那個時候得來的。因該是有三個層次的意思:

一是,自己才華滿腹一心報國,結果現在卻流放至此報國無門,空留遺憾心有餘而力不足,什麼事都做不了,閒人一個,廢物一個。

二是,喻示自己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內心有閒情雅緻不為俗務所累,以一顆平常心當然的看待周遭事物,此等閒人就是個雅人。

三是,雖然是被流放軟禁加監視,但是也讓蘇軾遠離了官場,遠離了為名利而忙碌爭奪的人們,以閒人自居是與他們做對比,表達了自己心境的高潔,閒出一種境界。

蘇軾自稱為閒人,其實也是出於無奈與自嘲,但是也只有像蘇軾這樣心胸闊達之人才能夠坦然平靜的稱自己一聲閒人。仕途多舛鬱郁不得志他有,寄情山水舒展胸襟他也有。按照現在的俗話性格決定命運,蘇軾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成就,他是真正把自己看成個閒人,才讓他得以隨遇而安,人閒心不閒,得以成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99 字。

轉載請註明: 蘇軾與張懷民是什麼關係 蘇軾晚年怎麼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