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受教典故解析 子路受教的道理是什麼
子路受教典故解析,子路受教的道理是什麼?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位列七十二賢,被稱為“十哲”人之一,在其一生中曾經追隨孔子周遊列國,孔子説,自從我有了子路,就再也沒有聽到惡語。雖然是有點言過其實,但是確實也説明了子路對孔子的維護,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剛剛見到孔子的時候卻是桀驁不馴的,卻是對孔子非常不恭敬的。
子路受教
《孔子家語》記載的《子路受教》就講述了子路剛剛見到孔子時候的傲慢無禮和桀驁不馴。孔子問子路,你喜歡什麼?子路説,喜歡長劍。孔子説,我不是問這個方面,我是説以你的資質再加上後天的學習會沒有人能趕上你啊。子路非常傲慢的説,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需要任何的加工,將其削尖後射出去,能夠穿透皮革,所以這是天生的秉性,我就像那個竹子一樣,不需要經過學習就能夠很好。孔子耐心的説,這樣的竹子如果將其裝上羽毛,再裝上尖利的箭頭,並且將其磨的非常的鋒利,那麼不就可以射得更加的深了嗎?子路聽了知道自己錯了,馬上拜謝説,真是受益很多啊!
這則小故事説明了天賦很重要,後天的學習也非常的重要。從這則小故事中也可以看到子路是一個非常直爽的人,不會掩藏自己的想法,有點桀驁不馴,但是當知道自己錯了之後,又能夠馬上知錯就改,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從這裏可以看出子路與顏回是非常不同的,顏回從來不違抗孔子,子路則不同,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子路為“伉直”。
子路問 聞斯行諸
孔子是一代大儒,其思想非常的深邃,孔子的思想就像是顏回説的那樣“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孔子的學問不是死的學問,孔子可以根據當時的情形做出自己的判斷做出不同的反應,從孔子受困在陳蔡之間,被脅迫發誓,孔子於是發誓,後來脱困後卻不去遵守誓言就可以看出孔子所遵循的君子之道是非常靈活的。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不僅僅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有着隨機應變的能力,同時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也能夠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呆板的搞一刀切,孔子之所以被推崇為萬代之師是有着自己的獨到之處的。《論語》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子路來問孔子,有一件合乎義理的事情,可以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父兄都在,最好是在徵得父兄的意見之後再去做。一會兒冉有又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説,可以立即去做。見到這件事情的公西華疑惑了,問孔子為什麼。孔子説,子路性情好勇過人,為了避免他犯錯誤,所以我建議他徵得父兄的意見後再去做,而冉有性格比較怯懦,經常萎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勇敢去做。
通過上面的小故事我們可以見到孔子對於自己的弟子非常的瞭解,只有瞭解一個學生,才能做到對其採取適合的教育方法,這是作為老師應該做到的。同時也提示我們在進行一件事情的時候要看到自己的缺點,避免自己的缺點,才能做好事情。
子路負米
子路是一個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個尊敬師長,孝順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上面的這些品質,孔子對於子路也是有很多的誇獎之語被記載在史冊中的,孔子對於子路的瞭解甚至是超過了子路對於自己的瞭解,可以説孔子對於子路還是比較喜愛的,其中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子路的孝。
子路負米
漢代劉向的《説苑-建本》就記載了《子路負米》的故事,子路小的時候家裏比較貧困,自己經常吃一些粗陋的食物,為了能夠讓自己的雙親早一點吃到米飯,不遠百里去外地背米,在路途上不願意休息,為的就是能夠讓自己的雙親可以早一點吃到自己揹回去的米,後來雙親去世了,子路離開家遠遊到楚國,子路也做了很大的官,生活條件非常的好,但是還是想回到吃粗陋的飯菜,去遠方為自己的父母背米的日子,但是不可以了。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順,也可以看到子路的勇敢與擔當,後來為官為宰,但是父母已經不在,所以也提醒我們今天的人行孝一定要早,不要想着以後我要如何如何孝順自己的父母,也許當你發達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了,到那時再後悔就已經太晚了。在古代有種説法,父母在不遠游,但是對於今天的人來説這一準則已經非常的不合時宜了,我們大多數人都遠離父母在外面打拼,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父母,等到父母去世了才後悔不已。
子路怎麼死的
子路是勇猛的,也是伉直的,是豪爽的,也是仗義的,但是就其死因來説多少讓人覺得有點不值得,所以後世對於子路的評價是,子路多少有點有勇無謀,子路的形象可以説代表了當時的一大部分士,其死亡更是代表了當時士的死法,“士為知己者死”。甚至是死亡的時候也不能違背君子之道,讓人感覺多少有點中了“君子”的毒。
子路之死
《史記》中詳細的記載了子路的死亡。衞靈公的時候,衞靈公有一個妖冶的女人,與太子蒯聵有染,太子蒯聵害怕被誅殺,所以逃亡在外,於是衞靈公死了之後,蒯聵的兒子姬輒被擁立為國君,就是衞出公,衞出公繼位後絲毫沒有將國君的位置讓給自己的父親的想法,並且對逃亡在外的父親沒有任何的表示。十二年後,蒯聵越想越覺得心理難以平衡,於是悄悄的回到衞國,與大夫孔悝一起發動政變,趕走了兒子衞出公。子路聽説了這件事非常的氣憤,於是趕去城裏要求國君不要用參與政變的孔悝,甚至在被拒絕後,要放火燒國君與孔悝站立的高台,於是蒯聵讓石乞、壺黶攻擊子路,子路以一當二進行戰鬥,戰鬥中帽子的帶子被割斷,帽子掉在了地上,本來子路可以不管帽子繼續戰鬥,但是子路卻停止了戰鬥,彎腰撿起帽子,並且説:“君子死而冠不免。”因為撿帽子,子路被殺死了,子路死後被砍成了肉泥,死的實在是太慘了。孔子聽説衞國發生了政變,哭道:“子路死矣!”可見對其學生是非常瞭解的。
子路的死有點不值得,所以我們覺得子路有點迂腐,如果説這就是子路追求的君子之道,那麼一定是君子之道害了他。
子路墳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追隨孔子的時間最長,子路死的比較慘烈,據史書記載被砍成了肉泥,所以屍首在混亂之中很可能也不能得到安葬,沒有一處是明確的墓地,正是鑑於此,子路生前為官的地方的人民出於對子路的敬慕,為子路建立了墳墓便是表示哀思,現在存在的子路墳有四處。
子路墳
河南長恆縣子路墳墓。子路生前最後的官職是蒲邑的宰,蒲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長恆縣,所以子路死後很可能是葬在了這裏,有人説這裏的子路墳是子路的骨骼所葬地,也有人説這裏只是一個衣冠冢。在宋代的時候,子路被追封為河內公,所以又稱為河內公墓,在清代之後才稱為子路墳。
山東莘縣子路墳墓。《山東通志》中載有"仲子子路墓,在觀城縣東南負瑕村。",《觀城縣誌》《曹州府志》中也有記載。宋代也有文字記載,明朝的記載特別詳細。但是這個墓地比較少有人注意,文人墨客很少有人來到,一篇詩篇也沒留下。
清豐縣仲子墳墓。這裏的墓地是嘉靖三十七年知縣李汝寬所建,時間比較短,知道的也不多。
濮陽縣子路墳墓,這裏的墓地建立的時間也比較早,發現的時候已經能被盜挖,專家認為,這個墓地應該是在董仲舒時期建立的,在以後的各個年代都有修葺,明代曾經再三的重修,有碑文在墓側。歷代文人官紳的讚揚子路的詩詞也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