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9年,北方遊牧瓦剌(蒙古的分支)侵犯明朝邊境,大明皇帝朱祁鎮親率精鋭部隊20萬出征,瓦剌太師也先率部突襲,結果明軍潰敗,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鎮被俘。
20萬精鋭明軍損失殆盡的消息就已經足夠震撼朝野,得知皇帝被俘虜的消息後,整個朝廷已經是哀嚎一片彷彿老天就要坍塌下來一般。
京城的商賈富户聞聲紛紛難逃,一些官吏也是無法壓制自己的恐懼離崗逃竄。
整個京師一時間已經亂成一團亂麻,上至高官下到百姓已經是人心惶惶,更可怕的是瓦剌太師也先趁俘獲大明皇帝全軍士氣高漲,率領騎兵3萬,步兵10萬,總計13萬大軍南下。
目標直指帝都!
已經是悲觀情緒為主流的朝廷中,不少大臣主張南遷避開也先大軍的鋒芒,還有長江天險可守。
這種提議立時得到不少大臣的認可,能夠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似乎有時候更重要。
此時距離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還不到百年,百年王朝就要毀於一旦?
國家危難、民族存亡危機之時,一個人挺身而出。
“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
喊出言者,正是于謙。
于謙拿出宋朝的下場與眾官論證,“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歷史上宋朝經過靖康之難後只能偏居江南一隅,完全喪失了作為中原正統的資格,相反大遼開始以天朝自居。
于謙得到不少正值大臣的支持,開始臨危受命,官任兵部尚書。
也先率領大軍接近京師,以被俘的朱祁鎮為政治工具,向大明提出城池與錢財的要求。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引領文武百官擁立朱祁鈺為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
也先的要挾沒有得逞,大軍開始攻向京城。
明軍的精鋭在土木堡損失殆盡,尤其是大量火器的損失讓明軍失去了與瓦剌軍隊野戰的資本。
此時的京師內盡是老弱病殘,算是臨時拼湊出的部隊也不過數萬人。
于謙調整了軍制,以往明軍以“三大營”為編制,于謙將之改成十個團營,把守都城四周,在於謙的整備下,原本低落的明軍士氣得到改善,同時各路勤王的部隊也已經在路上。
按照明朝的軍事制度,兵部尚書是不能直接指揮軍隊的,為此明代宗朱祁鈺任命于謙為各營提督,整個京城的軍事指揮權全在於謙手中,于謙擁有最高指揮權,凡違命不從者于謙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利。
于謙根據分析了敵我的優勢,瓦剌軍承襲蒙古人騎兵作戰勇猛的特點,在外野戰並不明智,京城牆高還擁有守城火炮,而瓦剌軍又缺乏足夠的攻城武器。
于謙的方案就是以高大的城牆以及上面的火炮為依託,在城下與敵人一決雌雄。
公元1449年秋,氣勢沖沖的瓦剌軍隊開始京城攻略。
于謙作為最高指揮官,親自登上城樓督戰。
文人出身的于謙身上毫無任何的書生氣,指揮得遊刃有餘鎮定自若,明軍將士見狀備受鼓舞,明軍越戰越勇。
相反瓦剌軍隊勞師遠征,並且連續近半年的時間進攻京城無果,士氣低落的瓦剌軍將士已經無心再戰。再加上來自各地的勤王部隊已經到達,京城擁有明軍超過二十萬眾。
瓦剌太師也先害怕自己的後路被斷,灰溜溜地率部逃回到北方。
至此京城危機解除,大明王朝才得以作為大一統王朝而存續。
于謙,一名文官,卻向世人展示出何為憂國憂民的大無畏、何為官之根本,他是英雄,挽救大明千萬百姓免遭戰爭屠戮的真英雄。
“社稷為重,君為輕。”
于謙之後,恐怕再無文人志士能達到他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