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題目中綜合分析題目歷來是考生普遍反映難度較大的一類題型。總分總邏輯是什麼?材料怎麼分析?從什麼角度分析?如何排列答案順序……一直困擾着很多考生。綜合分析題目一直是拉開分差最明顯的題型。那麼中公教育專家今天就帶大家詳細瞭解一下如何破解綜合分析題目,先從材料入手。
在申論考試大綱對“綜合分析能力”的描述是要求對給定資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內容、觀點或問題進行分析和歸納,多角度地思考資料內容,作出合理的推斷或評價。相對應的綜合分析題目就是為了考查考生綜合分析能力而設置的題目。
伴隨着近幾年國考及各省省考的題目設置會發現綜合分析題命題形式越來越多樣,問法也隨之不斷創新。談理解、談看法、加以分析、得出啓示……就近年來常考的綜合分析題可以總結成以下幾類:一是解釋型分析;二是評價型分析;三是啓示型分析。雖然類型較多,但作答綜合分析題並不是沒有規律可循,只要把握住材料的整體邏輯,就能輕鬆找到作答綜合分析題的正確路徑。
我們以國考題目為例,首先先了解一下2019年市地級第四題,給定資料4中的座談會上,主持人説:“如果不能打破這種種遮蔽,就拿不出有分量的作品。”請談談對“種種‘遮蔽’”的理解。審題能夠確定是句子理解題目,題幹關鍵詞是“遮蔽”,題幹無法得出“遮蔽”的含義,但能夠確定是一個負面詞彙,應該是類似於“問題”,拿不出有分量的作品,到底指的什麼作品,還要去材料中找取。通過題幹還能得出的信息是題乾的這句話是“主持人”所説,通過梳理材料邏輯,會發現材料是由甲乙丙丁四個人及主持人的談話內容構成,因此,我們可以先閲讀主持人段落。根據主持人所講內容得知“遮蔽”出自於嘉賓丙,所以接下來閲讀部分可以從丙開始。丙的話語中能夠得出創作中的“遮蔽”指技術與金錢,同時還有相關危害。總結丙的段落構成是“遮蔽”——即問題,還有危害。再從甲開始梳理內容,不難發現同樣都是問題、危害。同理,乙、丁的話術部分,也都是問題及危害還有適當對策構成。所有的問題其實就是“遮蔽”的不同體現。所以最終書寫答案時,按照總分總邏輯,整合不同要素呈現即可。即遮蔽的解釋——遮蔽的危害——對策。
同理,2018年市地級第三題給定資料4提到,“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目的如果僅僅是為滿足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顯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視而危險的”,根據給定資料3和給定資料4,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樣是句子理解,關鍵詞鎖定城市建設、經濟、美觀訴求、片面、短視、危險。關聯詞:僅僅、甚至。梳理關係得知城市建設如果僅僅滿足經濟、美觀訴求是不夠的,會帶來一系列的危害,即片面、短視、危險。但是在題幹中不清楚這幾個危害的具體體現,還要結合材料梳理。給定資料三的構成為:國內案例,兩個反例及一個反例構成。正例為瑞麗花園、南平巷的建設帶來一些列的負面問題,梳理要點能夠從瑞麗花園、南平巷中得出分析部分過渡重視經濟及美觀的危害。一個正例即材料3最後一段,面向市民公開的公共空間。能夠得出城市建設的做法,也包含了命題人最劃線句子的解釋——建設時一個基礎,其塑造和養成不只在“造景”,更要藉此“化人”。再看資料4的整體構成:國外兩個案例,一正一反。正例是17世紀巴黎新橋,對外開放後帶來的積極影響。反例是聖保羅,呈現的種種危害,最後一段為對策。全部梳理結束,將所有影響整合,分成好的城市建設的積極影響——巴黎新橋,只注重經濟與景觀的危害——瑞麗花園、南平巷、聖保羅。此部分就是所有的分析部分,也是此題的主要得分點構成。所以,本來材料在初讀時是凌亂的,但通過我們的整體梳理後,材料的邏輯就更加清晰,與之相對應的要點也能夠清楚整合。
綜合分析作為申論考試非作文題目中整體難度大的一道題目,並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我們要放下自己對綜合分析題目的畏難情緒,在閲讀時能夠結合閲讀方法及時做好標註,梳理材料的整體邏輯,把握行文脈絡,還是能夠慢慢解決這一難點題型,希望大家考試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