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仲景反迷信是怎麼回事 張仲景和華佗誰更厲害?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經典

張仲景反迷信是怎麼回事

在古代社會,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和百姓愚昧,加上有神論引導。很多人相信神漢神婆可以溝通上天,不僅能預知天命還可以醫治百病。因此很多百姓生了病的時候不主動找醫生反而尋求“神仙水”“神丸”等物品,用來醫治病情,有的不僅病情停滯不前還發生了惡化,危及生命。

張仲景雕像

張仲景每次看到這種情況都氣憤不已,他在盡力的打破身邊百姓對於“迷信的”痴迷。有一次,他在村子上遇見一個瘋子一樣的父女,一會哭一會笑,然後嘴裏神神叨叨的説着什麼,家裏的請了神婆,一番擺弄之後認為這婦女是被鬼怪纏上了,要做法給她驅妖。但是這個婦女的家屬沒有那麼多錢支付神婆的費用,就只能任憑這個婦女瘋瘋傻傻。

張仲景於是觀察一下婦女的神態,詢問親屬關於這個女人的發病狀況,又為她診脈一番,最後確定的説:“你家人沒有任何鬼怪纏身,她是一個正常的病人,她患的是熱血衝撞心房。一定是近期受了大刺激才會導致血氣上湧,阻塞了神經。不需要多久她的病情就可以好轉。這時間沒有什麼鬼怪,真正裝神弄鬼的是那個神婆。只要別讓她近病人,病人就不會有事,否則平白無故的人也會有性命之憂。”家屬有點將信將疑,但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只能死馬當活馬醫。

在家屬同意他的治療方案之後,張仲景在病人的身上,最主要是腦袋上紮了幾針,通了穴位。沒過幾天,那個瘋婦開始慢慢好轉,認清身邊人了,疑神疑鬼的情況也沒有了。這家人大為讚歎,然後在相鄰之間宣傳“神婆”是個騙子。

張仲景的作品《傷寒雜病論》

有關張仲景醫學上最出名的,莫過於他開創了中醫發展過程的點睛之筆“辯證法”。用藥在於精,直達病根,但不是像現代西醫一樣。他主張同一種病的不同症狀就要不同的療法,但是如何區別就要參照辯證法了。

張仲景照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裏的辯證治療法對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使用涼性的藥物治療熱性的病,用熱性的藥物治療涼性的病,這就是屬於“反治療法”。但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治療手段都是治療的手段,該什麼情況下選擇什麼樣的治療方式,就要不僅僅看病人表現出來的症狀,而要望聞問切和醫生自己的經驗分析,以此判斷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手段,然後才能開處方。張仲景提出“透出現象看本質”,要找到病因,才能徹底根治,這就是“辨證論治”。它建立在醫生本人有着雄厚的醫學知識積攢和辯證基礎上,否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淺顯的治療方式,建立了中醫臨牀學的理論基礎。

中醫被世人知道就是這個時候,望聞問切,科學的整治方式,也是中國醫學在世界醫學上有着超然地位的奠基。整部《傷寒雜病論》就是一部用藥的糾正之書,減少了誤診率,被後世稱為醫方始祖。

張仲景還注重方劑的收錄,他精選了三百多種病症對應的方劑配比,順序。很多都是很據實踐經驗得出來的,極大地提高了行醫的效率。

醫聖張仲景的簡介

張仲景在性格上十分沉穩堅定,能夠吃苦耐勞,他常常看醫書到天亮,然後白天接着坐診。他提倡行醫者應該終身學習,因為當時有很多醫生就只倚靠前人總結出來的醫學經典,不思進取,不會辯證的發展自己的醫學觀點。

張仲景雕像

他知道這樣對於醫學界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他在《傷寒雜病論》的序文裏説:“生來就知道的人是最好的,就是有天分。然後好學是次之,最後是博覽羣書,強行記憶的人。”張仲景用孔子的話證明,這世界上天才是有,但是很少,而且他張仲景不是天才之列。沒有天才能麼辦呢,就只能靠着自己的勤學苦練了唄,勤能補拙嘛。他還在書中寫出,學習是要從小就培養的,只有一直愛好醫學,並且按照孔子的話學無止境,就一定可以有建樹。

張仲景影響世人的還有他樸實無華的學風,他從不用晦澀難懂的辭藻,為了讓看這本書的人能夠很輕易的看懂,正是因為他這樣的品格,才讓《傷寒雜病論》在後世的影響十分巨大。他診病的時候,認認真真,一絲不苟,遇到疑問了,一定要不斷的求證,直到弄明白了為止。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於中國古代醫學包括現代醫學都影響深遠,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在涅陽建了醫聖故居。人們只要經過這裏,都會進去燒一炷香,然後表達對他的敬意。


人工呼吸是張仲景發明的嗎

張仲景醫學手段高明,不僅僅體現在是六論辯經,還有一些救助手段的發明,其中就包括現在廣為熟知的人工呼吸。它並不是從國外流傳過來的,而是中國古老的醫學手段,只不過由於封建社會禮數制約,導致這項技術失傳。

張仲景雕像

有一天,張仲景出門給別人看病,正巧路過一家診所,門口圍着一羣人,門口的地下還躺着一個人,旁邊是親屬在哭哭啼啼,大夫袖手在旁邊,也毫無辦法,因為害怕被病人家屬遷怒,躲在門板邊發抖。

張仲景上前瞭解情況,原來是“死者”和家裏人鬧矛盾,一時氣憤之下想不開,一尺麻繩上吊了,板凳傾倒的時候驚到了家裏人,然後趕緊把人弄了下來,一看臉面發紫,已經沒有了呼吸,不見動彈,於是抬着去醫館找大夫。但是大夫一看,這都沒氣了,束手無策。悲痛欲絕的“死者”家屬遷怒於醫生無能,把醫館圍的是水泄不通,要大夫陪個説法。

張仲景看了看“死者”的情況,然後探了一下脈象,知道距離上吊時間不長,應該還有救的可能。於是大聲吩咐大家幫忙,把病人抬到木板上,然後蓋上棉被保持温暖。一個人抬起手臂,一個人按摩胸部,張仲景則自己用手撐着“死者”的胸腹部,有節奏的按壓。

隨着手臂的起落,一按一壓之下,“死者”居然一顫抖活了過來!張仲景吩咐不要停止動作,繼續這樣好幾十次之後,病人終於醒了過來,周圍的家屬抱着死者大哭不止,然後不停的對張仲景磕頭謝恩,這就是最初的人工輔助呼吸法。

張仲景和華佗誰更厲害

張仲景和華佗都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專家,但是史料上並未記載兩個人有過交集,不認識更談不上有過醫學交流。但是同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必定要面對疫病橫行和傷寒病造成的人口鋭減,所以華佗和張仲景都有關於傷寒診治的理論著作。

張仲景畫像

華佗在《素問·熱論》上發明了自己的一套發汗方法,包括針灸和藥物發汗。並且他對傷寒的治療時機有要求,就是發病之後的第五天,如果第五天不治療就會“胃潰瘍”。過早和過晚都不利於治療。張仲景關於傷寒的研究更是深刻,在同樣是在《素問·熱論》的基礎上,按照六經辨證判斷病情,只不過他不用時間作為節點,而是關照實際病症和病人的身體狀況隨機應變。並且治療方法不是發汗、催吐、瀉法幾種,更加詳盡的講述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回陽逆救等方法。讓人感覺到眼花繚亂。據張仲景自己説:“不是醫術特別高深的人都沒有辦法知道這其中的差別。”

後世對於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理念認可程度也不相同。王淑和認為張仲景方法主要就是人力,找的就是一種“感覺”,這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學習。因此,按照張仲景的趨勢下去,他的治療方法很容易失傳。因此王淑和在用畢生時間整理張仲景的醫學典籍,希望能夠傳承下去,但是到了最後他在論證傷寒轉變的時候用的卻是華佗的“六部轉變”,而非“六經辯論”。

醫聖張仲景醫品介紹

張仲景在醫學上有很高建樹,在大堂上坐診被稱為坐堂醫生。因為接觸了大量的病人和案例,他的醫術更加精湛。張仲景同時蒐集很多民間的偏方和許多醫生的方劑療法,然後根據自己的認識來研究,再在病人身上不斷實踐。

張仲景雕塑

不僅如此,他為人還特別謙虛,為了拜訪名師,不畏懼路途遙遠,不在乎旅途勞累,到了地方第一時間就要去拜師取經。當時襄陽城有個綽號叫做“王神仙”的神醫,他在醫性和醫道上都很有研究,有着自己獨到的體會。張仲景將他的藥性和醫學都學得透透徹徹,然後融入了自己的理論之中。

當時面臨戰亂,一些庸醫橫空出世趁火打劫,給病人看病也不診脈,隨便對視幾眼就開始抓藥,不管把人治成什麼樣,只知道賺錢,草菅人命。還有一些有技術的醫生不給百姓看病,他們多是追逐權勢榮耀。當時瘟疫流行,死在傷寒上更是不計其數,不光是平常百姓,達官貴人家也是一樣。張仲景自己的家族原本有200多人,十年之後死的就剩70多人了,十之八九都在傷寒上。這些都讓張仲景十分氣憤,痛定決心要找出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拯救天下黎民蒼生,能夠控制瘟疫的發展態勢。

於是他辭官來到了嶺南,開始避世研究醫學,然後編纂醫書,他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更多的人懂得醫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時的情況。為了百姓也能看懂,他特地用的都是一些樸素的語言,包括藥材都用圖畫在旁邊註釋,最後終於寫成了十六卷的《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寫完這本書之後沒多久,便與世長辭,遺體由人運回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