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陳獨秀有哪些詩詞 陳獨秀孫女資料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陳獨秀有哪些詩詞

陳獨秀,是我國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是五四運動時期重要的領導人,他也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倡導者,他在我國的地位不可動搖。陳獨秀從小學習突出,成年後無論在政治上還是文學上,都很有成就,陳獨秀詩詞也是他的一大特色。

陳獨秀詩詞

陳獨秀詩詞中最多的就是五言律詩,他擅長寫五言律詩的押韻詩詞。在他諸多詩詞中,有《詠鶴》、《寄士元長安》、《感懷二十首》等。

《詠鶴》是陳獨秀詩詞中的一首五言律詩的押刪韻詩。詩詞的意思是這樣的,本來有沖天的志向,想要當一個最高統治者,但是四方各地動盪不安。有時候想要在一個城市中休息,自己絕不會肚子追隨攀登。避開給人以清冷感覺瘦弱的背影,只和貧寒的人一起交往。每當遇到王子晉,但他或遲或早都是要回歸三山的。這首詩表達了陳獨秀在當時社會受到的壓迫感,不能很好的釋放自己的才能和偉大抱負。

《懷感二十首》是陳獨秀詩詞中對現實生活有感而發,有所感觸而寫下的二十首詩詞。《懷感二十首其一》就是他寫的這一系列的第一首,這首詩也是一首五言律詩。它的意思是這樣的,二三月的太陽不定數,反覆無常,各種花草姿態美麗。瘦弱的馬仰望天空鳴叫,心中豪壯的志願並沒有停止。白天望着蒼梧雲,晚上做夢夢見了湘江的水。明鏡能夠照看美女,憂愁悲傷從這裏開始。

陳獨秀孫女資料

陳獨秀生前有過四任妻子,生下了七個子女,他的子孫如今也散落在各地,生活大不相同。那麼陳獨秀孫女有哪幾位,作為一代思想家、革命家的後人,現如今都在什麼地方做什麼呢?

陳獨秀孫女苗玉

苗玉,陳獨秀孫女,本名應是陳長鴻,是陳喬年烈士唯一的孩子。陳獨秀的子孫中有不少始終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陳獨秀的後代,而苗玉最終認祖歸忠,也一度回安徽祭拜過陳獨秀,與本族人團聚。她出生於28年,他的父親也是在這一年犧牲的,此後她被送給一户苗姓人家收養,之後又送回陳家。她十六歲的時候參加革命,加入新四軍的隊伍,後來隨軍入閩在相關部門工作。

48年被調入兵團中當倉庫員,後來又加入福建的解放戰役,多年來與福州結下了深厚的淵源,直到退休前都一直在福州公安局、輕工局等部門工作。苗玉到了晚年,還時常與戰友相聚,回憶那段難忘的部隊歲月。一位烈士遺孤,正是部隊給了她家的歸屬感。

陳紅,本名陳禎榮,陳鶴年的女兒,如今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擔任教授與系副主任,這是一位温文爾雅的知識女性,極具學識和涵養,她還是全國政協委員,每年都會抽一段時間赴全國各地做調研,對於自己的這份工作十分認真而負責。除了她之外,陳鶴年的幾位子女都移居去了香港。

此外,另外一位陳獨秀孫女陳長璞,作為陳松年之女,陳獨秀晚年一直是她的父親陪伴在身邊,陳長璞曾口述過她的爺爺陳獨秀。

陳獨秀的歷史觀怎麼樣

陳獨秀的歷史觀作為陳獨秀歷史哲學的主要內容,雖然對這個方面,他並沒有相關的著作或文獻論述,但是根據他多年的諸多文章、信件以及演講,可以明顯地看到陳獨秀的歷史觀內涵豐富且思路清晰,一度經歷了從早些年的進化史觀到後來唯物史觀的轉變,具有極其鮮明的階段性特點。

建黨偉業中的陳獨秀

陳獨秀的歷史觀以五四運動為分界,前期就是十分傳統的民主主義歷史觀,後來轉變為實用主義改良史觀,最後經過了五四運動,他的歷史觀又轉變為馬克思唯物史觀。陳獨秀最早接觸唯物史觀是在1920那一年的下半年,不得過當時只是粗淺地瞭解,更進一步深入且系統地把握唯物史觀則要到第二年的下半年了,但是其中也免不了仍存在一些非唯物史觀的因素。陳獨秀的歷史觀所表現出來的“善變”這一特點,也從側面上體現了他不變的對於“實用”性質的重視。

儘管陳獨秀不是一名歷史學家,但他的歷史觀卻毫無疑問是值得我們進行學習以及深入研究的。他十分重視歷史,將之視作一門學科,對於中國古代歷史的分期、封建社會能夠得到長期性延續的原因、中國近代史發展過程,其基礎線索、科學體系以及這個階段的社會性質等等諸多問題以及理論都發表了其獨有的看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學術意義,他的歷史觀也始終影響着他對中國現實社會的認識。


陳獨秀與青年的關係

陳獨秀青年時期的思想就已經十分獨立,明明生於書香門第,卻在十幾歲時便看不起八股文了,他的性格致使他討厭被刻板、陳舊的模式牢牢束縛,年紀尚輕就敢於突破陳規,不走尋常路。

青年時期的陳獨秀

自從陳獨秀的祖父離世以後,他對家中請來的所有私塾老師都不甚滿意,因此到了十二三歲時,便跟着大哥學習。大哥的脾氣非常温和,也十分了解陳獨秀的脾性與喜好,知道弟弟不喜歡八股文,便教他讀一些詩詞文選,陳獨秀看得津津有味,饒有意趣,因此便更加看不起八股文了。

在當時那個年代,所有讀書人為的都是科考中舉,做官發家,這成了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所有人擠破腦袋將四書五經背得爛熟於心,做得一手好八股文為的就是在科考中一舉成名,八股文也是科考制度中的格式限制。

然而陳獨秀十分不喜歡八股文,可他的母親卻又一再要求陳獨秀必須赴考,這使得左右為難的大哥不得不好聲好氣地提醒弟弟考期臨近,還是看看八股文吧。到了陳獨秀青年時期,見自己執拗不過母親,於是想着應付一下便硬着頭皮去參加了考試。前幾次考試中,陳獨秀都以十分靠後的名次低分通過,誰知在最後一門院考中,陳獨秀隨意以一篇不通的文章對付了一個不通的題目,洋洋灑灑一頁亂文竟然唬住了閲卷的老師,得了個第一名,這可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陳獨秀6個子女如今何在

中共早期的領導人陳獨秀6個子女今何在,其中大部分都跟隨父親走上了革命之路,自強不息,還有兩位在革命中不幸犧牲,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陳獨秀墓前子孫合影

陳延年,陳獨秀長子,母親是高曉嵐,他與父親一樣,也是革命中的重要骨幹,是中共早期的領導人之一,1915年於上海學習法語後赴法國半工半讀,四年後創辦《進化》雜誌。22年與周恩來等人一同建立了少年共產黨並擔任宣傳部長。之後,陳延年始終在黨內各組織擔任重要職務,於1927年不幸被捕,最終光榮就義。

陳延年的弟弟陳喬年,兩兄弟一同前往法國勤工儉學,回國後也在中共組織內擔任重要職務,積極投入到革命鬥爭中。兄弟兩人都沒有辜負父親的苦心,只可惜陳喬年與兄長一樣遭受了不幸的境遇,在陳延年去世以後的第二年,他也為革命獻身了。

陳松年,與哥哥延年、喬年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一生歷經苦難,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父母親就分開了,後來兩位哥哥相繼被害,解放後又因為陳獨秀的身份而備受牽連,直到四人幫被粉碎以後才過上安寧的日子。

陳鶴年,陳獨秀與高君曼之子,也繼承了父親自強不息的性格特點,本是北大的學生領袖,後來赴香港辦雜誌。

陳鶴年長女陳玉瑩,病逝於1928年;陳獨秀小女陳子美,是一名婦科醫生,幾經流連後長居美國,一生悲慘,死後冷冷清清。陳獨秀6個子女今何在,如今他的子女已經都不在人間了,留下後一代的子孫散落在各地。

蔡元培與陳獨秀的故事

蔡元培與陳獨秀二人,都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人物,他們兩人之間也有着難以割捨的深厚友情,無論是一同共事時期還是各奔前程階段,這兩位大家始終互相傾慕,無論社會的浪潮如何變幻莫測,蔡元培與陳獨秀的友情卻幾經沉浮始終未曾中斷、持續至死。

蔡元培與陳獨秀

兩人之間的初次相識是因為在光緒末年均加入了暗殺團,在其中共事,一來二往的相聚交談中漸漸熟識,彼此欽佩。多年以後,兩人竟成了上下級,以其掀起了五四、新文化的熱潮。1916年,蔡元培奉命出任北大的校長,而此時陳獨秀的雜誌辦得風生水起,有一天蔡元培一聽説陳獨秀來京以後,當日便趕往其住所,執意邀請他來北大教授文學。也正是在那個階段,陳獨秀向蔡元培推薦了年僅27歲的胡適也進入了北大教書。

後來由於陳獨秀得罪了一些人,蔡元培無奈之下只好以改革的名義令陳獨秀保留體面地下任。正是蔡元培聚集了各路人才在北大的這段時間,北大才會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而這些人當中陳獨秀無疑是影響最大、闖勁最大的一員佼佼大將,也正是他打開了新局面。

之後在五四運動中,由於陳獨秀作為身先士卒的總指揮,他也常常身陷困境,屢次被捕,而在此期間的蔡元培則至情至意,三次出手相救。1940年,蔡元培病逝香港,陳獨秀終日鬱鬱寡歡,為其所寫的悼文感人至深,兩年後,也不久於人世。這兩位大人物,儘管在政治上深有分歧,卻從未停止對於彼此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