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技工教育之路的永康啓示:辦好一個專業 賦能一個行業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經典

一頭連着產業,一頭連着學生,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職業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支撐。這可從位於中國“五金之都”的永康高級技工學校窺見一二。

作為五金產業技能人才的“蓄水池”,永康高級技工學校把專業設在產業鏈上,把課堂建在生產線上,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德技並修、工學一體的育人機制,探索技工教育特色發展之路,為學生成才築基,為脱貧攻堅助力,為經濟發展賦能,予中國職業教育以新的啓示。

“深耕細作”讓職業教育“人人出彩”

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學生出路不理想——這是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社會對職業教育認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回憶起二十多年前學校招生的場景,校長王鍾寶坦言:“那時候家長都不太願意把孩子往職校送。”

面對師資不足、信任匱乏的尷尬困境,職業教育該如何佈局?如何創新發展模式?如何形成特色、增強競爭力?這是當時所有職業教育人面臨的共同問題。

在王鍾寶看來,職業教育的“作戰能力”更多取決於學校特色、取決於專業建設、取決於內涵發展。

為提升“作戰能力”,永康高級技工學校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做“強”傳統制造類專業,做“實”現代服務類專業,做“精”新興產業類專業,讓專業設置始終跟着永康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在,學校專業方向數量由最初10個發展到現在21個,已全面覆蓋整個五金產業鏈。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全面推行校企雙元育人,主動將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轉化為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優化、師資培養、場地設施建設、管理模式與評價體系改革,建立校企雙制、工學一體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永康技工品牌,提升學院整體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每年為永康企業輸送上千名高技能人才。

疫情之下,工貿企業跨境電商業務需求被進一步激發。9月,由學校商高班、中澳班組成的跨境電商團隊深入對接永康滑板車以及門業企業,僅一個月就促成了多筆訂單,總成交額約40萬元人民幣,為永康企業參與“雙循環”打開了新的思路。

“三場共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養是關鍵。3D打印實驗室、慢走絲線切割實驗室、電商直播間、模具產學研中心……走在永康職技校校園,亮點不斷躍入眼簾。

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永康高級技工學校創設“技術難題攻關場”“新品研製試驗場”“技能人才訓練場”三大功能場,全面承接和引入精密加工、技術改進、產品研發、工藝改造等項目,培養“四能型”(能操作、能設計、能創新、能協作)五金高素質技能人才。三大功能場促使師生全程參與技改項目的設計、改造、管理、驗收等真實的生產環節訓練中,打造師生基於理論、實踐、管理三維能力的訓練工坊。

在為學生搭建提升平台的同時,學校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大力培育“上得了講台,下得了車間”的“雙師型”教師。

教育界有句老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從哪來?從教學實踐中來,從實訓車間摸爬滾打的歲月中來,從教師職業能力競賽的獎盃中來。

擁有百項專利的“創新達人”教師陳正敖,創新創業教學緊密聯繫當地產業。在陳正敖帶領下,學校師生擁有160多項專利;早年從該校畢業又回母校任教的教師胡桂蘭,如今作為主編出版了多本教材,疫情期間帶領名師工作室成員深入數十家企業,拍攝五金產品生產過程,製作了《走進模具》和《走進五金機電》微課,讓學生“停課不停學”。

在永康高級技工學校這片充滿陽光雨露的土地上,學生們學技能、修品德,努力成長為“大匠心”的高能手。來自06數控班的呂曉強,進入浙江包氏鑄造有限公司後利用所學技能紮根崗位,多次到德國、美國參加技術交流活動,如今已經成為該公司機加工技術經理。

如今在永康,“呂曉強”們正成長為各行各業的技術骨幹,匯聚起反哺社會的蓬勃力量。學校也形成了“質量好、就業好、生源好”的良性循環發展格局。

從職校畢業生“就業難”到用工企業“搶才難”,從“有就業”到“高質量就業”,該校畢業生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

“雙元育人”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

當前,永康正從傳統五金走向現代五金。如何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打通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

清秋時節,保温杯品牌企業——哈爾斯工貿正處於趕貨交貨的繁忙期。步入公司生產車間,一隻只機械臂有步驟地旋轉忙碌着,操控關鍵工位的工人反而是極“少數”。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掌握新技術、懂得新工藝、熟悉新設備的工人是企業的稀缺資源。

記者瞭解到,為讓人才輸出“無縫對接”企業需求,永康職技校把課堂建在生產線上,與步陽集團、哈爾斯工貿、飛劍科技等規上企業合作,實施“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實現“校企雙元育人”。

學校負責人介紹,以“步陽工匠班”為例,該班在課程設置上搭建專業課程體系,形成門業技能型工匠人才培養方案,引入企業典型案例,實施生產“教學化”轉換、課堂“企業化”轉變、考核“多元化”評價,形成“工廠+”技能訓練模式,“學生畢業後就可以到步陽集團就業,企業也能降低人才培養成本,可謂是一舉多贏。”

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這是記者在永康高級技工學校採訪後的深刻感受。在王鍾寶看來,永康五金產業基礎是技工院校可持續發展的肥沃土壤。學校的改革進步,不僅是自身的需求,更是社會對技工教育的需求。

教育與產業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既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又是實現經濟穩步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永康高級技工學校以“辦好一個專業,賦能一個行業”為願景,打破了專業圍着市場轉的常規,有效破解了長期困擾職業院校畢業生“低人一等”“有能力無地位”的尷尬局面,為推進技能社會和人才強國建設加碼助力。

文/奚金燕

內容來自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