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不愧為毛澤東的兒子
在朝鮮的平安南道檜倉郡,坐落着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陵園中,矗立着一座年輕戰士的半身雕像,雕像旁立有花崗岩石碑,上刻“毛岸英同志之墓”7個大字,背面則是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刻下的一段碑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是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的長子。一九五〇年他堅決請求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於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毛岸英同志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精神將永遠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毛岸英,1922年10月生,湖南韶山人。1930年10月24日,恰逢毛岸英8歲生日,那一天,母親楊開慧被捕,不久慘遭敵人殺害。此後,在經歷了5年“不堪回首”的上海流浪生涯之後,1936年,在中共地下組織的幫助下,毛岸英從海上經巴黎抵達莫斯科,入蘇聯國際兒童院學習。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一些在蘇留學生要求加入蘇聯國籍,以便參加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抗爭到底。毛岸英後來回憶説:“我不願這樣,我是中國人,要為祖國服務,從這點講,我是愛國主義者。但我同時還是國際主義者,並對軍事很有興趣。”為此,他先後3次上書斯大林,要求參加蘇聯紅軍,上前線與德軍作戰,但始終沒有得到回信。1943年1月,參軍意願強烈的他來到莫斯科列寧軍政學校學習,被授予中尉軍銜,並加入了蘇聯共產黨(1946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隨後,他轉入伏龍芝軍事學院繼續深造。
軍校畢業後,毛岸英任蘇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坦克連指導員,參加了戰略反攻,長驅數千裏,冒着槍林彈雨,馳騁於歐洲戰場。
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延安。不久,他被父親毛澤東送往“勞動大學”,與農民同吃同睡同勞動,隨後,又跟隨田家英等人學習中國歷史、文化與哲學,可視為就讀“窯洞大學”。翌年,毛岸英東渡黃河,參加了中央土改工作團,並出席了在西柏坡舉辦的全國土地會議。事後,周恩來稱讚道:毛岸英同志在土改運動中的一些意見是正確的,很有學問,他攻讀了不少馬列著作,有較高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其間,毛澤東還專門寫信鞭策兒子:“只要有熱情,有恆心,不要那種無着落的與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個人主義的虛榮心,總是會有進步的。”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需要一名俄語翻譯,以便與蘇聯派到中國和朝鮮的軍事顧問互通情報。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説:“岸英是第一個向我報名參加志願軍的。國難當頭,挺身而出,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10月,毛岸英跟隨志願軍司令部,跨過鴨綠江到達朝鮮北部昌城郡的大榆洞。在那裏,他積極工作,認真負責,迅速熟悉了機關業務。但是,僅一個月後的11月25日,美軍轟炸機突然飛臨志願軍司令部駐地上空,投下幾十枚凝固汽油彈,正在作戰室緊張工作的毛岸英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8歲。
在向中央請示安葬毛岸英遺體事宜時,彭德懷建議將毛岸英同志屍骨埋在朝鮮,“以志司或志願軍司令員名義刊碑,説明其自願參軍和犧牲的經過,不愧為毛澤東的兒子……”對此,毛澤東説:“岸英是我的兒子,但他也是志願軍的一名戰士,他生在中國,戰鬥在朝鮮,犧牲在朝鮮,是我們黨和人民的光榮。就讓他留在朝鮮,與犧牲的同志們在一起吧。”此情此景,真可謂“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