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戰爭,雙方十萬大軍交戰一整天,只戰死68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話,“自古得國之正,惟漢與明。”,我只知道漢朝在我國曆史上是尚武且最具血性的朝代,但為何與漢比肩呢?
在查閲歷史資料後我發現,明朝的血性完全不輸於漢。明朝雖然是由草根朱元璋起立建立,但這完全不影響明朝的血性。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引用當下較為流行的一句話來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查閲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他一位不拘一格的皇帝,他一生不羈放蕩愛自由。他特愛豢養奇珍異獸,不惜斥巨資在京城外專門為自己建造一座豹房,供自己遊玩。但他也有一腔熱血,當時蒙古騎兵屢次騷擾中原邊境,他親自上陣殺敵,最後平定戰亂保得北方邊境數十年安定。
這位離經叛道的皇帝就是明武宗朱厚照,這場戰役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戰爭——應州之戰。
平生威武安天下——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明孝宗朱佑樘與張皇后長子。朱厚照自小就展現出極高的天賦,善騎射,管絃器樂,梵文、阿拉伯語等無不一學就會。
在他未登基之前,他被世人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成為一代明君,流芳百世。十四歲登基的朱厚照在沒有父親的約束下,行為愈發偏僻性乖張。他登基還未逾兩年,他就搬離了紫禁城,不再受繁瑣複雜的宮規束縛。他新建的房屋取名為“豹房”,其內豢養了大量的奇珍異獸。
朱厚照一生最愛除了馴服野獸之外,便是美女。他對美好的事物從不抗拒,無論是異域風情的舞女還是温柔如水的江南娼J。即使對於文官的諫言和意見他也從未在意,他只是遵循自己的內心。文武百官認為這樣的皇帝簡直是荒唐至極。
這些都是我們刻板印象中的明武宗朱厚照,如果我們跳出刻板的印象的束縛,換一種全新角度看待問題,我們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朱厚照。
朱厚照建立的豹房並非只是在內尋歡作樂,朱厚照還在豹房內校場養兵蓄鋭,積極研究新的作戰技術甚至製造出當時較為先進的戰車,外覆鐵皮,內置大炮,高三層。
聽説蒙古騎兵多次侵犯北方邊界,怒不可遏。他便不顧當朝文武大臣的反對,親自領兵出征,自封為威武大將軍朱壽,上陣殺敵。
他雖平日做事荒唐,但上陣殺敵他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處事果斷,展現出驚人的軍事才能。即使是在騎兵少步兵多且糧草不足的情況下,對陣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也毫不遜色,仍能擊退蒙古騎兵並大獲全勝。
應州之戰全程中,朱厚照與士兵同吃同住,並未嫌棄軍營艱難。在應州之戰中不顧疲憊的身體將蒙古騎兵逐出中原境內。應州大捷使得北方邊境人民有了得以綿延生息的機會,也保證了邊疆數十年的安定生活。
安定江山保平安 ——應州大捷
1517年,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韃靼部落小王子達延汗屢次率兵侵犯明朝邊境目標山西大同。當時正值朱厚照出關巡邊,大同總領王勳連夜派人通知明武宗朱厚照希望他遠離是非之地。朱厚照並沒離開,而是命令王勳集結兵馬,北上迎敵。
他不顧當朝大臣的反對,自封威武大將軍,御駕親征。大臣對“親征”二字談之色變,怕多年前土木堡之變再次發生。
朱厚照考慮很周全,在北巡之前就提前做好準備:朱厚照提前將久經沙場、鎮守兩廣的武定候召回;英國公張倫坐鎮奮武營以備不時之需;對通往京城的古北口等要地加派重兵把守。以避免重蹈七十年前土木堡之變的覆轍。
土木堡之變
自古中原王朝與草原蠻族打仗多采用防禦策略,此次朱厚照並未循規蹈矩,而是選擇主動北上,並不懼怕蒙古騎兵的機動靈活,可見朱厚照並不像史官筆下中那樣昏庸無道。
蒙古軍發現由王勳駐守的大同城戒備森嚴,準備另尋他路。他們發現大同城西南側應州城兵力薄弱,於是蒙古軍首領小王子達延汗準備嚮應州城發起進攻,應州戰役一觸即發。
據後世史學家分析,應州城兵力薄弱只是一種假象,朱厚照是想打亂小王子達延汗的戰略,引君入甕。待蒙古騎兵大軍孤軍深入後,再切斷他們的後路。此時蒙古軍孤立無援,無疑是刀俎下的魚肉,任人宰割。
據《明史》和《武宗實錄》記載,在蒙古騎兵兵臨應州城下時,大同總領王勳率大軍南下與蒙古騎兵大戰,小王子達延汗認為這明兵的主力,未敢貿然進攻只是以防禦為主。待到兩軍交戰至黃昏,小王子才發現自己被王勳給迷惑了,於是蒙古騎兵全軍出擊,雙方皆傷亡慘重。
《明史》
第二日,蒙古騎兵將王勳團團包圍,無奈之下王勳進入應州城內防禦,等待援兵。此時王勳所率領的明軍和小王子率領的蒙古騎兵實力差距懸殊,無奈王勳只能苦苦堅守等待援兵。
就在王勳遲遲看不到希望的曙光,他聽到城外馬蹄聲越來越近,熟悉的語言猶在耳畔。跌落谷底的心一下子燃起了熊熊烈火。
當時在身在陽城的朱厚照已在不知不自覺間集結了張永、魏彬等率領的部隊。大軍由陽城出發嚮應州城挺進,此時包圍圈內似乎已經絕望的王勳並不知道明武宗朱厚照率領的大軍正在一步步逼近應州城。
在王勳快要不抵蒙古軍時,朱厚照終於及時趕到。他沒做任何休整,當機立斷命大軍向蒙古騎兵進攻。明武宗朱厚照的到來,使精神萎靡不振的士氣大振。被分割四散的明軍合兵一處,擺脱了被一一擊破的威脅。
此時明軍和蒙古騎兵勢均力敵,奈何蒙古騎兵孤立無援糧草不足,只能向西北方撤離。由於大風大霧,考慮到用兵安全的因素,朱厚照也未敢貿然北上。明軍也撤離應州,應州大役也就此結束。
應州之戰取得大捷回到京城後,坊間開始流傳:“應州之戰是明軍戰敗,皇帝不厚道,撒謊了。”
在朱厚照死後,文官在編撰《武宗實錄》時,寫下:“此次戰役共死亡六十八人,其中蒙古軍陣亡十八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短短的一句話卻暗藏玄機,表面是在描述戰爭的傷亡情況,實際是在暗示朱厚照撒謊。
撰書人當時似乎忘記了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當時雙方軍隊大約有十萬餘人,除去後勤人員和預備役部隊,當時直接參與作戰的人應該不少於六萬人。當時自早晨激戰到黃昏,蒙古軍怎麼會僅僅只陣亡十六人呢?試問在如此混亂的情況下是如何能清楚準確記錄當時的陣亡人數呢?
《武宗實錄》
奇葩戰役——真相為何?
《韃靼列傳》中記載:“是後歲犯邊,然不敢深入。”這讓人不禁懷疑蒙古軍才陣亡十六人就數十年不敢“深入”,僅僅是損失了十六人就不敢深入了嗎?蒙古騎兵也不敢還擊。當時數十萬大軍廝殺一整天,傷亡人數竟然才六十八人,在古代戰役中也是非常奇葩。
經後世的史學家分析,應州大捷朱厚照並未作虛,而是有人撒謊,目的是為了刻意抹黑和故意掩蓋朱厚照的功績。
原因一可能是因為此次出征是不顧文武大臣的反對“偷溜”出去的,對於一個皇帝來説這並是一件多麼值得大肆宣揚的事;原因二明武宗在位期間行為荒誕,做事離經叛道。是與文官心中治國為民的明君形象背道而馳。
對他抹黑也就説得通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朱厚照的廟號是“武”,實褒暗貶。事情的真相為何,我們也不得而知。
但很顯然朱厚照絕非是一個驕奢無度荒唐奇葩的昏君。很多時候歷史上的精彩且應該被後世銘記的事情都被一筆帶過,目的不同,史事以何種姿態呈現在後世也不盡相同,朱厚照絕對是一個昏君,大事上不糊塗,小事上糾結。
在世人看來,朱厚照是一位奇葩荒誕且不稱職的皇帝,在我看來他一個被皇位羈絆住的一個不羈放蕩愛自由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