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婚禮葬禮你別來”,小學生一言不合寫絕交書,家長笑出眼淚!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經典

結拜,又稱“拜把子”,是舊時社交的一種方式,因志趣相投而義結金蘭,雖無血緣關係,但勝似親人。

執筆:歐陽比文

記得我們小時候,經常和同桌劃三八線,誰也不能越界,跨界的鉛筆和橡皮,立刻歸對方所有。但是你要是説欺負我同桌,那不好使。

小學生之間的友誼,總是發生的有些突然,即便是第一次見面的兩個人,也能好得像連體,而一個很微小的事情就能鬧掰,經常“友盡”,又經常和好,搞得大人摸不到頭腦。

“婚禮葬禮你別來”,小學生一言不合寫絕交書

★因奧特曼引發的紛爭

現在很多大學生寫個文書都不咋滴,可是小學生卻變得文縐縐起來,那絕交書給你寫的,甲方、乙方、公證人都有,就差找蘿蔔刻個章了。

説起吵架的緣由,也十分引人發笑,一個小學生説澤塔奧特曼厲害,另一個不服,堅持認為迪迦奧特曼厲害(原來奧特曼還這麼多説道呢?不都叫奧特曼嗎/)。

兩個人越吵越兇,最後竟然到了絕交的地步……付星竹小朋友放狠話,“我結婚你別來,你的葬禮我也不參加!”家長看完真是又好氣又好笑。

亮點在結尾,付同學想了想,還是提出了“一天最多説三句話”的倡議,但乙方“禹丹維”小朋友並沒有簽字,也難怪,仔細看看這個協議,大有文章。

怎麼甲方盡是好事,你結婚、上大學,説人家乙方喪禮、蹲監獄的,好事都讓你攤上了?我才不籤呢!

★小孩子的拉幫結夥

這位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和別人玩,感到氣憤難平,我們不是最親密的夥伴嗎?為什麼揹着我去找別人?那好吧,絕交!

從此後你和誰玩我就不和誰玩,你理誰我就不理誰,各玩各得,都彼此忘記吧!友情這事勉強不了,我也是眼睛裏揉不進沙子的。

★ 到底誰是老大?

事情是這樣的,劉瓊和一位陳姓的小學生,因不堪忍受谷立同學“耍大牌”,動不動就發火,“感覺你每次都有點兒想當老大的感覺”,所以決定絕交。

話説誰不想當老大,我不做大哥好多年了,差不多得了。在兩位同學的壓迫下,谷立流沒流淚不知道,反正是簽字了。

看到孩子們的這些“絕交書”,家長真是又好氣又好笑,笑出眼淚來了!但是據父母觀察,通常不過半天工夫,幾個孩子又能好得像穿一條褲子似的了,寫也白寫!

分析:為什麼小朋友的“友盡”來得太快?

小朋友得友誼,其實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比如在一起玩得開心,你和我玩不和他玩,和我分享零食,那就是好兄弟,如果不夠意思,那就“絕交,給你切八段”。

家長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3到5歲是孩子自主意識的爆棚期,而拿分享這件事來説,2歲是一個分水嶺。

匹茲堡大學曾做過一項實驗:18個月大的孩子一組,25個月大的孩子為另一組,當被要求分享時,小寶寶分享的比例是50%,另一組則是70%。

這也再次證明了,孩子的認知水平、理解他人的能力,是隨着年齡增長的,年齡越小,孩子“友盡”的速度會越快。

與此同時,他們修復關係的速度也是極快的,有時候僅僅是一塊糖,或者一個微笑,所有的不愉快就都煙消雲散了。

孩子吵着要跟朋友絕交,家長怎麼處理?

1)傾聽,理解孩子的感受

在安全得範圍內,是不太建議家長第一時間介入孩子紛爭的,可以從旁觀察,順勢引導。首要做的就是傾聽。

很多時候,當你認真聆聽了孩子的傾訴,他的火氣就已經消掉了一大半,都不用家長協調,兩個孩子就又和好如初了。

在傾聽得時候,可以適時點頭,附和“我如果遇到這種事情,也會很難過”,來表達自己的關愛和理解。孩子找到一個“懂”他的人,可能就不會寫絕交書了。

2)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給孩子假設一下,如果你是對方,遇到這種情況,心裏是何感受?是不是不該上綱上線呢?孩子情緒暴走的時候,家長要冷靜,不能跟着孩子一起躁。

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也是培養他情商的一種表現,而且對情商的培養不能等到他長大後才進行。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